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被隱藏的交易和私欲,走到陽光之下,以公開、公平、公正的方式來決策與實施交易,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對于關聯交易的管理,舍此別無選擇
關聯交易,這個被A股投資者高度關注的字眼,并非是針對上市公司特別設計的制度。依據公司法,有公司就有關聯交易問題;依據中國民法典,有營利法人就有關聯交易問題。作為公司與特殊主體——關聯方之間的一種交易,關聯交易天然地存在“瓜田李下”之嫌,對于關聯交易進行內部控制和外部規制是必然的。由于上市公司股東結構的開放性、中小股東和債權人的外部性,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在法律規制和公司治理方面理所當然地受到更多關注。
IPO企業從有限公司改制為擬上市的股份公司,將接受中介機構與監管機構對其關聯交易的全面而深入的審查,因關聯交易而使上市之路折戟的不在少數。2022年4月,曹妃甸木業、大豐農商行、青蛙泵業、珊溪水利四家公司IPO均因關聯交易問題被否。至于在中介機構核查階段、在交易所審核問詢階段,因為關聯關系無法說清、關聯交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存疑而中止或延緩上市計劃的公司,不知又有多少。關聯交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一問題既與公司業務的獨立性、財務的真實性直接相關,也與公司治理的穩定性和內控的可靠性密不可分。
面向關系實質的關聯關系管理
關聯關系的發展認識
公司法規定,關聯關系是指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企業之間的關系,以及可能導致公司利益轉移的其他關系。關聯關系指向的關聯方只包括控股股東、實控人和公司的董監高人員。
根據各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的規定,上市公司的關聯方是包括關聯法人和關聯自然人的一個龐大體系,關聯自然人為直接或間接持股超過5%的個人、公司董監高、直接或間接的控股股東的董監高、前述人員的大家庭成員;關聯法人為公司直接或間接的控股股東、控股股東的子公司、關聯自然人控制或任董事/高管的企業、持股超過5%的法人或組織。時間維度上則包括了前后兩年時間,即過去12個月內曾經屬于或協議安排未來12個月內屬于關聯方;另有兜底條款,監管機構和公司根據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認定的其他與公司有特殊關系,可能或者已經造成對其利益傾斜的主體。證監會關于招股說明書的內容與格式準則規定,發行人應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披露關聯方、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根據會計準則,公司的關聯方還包括擬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而按照上市規則子公司并不是監管意義上的關聯企業。
IPO之路上的企業要從基于公司法的簡式關聯關系認識,盡快轉到證監會規范體系中的精細化的關聯方大名單、動態名單認識上。
關聯關系的本質認識
關聯關系本是中性的,任何公司都有,這種基于投資、任職及親屬而形成的穩定關系,首先是公司獲得更多發展機會、降低更多交易成本的良性關系。但是,在股權多元化和公司利益多元化之后,對公司缺少控制力和影響力的中小股東、債權人及公司員工等公司利益相關方的合法權益,是否會因關聯交易受到損害,就成為比較突出的問題。可見,關聯關系的矛盾實際是公司與關聯方關系在效率優先與公平優先上的矛盾,前者更注重交易本身的效益,后者更注重良性公司治理下的長期效益。
在公司的不同發展階段,關聯關系有著不同的意味,很多公司在初創期依靠關聯方的扶持實現了創業成功和發展壯大,也有很多公司因關聯方資金占用陷入了泥潭。擬上市公司處于發展變化中,關聯關系的功過是非的確是個不小的挑戰。
關聯關系的非關聯化
