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

摘要:隨著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和普及,自媒體成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傳播和社交工具,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高校教育領域,自媒體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學習資源和社交平臺,還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本文分析了自媒體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作用,詳細討論了在自媒體視域下高校心理育人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自媒體視域下高校開展心理育人的創新途徑。
關鍵詞:高校;自媒體;心理育人;教育創新
引言
傳統的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主要依賴面對面的咨詢和教育,但這種方式存在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無法滿足學生隨時隨地獲取心理支持和信息的需求。而自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為高校提供了一個傳播廣泛、互動性強、社交性強的工具。在自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可以更加靈活地開展心理育人工作,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 自媒體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自媒體已經成為高校心理育人中的一個重要工具和平臺。首先,自媒體為高校提供了一個廣泛傳播心理知識的渠道。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高校可以將心理學知識、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傳播給廣大師生。這種傳播方式可以迅速傳遞信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有益的心理健康知識。自媒體還可以通過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內容,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心理知識更具吸引力和易于理解。
其次,自媒體提供了一個互動性強的平臺,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參與和反饋。高校可以在自媒體上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和答疑的專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向心理專家提問,獲得及時的建議和支持。這種互動不僅能夠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還能夠建立更緊密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對學校心理服務的信任度。傳統的心理健康服務可能會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生需要親自前往心理咨詢中心。然而,自媒體的存在使得心理服務可以在線提供,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幫助,減少了因距離和時間帶來的障礙。這對于那些在面對心理問題時可能感到尷尬或不愿意公開求助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最后,自媒體還能夠幫助高校建立健康的心理文化。通過發布正面的心理教育內容,傳遞積極的心理價值觀,高校可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和心理健康行為。自媒體平臺可以成為一個宣傳心理健康理念、分享成功案例和故事的渠道,激發學生對心理成長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有助于學校創造一個支持和促進心理健康的環境,降低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率[1]。
2. 自媒體視域下高校心理育人面臨的問題
2.1 信息質量和可信度問題
雖然自媒體平臺為高校提供了傳播心理知識的機會,但信息的質量和可信度卻時常受到質疑。自媒體平臺上存在大量的信息和內容,然而,這些信息的來源各異,難以驗證其準確性和專業性。與傳統的學術出版物或專業媒體相比,自媒體平臺上的內容通常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查和質量控制,這增加了不準確信息傳播的風險。學生和廣大受眾可能無法分辨哪些信息是可信的、科學的,哪些是不準確的或者帶有個人主觀色彩的。缺乏專業知識的自媒體內容創作者可能會誤導學生,使其采取不適當或危險的做法,從而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2]。
2.2 網絡個人隱私保護問題
自媒體視域下高校心理育人面臨的第二個關鍵問題是網絡個人隱私保護。隨著學生在自媒體平臺上分享心理問題和心理健康經驗的增加,個人隱私的泄露和濫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學生在自媒體平臺上可能會分享自己的個人心理問題和經歷,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建議。然而,如果信息管理不當,個人隱私可能會被泄露,對學生造成潛在的傷害。這些信息可能被未經授權的人員或機構訪問,導致學生的個人隱私權受到侵犯。一些自媒體平臺可能存在安全漏洞,使得學生的個人信息容易受到黑客攻擊或數據泄露的風險。這種風險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濫用,用于非法目的,如詐騙或身份盜竊。此外,一些自媒體平臺允許用戶以匿名或虛假身份發布信息,這可能導致虛假信息的傳播和濫用。虛假身份可能會被用來發布虛假的心理問題或建議,誤導其他用戶,使學生誤認為這些信息是真實的。
2.3 學生參與度與互動性的問題
雖然自媒體平臺具有互動性強的特點,但如何推動學生積極參與仍然是一個挑戰。自媒體平臺上存在大量各種各樣的信息和內容,不僅限于心理健康。學生可能會因此感到信息過于廣泛,難以確定哪些內容對他們具有真正的價值。這可能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使高校心理育人內容流失。盡管自媒體平臺提供了互動機會,但學生可能不愿意公開討論心理問題。心理健康問題通常被認為是個人隱私,學生可能感到不舒服或害怕在公開平臺上分享這些問題。因此,學生可能會保持沉默,不愿意積極參與。另外,自媒體平臺上的內容質量和吸引力也是一個問題。如果內容不足以吸引人,學生可能會失去興趣,不再參與或互動。高校需要不斷改進自媒體內容的質量和吸引力,以確保學生持續關注和積極參與[3]。
3. 自媒體視域下高校開展心理育人創新途徑
3.1 培養學生積極正向的網絡習慣
培養學生積極正向的網絡習慣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任務,尤其在自媒體時代,學生日常生活與互聯網緊密相連。積極正向的網絡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學術成就和社交能力。
首先,高校可以開展網絡素養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互聯網的影響,培養學生對網絡信息的批判性思維和分辨能力。通過課程、研討會等形式,高校可以向學生傳授如何辨別虛假信息、保護個人隱私、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其次,高校可以鼓勵學生建立健康的網絡日常生活。學生需要明確自己的在線時間,并設定合理的上網計劃,以避免沉迷于互聯網或社交媒體。高校可以提供關于時間管理和自我調節的建議,幫助學生在學習、休息和社交之間取得平衡。此外,高校也可以設立學生自媒體團隊,鼓勵學生通過自媒體平臺分享有益的信息和經驗。學生團隊可以由對自媒體有興趣的學生組成,學生可以在校園內或在線平臺上發布內容,包括文章、短視頻、圖片等,以傳遞積極的信息和觀點。參與自媒體團隊的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寫作、拍攝、編輯等技能,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同時也增強了自信心。學生自媒體團隊可以選擇分享與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相關的積極信息,有利于鼓勵學生的正面思考和行為。高校可以為學生自媒體團隊提供支持,包括培訓、資源和指導,以確保他們的活動有益于校園社區。通過網絡素養教育、健康的網絡日常生活、積極參與網絡社區等措施,高校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學術成就,建立健康的社交關系。
