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浩
(五邑大學,廣東江門 529020)
在國家產教融合政策連續出臺的推動下,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產教融合的主體之一,出于學校轉型發展的內在需要迅速掀起了產教融合的實踐探索熱潮,但在實踐中產教融合開展仍然面臨著一些困境。因此,在當前我國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準確評價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實施的成果與績效,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統籌產教融合要素、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乃至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當前關于產教融合績效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內涵、指標和方法3個方面。一是內涵研究。如陳新民等[1]指出產教融合的績效體現為校企合作在教學、科研及服務等領域資源聚集與共享的成果。二是評價指標研究。現有研究從項目管理[2]、利益相關者[3]、投入產出[4]等角度分別構建產教融合評價指標體系。三是評價方法研究。除了采用傳統定性分析方法外,模糊積分評價法、層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逐步引入到產教融合績效評價中。基于此,本研究嘗試從資源整合視角,構建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對實證對象的總體績效及各維度績效作出評價,并給出建議對策,以期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實踐有所借鑒。
本研究借鑒關于資源整合評價的已有研究成果,結合專家意見咨詢法,從資源識別、資源獲取、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4個維度考察產教融合績效狀況,并按照全面性、典型性和可獲得性原則篩選有關的指標構建產教融合績效測量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資源整合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構建產教融合績效評價理論模型。研究假設資源識別績效、資源獲取績效、資源配置績效、資源利用績效4個潛在變量為產教融合績效的影響因素。資源識別績效受高校為實現定位目標已擁有的資源(RR1)、高校為實現定位目標所需的資源(RR2)2個觀測變量影響;資源獲取績效受融合投入的教學經費(RA1)、融合投入的教學人員(RA2)、融合投入的教學設施(RA3)3個觀測變量影響;資源配置績效受融合過程中的資源共享(RD1)、融合過程中的溝通協調(RD2)、融合過程中的信任維護(RD3)、融合過程中的分歧解決(RD4)4個觀測變量影響;資源利用績效受利用融合產生的人才培養產出(RU1)、利用融合產生的科學研究產出(RU2)、利用融合產生的社會服務產出(RU3)、利用融合建立的良好關系(RU4)4個觀測變量影響(見圖1)。

圖1 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績效評價的結構方程模型
本研究采取深入個案研究方法,以廣東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試點、廣東高水平理工科建設高校——W大學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數據來源于課題組成員開展的問卷調查,在預調查的基礎上,以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的企業參與者、學校參與者等主要利益相關者為調查對象發放正式問卷,獲得有效問卷282份。
1.信度與效度檢驗
本研究通過SPSS軟件對調查數據測算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數,測算所得的產教融合績效和資源識別績效、資源獲取績效、資源配置績效、資源利用績效分別為0.792、0.726、0.842、0.794、0.827,均符合信度系數大于0.7的信度要求,反映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通過AMOS 21.0對調查數據進行測算AVE值,得到的測算資源識別績效、資源獲取績效、資源配置績效、資源利用績效各維度AVE值分別為0.652、0.568、0.504、0.512,均符合AVE值大于0.5的效度要求,顯示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較好。
2.適配度檢驗
測算其卡方自由度之比CMIN/DF=1.561<3,其中,CMIN為94.439,DF為65.49,符合卡方自由度比值(CMIN/DF)小于3的要求,說明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同時,適配度指數(GFI)為0.93、調整的適配度指數(AGFI)為0.91、正規適配指數(NFI)為0.91、增值適配指數(IFI)為0.96,均大于0.8;漸進殘差均方根(RMSEA)為0.04,小于0.8,反映模型適配度較好。
3.變量間路徑系數圖及效應分析