法律法規與監管規則對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規制,引起了現實中公司對關聯關系非關聯化的思考與行動。非關聯化主要指向的并非是偶發或一次性的關聯交易,而是持續的供應、采購類業務型交易和房屋租賃、水電服務類日常型交易。
非關聯化就是讓公司的交易對手方不再是規定的關聯人。這里既包括尋找真正的無關聯關系的新交易對手,也包括對現有交易對手方的非關聯化,如收購其股權使之轉為公司子公司、關聯方將交易主體股權轉讓給非關聯方、關聯自然人辭去董監高職務,甚至有實控人、董監高與配偶離婚使配偶成為非關聯方。但任何一種非關聯化,都應當具備事實基礎并具有法律效力,而非瞞天過海的形式上的“操弄”。
現實中,多家上市公司為了業績造假隱瞞采購方的關聯法人身份,多家上市公司實控人安排自己控制而由工商登記無關聯的企業與公司開展合作、資金流轉,從而占用上市公司資金。IPO企業在上市造富的強烈誘惑下,也在關聯關系的“非關聯化”上動作頻頻。2022年被否的IPO企業中,青蛙泵業申報材料遺漏股東配偶的弟弟、獨立董事的妹妹、獨立董事配偶的姐姐分別控制的4家關聯方企業;木業股份招股書對董事持股92%的公司只字未提,只是在申報一年前將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經理由董事變更為非關聯人員。
證監會要求IPO保薦人在盡職調查中,重點核查與報告期內的非關聯化的關聯方持續發生的交易、缺乏明顯商業理由的交易、非正常業務關系的偶發性或重大交易等,確定是否存在關聯交易非關聯化的情況;對于報告期內由關聯方變為非關聯方的,比照關聯交易的要求持續關注各方面情況,核查非關聯化的真實性。
擬上市企業的關聯關系管理
關聯關系所指向的關聯方實際是大股東及其相關方和董監高及其相關方兩類。對大股東以及實際控制人的關聯關系管理,是為了保證公司的獨立性,對董監高的關聯關系管理,則重點在防止內部人控制。
擬上市公司在啟動IPO之前,其關聯方界定為公司法規定的控股股東、實控人和董監高并無不妥,但在確定IPO戰略之時,就應按照“三年加一期”的報告期來重新審視本公司的關聯關系,應按照上市規則的要求形成一份新的關聯方名單。
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規定,IPO公司應建立公司董監高人員、大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實控人定期核查申報和發生及時申報的關聯方報告制度,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公司關聯人和關聯關系。
掌握了公司關聯關系的現狀,IPO企業就要分析首發申報的可能問題,在不影響公司業務發展的前提下,合法合規地進行非關聯化。非關聯化一定要基于真實消除關聯關系去履行法定程序,這個過程可能會產生新的關聯交易,因此要嚴格依法依規、公開公平公正地辦理關聯方身份轉變的程序,做好相關證據的事先準備,為未來審核說明做好準備。
關聯關系管理,本質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是對大股東和董監高權力濫用的防范,對其與直接相關方、影子主體交易做利益輸送的防范。因此,在股東關系管理、董監高聘用和信息管理等公司治理的日常工作中,就應將關聯方管理納入其中,通過系統化的制度建設保障管理的有效性。
面向商業實質的關聯交易業務管理
關聯交易的業務合理性
凡交易均有其背景。對于一項交易的審查,首先就看交易雙方的動機或目的。公司的存在目的就是創造價值,凡是不能為公司帶來經濟利益的交易,都是可以問問為什么的,何況交易的對方是關聯方。關聯方巧立名目占用公司資金資源,不合理地安排交易向關聯方輸送利益,凡此種種,都是A股市場不鮮見也為人所不齒的。但同時,因業務的上下游關系、因歷史延續的供銷關系、因關聯而產生的信任關系、因信任而啟動的孵化加速關系,都會產生大量有著合理商業背景的關聯交易。關聯交易本身所具有的互利互惠、低成本高效率優勢,在公開、公平、透明的決策程序之后,是會得到公司非關聯方和利益相關方理解的,也是會得到監管機構認可的。
