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憲偉
體育場地設施是促進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的重要載體,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保障,是貫徹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必不可少的基礎支撐。近年來,我國體育場地設施規模和面積顯著擴大,城鄉體育場地設施條件明顯改善。隨著人民群眾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多鍛煉、少生病”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各地普遍把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作為一項民心工程大力推進。但調研發現,不少地方建設體育場地設施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場館化”“高能化”“郊區化”傾向,帶來成本高、耗能大、土地利用效率低、場地設施華而不實、群眾獲得感不強等問題。要堅持全民健身、綠色低碳、高效便捷導向,以老百姓舉步可就為目標,擴大群眾身邊的體育場地設施有效供給,積極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間,推進土地復合利用、功能整合、設施融合,著力打造便民親民、綠色便捷、經濟實用的體育場地設施網絡,切實解決“群眾健身去哪兒”問題。
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存在的“三大不良傾向”
體育場地設施是以滿足人民群眾開展健身活動使用的體育場、體育館及相應的體育設施設備器材等。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財政到地方各級財政都加大了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力度,推動建設完善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體育場、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等。到2021年底,全國共有體育場地397.1萬個,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4.1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41平方米,分別比2013年增長了134.3%、71.2%和65.1%。
(一)“場館化”傾向嚴重,以建設硬質封閉服務大型賽事活動的場館為主,與社區相配套的群眾身邊便捷設施較少
一些地方受“場館思維”“工程思維”的影響,體育場地設施規劃、設計、建設過程中盲目追求高標準、超規格“貪大求洋”,以建設鋼筋水泥式的封閉式單體大型體育場館為主,多按照服務大型賽事活動進行功能設計,場館配置過高、單體規模大、功能單一、投資過高。有的缺乏后續賽事活動支撐,日常開放成本又很高,因此“一建成、即閑置”,大門緊閉成為一種經常性狀態。有的偌大一個體育場館,老百姓只能圍著邊上走走路,利用率很低,對便捷群眾健身作用效果不大。調研發現,大型體育場館真正能夠用于健身運動的面積不足總建筑面積的1/15。與此同時,一些地方對新建居住區和社區配套建設群眾健身設施的標準要求沒有嚴格落實,群眾普遍反映社區身邊健身設施缺乏。華中師范大學的調查顯示,華中某超大城市符合標準的小區尚不到10%。
(二)“高能化”傾向嚴重,以“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模式為主,與“雙碳目標”相適應的綠色智能設施較少
大型體育場館因其內部空間較大、功能復雜、設備密集,水、電、光、氣、暖、空調等配套設備多,是典型的“能耗大戶”。一些地方在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過程中,未能充分利用綠色建材、節能降耗設施設備和可再生能源,導致場館能耗過大,與“雙碳”目標不相適應。截至2021年,我國體育場地面積已達34.1億平方米,其中室內面積約1億平方米,室外面積約33億平方米。根據山東建筑大學相關研究,室內場館每年每平方米耗電約130度,室外場館每年每平方米耗電約5度測算,我國體育場地年耗電約300億度,全國體育場館年均排放約0.3億噸碳,相當于約4000萬噸標準煤的碳排放量。
(三)“非復合化”利用傾向嚴重,以在體育用地上建設健身設施為主,與土地復合利用型、功能整合型設施較少
根據《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體育用地是專門用于建設體育場地設施的土地類型。但這并不意味著體育場地設施必須要建設在體育用地上,實際上很多土地都可以復合建設體育場地設施。這樣既可以讓體育場地設施更好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又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是,復合建設體育場地設施還存在一些理念盲區和政策障礙,“種草的地不能運動”“天然草皮的足球場計入了體育場地面積就不能計算綠化率”“公園人行道不能鋪塑膠步道”“公園空閑用地不能配建體育場地設施”比比皆是,極大提高了人民群眾健身的成本。同時,一些已經確權的建設用地或公園綠地、河灘地、路橋附屬用地、市政用地、空閑地等復合利用建設的體育設施還存在一些政策障礙,與城市文化娛樂、養老、教育、商業等功能整合的設施較少。
二、新時代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應堅持“三大導向”
新形勢下,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人口分布為依據,以老百姓舉步可就、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為目標,堅持全民健身、綠色低碳、高效便捷為導向,推動體育場地設施由服務大型競技賽事向服務老百姓日常健身轉變,由“貪大求洋”向綠色生態和經濟實用轉變。
(一)堅持全民健身導向