為檢驗兩變量間是否關系顯著,將結構方程模型修正以及標準化后,得到變量間路徑系數的模擬結果。由圖2可知,資源識別績效、資源獲取績效、資源配置績效、資源利用績效與產教融合績效之間的路徑系數H1、H2、H3、H4分別為0.53、0.61、0.72、0.78,均大于0.5,表明資源識別績效、資源獲取績效、資源配置績效、資源利用績效能反映產教融合績效。以此類推,觀測變量RR1、RR2與資源識別績效的路徑系數H5、H6分別為0.75、0.73;觀測變量RA1、RA2、RA3與資源獲取績效的路徑系數H7、H8、H9分別為0.66、0.72、0.63;觀測變量RD1、RD2、RD3、RD4與資源配置績效的路徑系數H10、H11、H12、H13分別為0.77、0.67、0.58、0.70;觀測變量RU1、RU2、RU3、RU4與資源利用績效的路徑系數H14、H15、H16、H17分別為0.60、0.72、0.75、0.78。上述路徑系數均大于0.5,說明二級指標對一級指標績效的影響達到大效果,各觀測變量能分別對應反映資源識別績效、資源獲取績效、資源配置績效、資源利用績效。

圖2 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績效評價結構方程模擬結果及指標權重值
本研究使用加權平均的方法,在路徑系數的基礎上分別確定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計算公式如下:。其中,Wi表示一級指標權重,xi表示各個績效維度的路徑系數,i=1時,代表資源識別績效;i=2時,代表資源獲取績效;i=3時,代表資源配置績效;i=4時,代表資源利用績效,且。各指標權重計算結果如圖2所示。
根據有效問卷整理得到各評價指標得分的均值,并將結果代入以上計算公式,得到產教融合總績效為3.12。各個維度績效分別為:資源識別績效3.05;資源獲取績效3.27;資源配置績效2.78;資源利用績效2.98。從總體績效來看,產教融合績效狀況尚可。從分維度來看,資源獲取績效分值最高,反映出近年來廣東省持續加大投入支持高水平大學建設,鼓勵引導企業、研發機構與高校開展深度合作,為高校引才開辟綠色通道,對高校獲取外部資源支持給予現實支撐。資源識別績效分值排名第二,說明高校受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外部轉型發展要求,對產教融合已擁有的和所需資源之間的差距認識較為清晰。資源利用績效分值位于第三,體現出案例高校產教融合成效尚可,但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績效仍存在提升空間。資源配置績效排位最后,顯示出產教融合過程中各方投入的資源在配置上有待提升,是產教融合中需要重點關注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結果表明,案例高校產教融合績效整體水平有待提升,分維度績效由高到低依次為資源獲取績效、資源識別績效、資源利用績效、資源配置績效。對此,本文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提升績效水平。
當前政府支持產教融合的方式除了直接的財政支持外,還需注重在產教融合合作行為規范、產教融合成本降低、產學研聯盟及平臺搭建等方面的建設。其具體措施包括:首先,推動產教融合政策的細化落地,通過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與辦法來落實產教融合宏觀政策,在經費支持、利益協調、信貸優惠、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具體明晰的規定指引;其次,推進涉及產教融合的政策之間有效銜接,確保產業、稅收、財政、教育、人力資源等相關政策在支持產教融合上做到相互配合、互為支持,避免因政策內容不協調、缺失而帶來的產教融合障礙,以系統完善的制度規范產教融合各方的責權利,為產教資源的融合及作用發揮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根據前述實證檢驗,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績效提升是受資源識別績效、資源獲取績效、資源配置績效、資源利用績效4個因素共同影響。其中,資源配置質量因素最為關鍵。具體途徑包括:一是在資源識別方面,應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立足地方區域經濟社會實際,科學確定服務面向、辦學特色等有關辦學定位的核心問題,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分析評估自身擁有的資源數量、類型、屬性和效用,準確識別為達成上述定位與目標的資源需求及資源缺口。二是在資源獲取方面,應用型本科高校需細致做好應用型本科高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利益需求點的對接協調,服務于區域地方產業發展,切實著眼于人力資源培育、技術技能培訓、產品技術研發、業務宣傳推廣等企業利益需求點,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增強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方面績效產出的不可替代性,增強自身深度參與產教融合的能力,在高校與企業之間利益契合的基礎上引入為達成自身目標所需的外部資源。三是在資源配置方面,應用型本科高校需建立多方參與的產教融合長效合作機制,探索構建與產教融合相關的制度體系和合作形式,如校企共享師資團隊、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校企共創新型科研平臺、課證融合校企一體化培養、校企共同扶持科技創新等,實現產教融合各方投入的資源要素在運轉與功能上互相轉化、互相支撐。四是在資源利用方面,應用型本科高校需評估基于產教融合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實現的績效產出,準確審視其是否符合自身辦學定位及體現產教融合資源的獨特價值,能否在同類院校中形成自身競爭優勢,為新一輪產教融合資源整合動態循環提供資源識別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