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珍,謝雨欣,黃萍志,王少贏,江陽,李純偉,周琴,李歡,方會龍,鄧華菲*
(湘南學院:1.臨床學院;2.基礎醫學院,湖南郴州 423000)
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以下簡稱護考)是評價申請護士執業資格者是否具備執業所必需的護理專業知識與工作能力的考試。近年來,根據護理工作新技術發展和護理臨床實際工作需要,護考發生了重要改革,主要表現為:考核內容更加貼近臨床實際需求,考核題目主要是綜合運用的臨床分析案例,考核方向以解決臨床問題為主[1-2]。可見,護考的改革給高校護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發揮護考在護理學教學中的導向作用值得每位教師深思。
病理生理學是研究疾病發生原因和條件、患病機體功能和代謝變化及其發生機制的學科,是護理工作需要的醫學基礎知識之一。因此,對病理生理學知識掌握的程度也將直接影響護考通過率。為減少疫情對教學工作帶來的影響,各高校開展了“互聯網+”模式的遠程教學,學生實施以“互聯網+”模式的自主學習[3-4]。為積極應對疫情,湘南學院也開展了網絡教學,并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團隊在對2019級護理學專業病理生理學教學的調查中發現:僅有60%的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盡管教師在教學課件和視頻中展示了學習目標,但仍有44%的學生覺得學習目標不夠具體、明確;40%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表示不滿意;80%的學生表示更加關注考試有關的教學內容。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效果,達成自主學習目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本團隊在2020級護理學專業開展基于護考的病理生理學自主學習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以本科護理學專業2020級1班和2020級2班為研究對象,1班53人為教改組,2班52人作為對照組。
教改組采用基于護考的病理生理學自主學習模式。
課前,教師與學生溝通基于護考的病理生理學自主學習模式,并督促學生加入超星泛雅學習通中教師事先創建好的病理生理學課程。教師提前一周上傳下次教學所需視頻、課件及所涉及的近五年護考真題,作為學生自主學習后的自測題,以檢測學習目標達成情況。如肺功能不全一章中,上傳常見的真題有:
①患兒女,6歲。診斷“喉頭異物”入院。查體,面色青紫,呼吸費力,伴明顯的三凹征,其呼吸類型屬于:A.深度呼吸;B.潮式呼吸;C.吸氣性呼吸困難;D.呼氣性呼吸困難;E.混合性呼吸困難;
②肺性腦病不能用高濃度吸氧,主要原因是:A.缺氧不是主要因素;B.可引起氧中毒;C.促使二氧化碳排出過快;D.誘發代謝性堿中毒;E.可解除頸動脈體的興奮性等。
學生4~5人一組。組長負責組織同學開展自主學習和討論,對真題答案達成共識,收集自主學習所遇到的問題并在線反饋。
課中,教師講解護考真題所涉及的考點、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并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和解答。如上述真題②的考點是中樞化學感受器對二氧化碳易產生適應性,即持續的高二氧化碳使中樞化學感受器敏感性降低,不能興奮中樞化學感受器從而維持呼吸,此時需要輕度的缺氧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即頸動脈體維持呼吸,過高的二氧化碳對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超過其通過中樞化學感受器而興奮呼吸中樞的效應,也需要輕度的低氧來維持呼吸,肺性腦病時,二氧化碳升高并長期潴留,所以答案為D。
課后,教師在學習通發布臨床病例,要求學生從病例描述的臨床表現入手,提出問題,查閱資料,討論分析,最終解決問題,并在該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從而提升臨床思維能力。如針對新冠病毒肺炎案例,提出問題:①新冠病毒肺炎引起呼吸衰竭的機制是什么?②新冠病毒肺炎主要引起Ⅰ型還是Ⅱ型呼吸衰竭?③新冠病毒肺炎呼吸衰竭時給氧方式是什么?患者的臨床表現引發學生好奇與遐想。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進一步提高對疾病的感性認識。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方法,即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等講解,課后歸納小結,輔以超星學習通提交平時作業的模式,教學內容與教改組相同。
1.成績考核
教改組和對照組采用同一套試卷,教考分離,評卷采用流水作業式。
2.問卷調查
本團隊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教改組學生匿名調查,了解學生對基于護考的病理生理學自主學習模式的主觀評價。
3.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配對t檢驗,運用SPSS 19.0進行統計學處理,雙側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教改組期末成績為(73.40±11.48)分,高于對照組的(68.85±10.44)分(P<0.05)。可見,基于護考的自主學習模式提高了病理生理學教學效果。
發放53份問卷,回收53份,回收率100%,均為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喜歡基于護考的病理生理學自主學習,認為該模式能提高護考的應對能力,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主學習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臨床思維,并且使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見表1)。

表1 教改組對基于護考的自主學習模式的評價
隨著護理工作的不斷發展,護考也經歷了不斷的改革、調整與發展。護考內容和形式發生了變化,難度逐漸增大,越來越側重臨床崗位勝任能力的考核。這給高等院校學生順利通過護考帶來了挑戰,也給高等院校護理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5]。同時,處于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社會,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顯然已經成為一個必備的技能[6]。因此,本團隊以超星泛雅學習通為平臺,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探索基于護考的自主學習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教改組病理生理學平均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基于護考的自主學習模式對提高護理學專業的病理生理學教學效果具有明顯的優勢。倡導課前自主學習,并用護考真題檢驗學習效果,帶著疑問進入課堂中,有助于學生理解和吸收;課中就護考真題講解考點、講授教學重點和難點,解答學生疑問等,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后開展病例分析,進一步促使學生用理論知識解釋臨床問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和能力是其未來具有較強職業發展能力的基礎。建設以培養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是醫學院校教學改革的重點[7]。基于護考的自主學習模式是在線上線下結合、網絡輔助的基礎上強調以學生職業要求實現為學習產出的活動,明顯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臨床思維是醫生從患者出發,通過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等進行分析,形成最終的診斷治療方案,并加以執行的一種思維過程,也是臨床決策的前提[8]。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易導致學生產生被動性思維,以致在臨床初期階段很少自己去主動思考問題,在臨床病例處理上缺乏自我見解。基于護考的自主學習模式要求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提出問題帶入課堂,課后積極分析病例。這種“以學生為主體”和“以問題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模式,既實現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標,又能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為他們開展臨床工作做好思想準備。調查結果顯示,基于護考的自主學習模式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臨床思維。
綜上所述,基于護考的自主學習模式能提高病理生理學教學效果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但對護考的最終效果有待進一步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