朱燕娜 于夢琦 呂暢
海洋文化產業人才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海洋文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力量,是實現海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論文從當今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現狀出發,以CDIO模式為研究視角提出研究思路和對策建議,為提升海洋文化產業質量以及培養海洋文化產業人才提供參考依據。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及,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海洋文化作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國家海洋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搖籃、溫床和養料,發展海洋文化產業是實現國家復興、民族富強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須大力培養海洋文化產業人才,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為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國家和社會的關注力度不斷提升
隨著當前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和社會對海洋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海洋文化產業人才作為提升國家海洋文化軟實力的中堅力量,加強對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扶持力度刻不容緩。為充分發揮與提升海洋文化產業人才的素質與能力,各沿海城市和地區也在不斷提高各類海洋人才的待遇,體現出對于海洋產業人才的重視。
(二)海洋人才多分布于海洋傳統產業
中國的高層次海洋專業人員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研究機構,這本應該對于提升中國的科學技術創新水平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與此同時,船舶、鹽業等傳統產業之中分布有大量的高端海洋技術人員,大部分學習海洋專業的人才分布于科學研究與技術類的行業,而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的海洋文化產業則缺乏人才支撐,人力資源匱乏。
(三)全社會的海洋文化意識還比較薄弱
我國公民的海洋意識和海洋觀念尚顯不足,對海洋文化、文化產業、海洋文創的作用認識不足。人們的文化意識還停留在重陸輕海、陸海分離的二元體系中,固化并深入人心,更難體現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意識。然而,包括海洋特色文化、海洋權益與糾紛仲裁等是更廣范圍內的海洋意識和未來需要重點發展的領域。
(四)基本完善的海洋教育體系
我國的海洋人才隊伍總體規模較大,涉海領域較多,層次結構較為明確,目前已有130余所與海洋有關的高校,擁有數以萬計的優秀教育與科學研究人員。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海洋教育體系,為中國海洋人才隊伍培養了多層面的優秀人才。但是目前海洋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是技術為主,對于海洋文化產業這種屬于社科類的行業沒有足夠的對口海洋人才支持。
(一)培養主體沒有形成頂層設計,管理體系不完善
我國擁有廣泛的海洋人才的培養主體,例如政府、海洋相關企業、海洋教育學校、海洋科研院所等。在以往的人才培養體系中,通常實行“產研”相結合或者“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各部門都在不同程度上培養了中國海洋文化產業所需的人才。但是我們關注到,各方培養主體各自獨立運行,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務指標,沒有形成強有力的聯合培養體系,頂層設計有待完善。
(二)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有待提升
根據引育結合的原則,在引進方面,海洋文化產業人力資源的引進機制不健全,還沒有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海外優秀人力資源的招募體系,很難有效地、長期地吸引到國外的先進海洋技術和頂端人才。在培養方面,在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的執行上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海洋文化產業的培訓部門僅重視短期的技能類培訓,而缺乏長期的面向未來的創新展望培養。
(三)海洋創新人才匱乏
海洋文化產業包括濱海旅游業、濱海休閑漁業、濱海休閑體育業、濱海休閑會展等八大類,諸如此類的行業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社會需求愈加旺盛,更加需要有創造性的人才來推動它的發展。但是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面臨著巨大的人才缺口,特別是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缺乏,導致了海洋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缺乏動力源泉。
(四)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未與實際結合
在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目前的人才培養方案缺乏實踐性,不夠務實,特別是在高校教育中,基本是采用傳統理論教學模式,沒有充分重視實踐實習的重要作用,這使得學生不能掌握真正的技能,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無法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因此,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在進入社會中時產生脫節現象,需要較長時間去適應和熟練專業工作,浪費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
CDIO模式是一種工程教育模式,提倡“做中學”,包括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和理念,通過對任務的開發到運營的全部過程的研究,使學習者能夠主動進行學習和實操,并將各課程有機結合起來?;诖?,我們將CDIO理念與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目標相融合,主要是為了優化人才培養體系。
(一)構思階段:統籌布局人才培養戰略機制
在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構思階段,要以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為導向,進行優化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總體設計:從宏觀角度來看,應該重視提高海洋文化產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將二者放在同樣的戰略地位上;從微觀角度上來看,應該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強化海洋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實行標準,并對各種類型的海洋人才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加大對海洋文化產業人才的引進力度,推動海洋文化產業人力資源信息庫的發展,將海洋文化產業人才資源進行整合,并采取重點引進、福利政策激勵等多種方式實行人才培養的目的。
(二)設計階段:創新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引進機制
在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設計階段,要以新時期地區的發展需要為重點,實施海洋文化產業高素質人才創新引進戰略:首先,采取有針對性地引入高水平高素質人才的手段,挖掘海洋文化產業的尖端人才;其次,要以涉海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為依靠,加強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總策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高素質人才的對外交流并實現開發成果的分享,即強化對各地區的海洋人才資源的數字化管理與各地區間的信息共享。與周邊臨海地區的高校、企業進行積極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地區的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水平,改善片面引進海洋文化產業人才的問題。
(三)實施階段:完善多學科交叉混合培養模式
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實施階段,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進的重要階段。伴隨著新興的海洋文化產業的不斷涌現以及服務業的不斷發展,海洋文化產業對創新型人才的數量要求越來越高。而且海洋文化產業人才的特性也朝著普遍性和多樣性發展。新興海洋文化產業,除了需要海洋生物等各專業海洋學科的人才之外,還需要在政治、經濟、法律、經營管理方面都有較高造詣的復合型人才。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海洋教育屬于一門復合型的交叉型應用學科,所以,應該對海洋文化產業課程的教學實施方式開展創新式的變革,與此同時,還要強化對海洋文化產業人才的多學科融合式人才培養,科學安排多學科融合式課程設置。
(四)運作階段:產學研相結合
在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運作階段,要推動產學研的進一步協作,發揮出三方最優作用。創新人才作為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必要資源,要想在海洋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作用,就必須采取教育同步、校企同步的方式,建立起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術和創新人才;鼓勵教育、企業、科研機構等相關單位形成協作新機制,探索學科、人才、科研、產業互動的產教融合發展新模式;構建海洋教育、海洋產業、海洋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教育的創新培養新模式,推動海洋院校與海洋企業的進一步合作,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科技創新平臺和實踐生產基地,為海洋文化產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展臺。
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變革是必然趨勢,CDIO模式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實用性工具,應依托其四個板塊對海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依據歸納的信息與CDIO模式的四個流程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設計出合理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作者單位:青島恒星科技學院,本文系基金項目:雙百調研工程課題“提升青島城市海洋文化軟實力研究”(2022-B-095);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山東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21YC10040001);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山東海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22ZC050500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