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娜
《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2)》指出,我國的共享經濟呈現出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這也意味著共享型服務和消費將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共享經濟的發展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快速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公共倫理問題,為了促進經濟穩定、高效地發展,本文將對共享經濟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共享經濟是由美國的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和瓊·斯潘思二人共同提出,在現階段主要表現為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即通過互聯網平臺將分散的資源進行資源配置的優化,以提高閑置資源使用效率的新型經濟形態。共享經濟又被稱為分享經濟,是基于閑置資源的基礎上出現的。在共享經濟發展之初,人們的共享領域主要集中在線上的虛擬產品,比如一些信息、公眾號和視頻號等。當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逐漸有向線下發展的趨勢。共享經濟的產生離不開互聯網的發展,共享雙方將自己的所需基于中介平臺進行有償轉讓,將自身的資源進行實時共享,以享有短暫的使用權,使整個過程具有一定的即時性、網絡性和暫時性。隨著共享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多元化的閑置資源被共享,不僅減少了閑置資源的浪費,而且促進了共享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共享經濟在發揮了其應有的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公共空間,它將原本孤立的個體聯系在共享經濟所創造的公共領域之內。強調消費使用與生產服務的高度融合,形成了人人參與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共享經濟的發展中,實際上是陌生人基于互聯網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當遵守公共倫理原則,即公正原則、平等原則和人道主義原則。
(一)公正原則
墨子言:“義者,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公正原則指公正而不偏私,強調的是公平正義。公正是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原則,是公共管理中的首要原則,也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價值之一。在由閑置資源將人聯系起來的大背景下,就需要參與其中的個體堅持權利與義務的統一,積極履行自己應當承擔的公共義務。共享經濟的發展中不免存在一些惡意毀壞、強行占有公共資源的行為,這種行為嚴重違背了公正原則,公共利益是進行社會管理公正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條件,保證公共利益不受損害,在照顧到公共利益的同時,也要合理處理好個人利益。
(二)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與公正既有聯系也存在一定的區別。平等在公正原則中是非常重要的,是關于公正的基本精神和傾向,指在同等情況下要平等對待,是人們相互之間的利益的相關性;在保證個人基本權利平等的同時,也要保證機會的平等。在保證準入機制平等的原則下,共享經濟在發展中也應當制定統一的準入條件,以保證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大致相等的基本發展機會。但平等原則也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平等,首先,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發展權利,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實現發展的平等;其次,也要強調分配的平等,即社會貢獻與分配應當達到基本平等,但是在實際資源分配中,不可避免存在分配差。在共享經濟的發展中,要對出現的分配差距進行互幫互助,從而促進社會整體的發展。
(三)人道主義原則
“人道”二字源于拉丁文,其意指人道的、文明的,是一種倫理原則。在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理解為實現人的本質,按照人的本質生活使人成為真正的人。“人道主義強調現世的價值,承認人們物質與精神需求的正當性,致力于增進人們世俗世界的福祉。”共享經濟之初,是給人們提供一種合理的方式將閑置資源合理化,以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人道主義原則認為一切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人,要保證人類自身的利益。人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就需要為之付出相應的努力與手段,但總體來看,應當將造福人類作為主旨。共享經濟要將管理納入以人為本的軌道上,堅持以人為中心的柔性管理方式。人是社會中最活躍的因素,管理要為實現效益最大化而努力,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為人的發展創造一切條件,通過優質產品和服務造福人類。
共享經濟通過一張無形的網將人們聯系在一起,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但是在發展的背后也帶來了一系列道德問題,不文明使用共享產品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化。比如惡意破壞、將單車據為己有和亂停亂放占用公共空間等,給共享經濟的良序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一)公民的責任意識淡薄