2020年9月上市的集成電路企業思瑞浦(688536.SH)在IPO審核中被問詢,就重要客戶也是關聯方的A的銷售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由2018年的1.49%猛增至2019年的57.13%,說明大幅增長的原因及合理性,交易定價和政策與其他直銷客戶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潛在利益安排。重要客戶A與思瑞浦合作多年已充分說明了思瑞浦的技術實力與雙方基礎,而且其由早期開發初試服務,轉向給老客戶放量供應符合行業慣例和商業邏輯;重要客戶A的背書和所有客戶同樣的交易條件,也排除了思瑞浦為上市在關聯方支持下沖業績的可能性。
關聯交易的商業公平性
交易是權利、義務、資源從一方轉向另一方,因此交易雙方的身份和地位,對于交易的公平性無疑具有重大影響。關聯交易之所以被人質疑甚至詬病,就在于代表公司或控制公司的人是交易的另外一方,天然地存在不公平交易的可能。關聯交易的公平性,一方面是體現交易的決策程序,根據需交易的金額和性質,提交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審議,關聯方回避表決;另一方面則體現于價格的公允性,即交易本身的對價及條件。
關聯交易履行相應的決策程序并不難,難點在于交易本身是否公平,即定價是否公允、商業條件是否公平。證明定價公允存在難度,一是并非所有交易都是公開的,商業細節更是無從得知;二是部分交易的損益得失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任何站在未來看過往關聯交易是否公平的,都是馬后炮。
最高人民法院的公司法司法解釋規定,控股股東、實控人或董監高人員因關聯交易損害公司利益被原告公司訴請賠償損失,僅以該交易已經履行了信息披露和股東(大)會同意等規定程序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可見,關聯交易的公平性,還是要從交易本身見真章。
擬上市企業的關聯交易業務管理
關聯交易的管理應是基于關聯關系的全面和及時掌握,把所有可能構成關聯交易的商業合作、業務往來、資金往來進行甄別與相應的規范化管理。
非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概念較上市公司關聯交易要小很多,禁止的關聯交易是公司和子公司對董監高的借款,一般關聯交易管理是依靠訴訟來實現對關聯人惡意利用關聯交易造成侵權的事后追償,以及董事的回避表決。除依法維護對關聯方侵權的防范之外,IPO企業自確定上市的戰略目標后,就應將關聯關系的管理納入強化內控和規范運作。
擬上市公司應參照上市公司的規章要求,完成關聯交易的內控制度建設,對關聯交易設定滿足監管和企業特點的決策權限和審議程序,在公司建立嚴管關聯交易的文化,在“三會”管理中嚴格實施關聯董事和關聯股東回避表決制度。
根據上市規則關于關聯交易信息披露的要求,對與關聯自然人30萬元以上的交易、與關聯法人300萬元以上且凈資產絕對值0.5%以上的交易,建立交易提議、交易調查、交易評估和審核批準的規則,實現披露關聯交易與管理重要交易的統一。
根據所處行業特點、自身特點,IPO企業應當對已發生和將發生的不同類型的關聯交易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糾正不公平、無必要的交易,對確實需要的關聯交易做好管理,保證定價公允、商業條件正常,并做好依據和證據準備。根據會計準則對關聯方披露的要求,只有在提供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才能披露關聯方交易是公平交易。
關聯交易的管理策略:“陽光下坦然相對”
富蘭克林說,坦誠是最明智的策略。關聯交易管理的實質就是防范關聯方在交易中利用對公司的控制力或影響力,導致作為交易另一方的公司喪失意思表示的獨立性,從而導致達成的交易是損害公司利益的無效合同。因此,關聯方或其控制方或密切相關方,作為公司的股東或董監高人員,應當主動走到陽光下,與公司股東會、董事會中的非關聯方,坦承事實,共同面對公司可能發生的這樣一種特殊交易。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被隱藏的交易和私欲,走到陽光之下,以公開、公平、公正的方式來決策與實施交易,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對于關聯交易的管理,舍此別無選擇。
作者系北京上市公司協會董秘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