以往的健身場地設施多按照服務大型體育賽事的綜合性體育場館進行功能設計,固定座位數動輒上萬,外表很豪華,但卻不實用,突出體現在成本高、耗能大、距離遠、不便民、利用率很低,迫切需要改變傳統的體育設施建設模式,注重方便實用,不搞標新立異,在規劃、設計、建設各階段促進大眾化轉型,由服務大型競技賽事向服務老百姓日常健身轉變,由“貪大求洋”向綠色生態和經濟實用轉變,著力增加群眾舉步可就的體育設施。例如,浙江溫州為進一步加大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供給,在居民區和社區首創了“百姓健身房”,極大方便了群眾日常健身活動。
(二)堅持綠色低碳導向
體育活動與大自然有著天然的聯系,在自然環境中進行體育鍛煉,對人的身心健康能產生更加有益的作用和影響。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布局要把綠色作為鮮明底色,將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利用自然生態布局打造運動場景,改變粗放擴張、高能耗高排放的建設方式,推廣綠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例如,體育公園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是具備改善生態、美化環境、體育健身、運動休閑、娛樂休憩、防災避險等多種功能的綠色公共空間,越來越多地受到群眾喜愛。
(三)堅持便捷高效導向
我國城市空間布局經歷了由生產型城市到居住型城市再到生活型城市的轉變。生產型城市階段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落后,居住型城市階段公共體育、綠地空間等被大幅壓縮,生活型城市階段公共體育和綠色空間逐步被重視和恢復。當前,我國一部分城市尚未實現從生產型城市到生活型城市轉型發展,體育場地設施尚沒有成為衡量城市生活品質的重要標志,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時常容易被忽略、被遺忘。因此,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要把就近就便作為價值取向,讓體育健身設施與生活空間無縫銜接,成為高品質生活的標配,讓老百姓就近就便參加體育鍛煉。例如,江蘇揚州在老城區利用閑置空地、沿河綠道等,見縫插針地布局了一批“口袋公園”,配套布局了休憩座椅、健身器材等,受到廣大市民的青睞。
三、打造便民親民、綠色便捷、經濟實用的體育場地設施網絡的對策建議
堅持以全民健身、綠色生態、高效便捷為導向,以老百姓舉步可就為目標,以就近就便為價值取向,科學布局體育場地設施,進一步擴大群眾身邊的體育場地設施有效供給,推動體育場地設施布局與常住人口總量、結構和流動趨勢相適應,構建群眾身邊的體育生態圈,打造綠色便捷、經濟實用、便民親民的體育場地設施網絡體系。
(一)著力增加舉步可就的體育場地設施,打造便民親民的體育生態圈
加快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支持在市政公園、交通樞紐、旅游景點、街頭綠地等建設方便可達的體育場地設施,重點建設一批便民親民的城市社區多功能運動場地、青少年戶外體育營地、全民健身中心(小型體育綜合體)、社會足球場等,織密基層健身設施網絡。嚴格控制大型場館的規模和數量,對確有必要建設的,從嚴審批、合理布局。開展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提升行動,進一步完善大型體育場館按場地開放面積、年接待人次、年舉辦活動次數等補助資金管理制度,積極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完善高品質的“15分鐘體育圈”,建立社區公共體育配套設施建設長效管理機制,將新建居住區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健身設施納入督查范圍,確保各地嚴格執行。適應新技術發展趨勢,積極引導各地對健身設施進行智慧化改造,積極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一批智慧體育公園、智慧體育館、智慧健身步道等。
(二)加快建設與自然生態相融合的健身新空間,打造全民健身新載體
堅持把綠色作為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鮮明底色,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利用自然場景布局打造運動場景。實施公共體育場館節能降本改造行動,推廣綠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制定實施綠色體育場館運營評價通用規范,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改變過去粗放擴張、高能耗高排放的場館建設方式,推廣綠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探索“生態+體育”新路徑,加快推進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綠色騎行步道等綠色空間的體育健身設施建設,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確、類型多樣、普惠性強的體育公園、健身步道體系。盡快出臺體育場館碳中和方案,建立場館及體育領域碳中和行動標準體系。鼓勵各地通過界面開放、體量伸縮、空間通用、靈活分隔、場地變換、多元復合等方式,加強體育場館韌性設計,推動場館可持續發展。
(三)積極推進土地復合利用,打造功能整合型體育健身設施
轉變體育場地設施規劃建設理念,推動體育場地設施在規劃、設計、建設階段向大眾化轉型,由服務大型競技賽事向服務老百姓日常健身轉變,由“貪大求洋”向綠色生態和經濟實用轉變。嚴格控制大型場館的規模和數量,對確有必要建設的,要從嚴審批、合理布局。堅持融體于綠(地)、融體于廣(場)、融體于(公)園、融體于景(觀)、融體于空(地)的原則,在不改變、不影響建設用地主要用途的前提下,鼓勵復合利用土地建設體育設施。鼓勵各地利用屋頂和地下空間、閑置用地、舊區改造和城市更新項目,因地制宜布局各類小型多樣的體育健身設施,讓體育健身設施與生活空間無縫銜接,成為高品質生活的標配,讓老百姓就近就便參加體育鍛煉。在不改變不占壓土地、不改變地表形態、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建設體育場地設施,對不占壓土地、不改變地表形態的,可按原地類管理。開展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提升行動,進一步健全完善大型體育場館按場地開放面積、年接待人次、年舉辦活動次數等補助資金管理制度,積極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