公民的責任意識表現為兩個方面的內容:為他人承擔的責任和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人們是社會中的公民,不僅要做到道德自律還應該承擔一份社會責任,共享經濟以“互聯網+”來打造平臺,將自身的有效閑置資源暫時性地有償轉讓給有需求的人,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多樣化需求。但是也因此誘發了一定的機會主義者做出一些非道德行為,比如,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的丟失和破壞,這些人做出這類不文明行為時,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處在公共空間之中,也關注不到作為公民應當具備的社會責任感,缺乏監督與自我監督的意識,種種皆表現為公民責任意識的淡薄。公民應當對社會中的不文明行為具備監督與自我監督的意識,時刻將以身作則銘記于心。只有人人都加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才能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對公共利益認知模糊
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的公民,社會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關系總是處于對立面的。比如,人人都希望共享的閑置資源可以一直為己所用,但是除了閑置資源的所有者,對于其他人而言都只是短暫的有償轉讓者。共享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這也就意味著公民的公共生活領域將不斷擴大,這就需要公民不斷增強自身的公共意識。
(三)公民缺少規則意識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公共道德規范要求公民文明禮貌、愛護公物、遵紀守法;公共法律規范要求公民以法律為準繩來規范和約束自身的行為。共享經濟中的資源是物品所有者的閑置資源,這部分人是閑置資源的所有者,作為物品的使用者只是獲得了短暫的商品使用權,并沒有剝奪甚至處置占有該資源的權利。共享資源的丟失、亂停亂放甚至是私人占有,就是公眾缺乏規則規范意識的具體表現。共享資源往往會設置相應的歸還和停放區域,人們在使用完畢后應當及時歸還到相應的區間,這確實給大家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這一優勢也帶來了一定的隱患,亂丟亂放不僅給交通通行和城市市容建設帶來不良影響,同時也會違反相關的法律法規。
共享經濟的發展與公共生活息息相關,公民應當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一方面,要培養自身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也應積極推行他律措施,使人們在享受生活便捷性的同時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為共享經濟的良性運轉貢獻自身的一份力量。
(一)強化公共生活,培養公民的契約精神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過交換的正義的概念:“交換的正義是人們進行交易的基本準則”。契約精神要求人們在交易過程中做到公正、平等、自由和守信,即人們應當在自愿的情況下與對方簽訂契約,并嚴格遵守。在當代社會的發展中,共享app的不斷涌現,共享經濟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能,契約精神也越來越成為人們進行交易的主流精神,因此,整治共享經濟使用過程中失范現象的主要手段就是增強人們的契約意識。共享經濟資源分享使用的重要前提,就是雙方基于一定的用戶協議的贊同,方可生效,也就意味著契約的達成,雙方在短暫的使用期間內遵守相關的使用條例,直到使用結束。
(二)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建立良好的共享經濟發展環境,不僅要靠公民個人道德的自律,還需要一定的強制性措施,即法律的約束。在現在的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知法、懂法、用法是每一個公民應該學習的,應當積極培養公民樹立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法治觀念。首先,普法教育應當加強。在普法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進行規章制度的宣傳,還要注重公民法治意識的培養,適當地加強法規的深層次解讀和案例實訓,增強宣傳的影響力;其次,共享經濟自流行以來便缺乏專門的立法條文,這就導致人們對法律邊界的不明晰,國家應該為共享經濟的良性發展出臺更細致的法律法規與措施,將當下籠統的各項條例逐步細化,并且不斷加強相關部門的協同治理,攜手共建法治建設體系,積極進行法制宣傳教育,使每一位公民知法、守法、用法。
(三)加強公德教育,培養公民的社會公德
共享經濟中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主要還是基于人們的功利主義思想和社會公德的缺失。俗話講:“有國才有家。”公德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公共倫理的建設以法律制度為依托,可以解決部分的社會公德問題,但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要實現共享經濟的長遠發展,要將外在約束轉化為人們內心的價值信念,使人們從本性出發受到內心的約束而內化為行為準則。首先,可以從教育階段抓起,有目的地進行公德教育,定期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教育階段潛移默化地接受正向教育,培養公德意識;其次,要加強全民的公德教育,積極組織公民參加社會公德實踐活動,以此增強公民的公德意識。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