3.2 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心理教育
自媒體視域下高校開展心理育人創新途徑之一是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心理教育。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將心理教育與這些平臺相結合,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心理支持和教育。
高校可以在微博與抖音建立心理育人賬號,并發布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微博和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通過在這些平臺上建立專門的心理育人賬號,高校可以迅速將心理健康知識傳播給大量的師生。這種傳播方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使心理教育更具靈活性和可及性。社交媒體平臺提供了多種形式的內容呈現方式,如圖文、視頻、直播等。這為高校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工具,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偏好。例如,可以制作富有創意的短視頻,通過生動的動畫或實際案例傳達心理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圖文內容可以用于呈現簡潔清晰的信息,直播則能夠進行互動式的心理輔導和答疑,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
此外,微博和抖音等平臺還允許內容分享,學生可以將有用的心理健康信息分享給他們的朋友和同學,擴大了信息的傳播范圍,將心理教育內容傳播給更多的潛在受眾,進一步強化了心理育人的影響力。高校還可以在這些社交媒體平臺設置心理咨詢和答疑的專欄,鼓勵學生在平臺上提出心理問題,心理專家可以迅速回應,提供專業建議和支持。這種互動不僅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還有助于建立更緊密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對學校心理服務的信任度[4]。
3.3 建立高校心理教育數據庫
高校心理教育數據庫可以包含各種形式的信息和資源,如心理健康知識庫、心理測試工具、在線心理咨詢平臺等。這個數據庫可以作為師生的一個全面心理資源中心,提供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評估、心理支持等多方面的服務。師生可以隨時訪問數據庫,獲取所需的信息和資源,以應對各種心理挑戰和需求。通過心理測試和評估工具,數據庫可以為學生生成個人心理健康報告,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和需求。基于這些報告,數據庫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建議、資源和支持,包括推薦適合學生的心理健康課程、活動和咨詢服務。
此外,高校心理教育數據庫還可以為師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訓資源。心理健康知識庫可以包括各種教育資源,如文章、視頻、幻燈片等,用于向學生和教職員工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師生可以通過數據庫獲取這些資源,提高心理健康素養,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心理健康問題。
高校心理教育數據庫的建立需要高校建立嚴格的數據管理和隱私保護機制。師生的個人信息和心理健康數據需要得到妥善保護,避免被泄露和濫用。高校需要制定明確的數據使用政策,確保合法、透明、安全地使用數據庫中的信息。
3.4 健全自媒體運營保障機制
健全的自媒體運營保障機制對于高校在自媒體時代開展心理育人工作至關重要。這個機制包括建立專業的運營團隊、內容審核機制、互動與反饋機制、數據分析和評估機制,以及風險管理和危機應對機制。通過這些措施,高校可以更好地管理和運營自媒體平臺,提供高質量的心理育人服務,滿足師生的需求,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專業的自媒體運營團隊。這個團隊應該由專業的心理學家、心理健康專家、編輯、攝影師和社交媒體管理人員組成。團隊成員應該具備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制定和執行高質量的心理育人內容。此外,團隊成員需要持續更新自己的知識,以跟上心理育人領域的最新發展和趨勢。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自媒體內容審核機制。確保發布的內容準確、科學、可信,對師生的心理健康有益,這是至關重要的。高校可以設立內容審核小組,負責對即將發布的內容進行審查和評估,以確保其質量和適切性。這個機制還可以確保內容符合道德倫理標準,不侵犯個人隱私或傳播虛假信息。
社交媒體平臺是雙向互動的,高校應積極回應師生的反饋和提問。建立心理咨詢和答疑專欄,及時回應學生的問題,提供專業的支持和建議。高校還可以定期開展問卷調查、在線投票等形式的反饋活動,以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滿意度,調整自媒體內容和運營策略。
另外,高校需要建立數據分析和評估機制。利用分析工具追蹤自媒體平臺的運營數據,包括點擊率、互動率、關注度等指標,以評估內容的受眾反應和效果。通過數據分析,高校可以了解哪些內容受歡迎,哪些需要改進,進而優化內容策略和運營方向。這有助于提高心理育人工作的精準度和針對性。社交媒體平臺上的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出現負面信息或輿情危機,高校需要能夠迅速應對和處理。建立危機管理團隊,明確應急計劃和處理流程,以及危機公關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潛在風險并維護高校聲譽。
結語
綜上所述,在自媒體的助力下,高校可以更廣泛、更靈活地傳播心理健康知識,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資源。高校在自媒體時代開展心理育人工作的使命是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素養,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應對現實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通過積極探索和創新,不斷提高心理育人工作的水平,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為學生的未來健康、學業和生活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潘靜.心理育人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研究[J].成才之路,2023,(3):41-44.
[2]楊吉措.新時代高校心理育人一體化建設研究[D].甘肅:蘭州大學,2023.
[3]王珊.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心理育人探析[J].教育與職業,2020,(17):97-102.
[4]王珊.自媒體時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4):60-62.
作者簡介:王沛,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心理育人體系構建研究(編號:2023YB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