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只側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大單元主題教學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深度學習導向下的數學大單元教學不僅局限于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大單元主題教學,巧妙地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技巧,提升學習水平。
一、立足實際,按照規律設計教學內容
在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數學知識普遍比較貼近生活,有獨特的規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地認識到這種規律,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整體的大單元學習。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對教材進行全面分析和了解,發現不同單元以及不同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再從整體出發,將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劃分。同時,教師應該特別關注每個單元之間的關系,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日常的教學中要給學生構建一個整體性的知識框架,用整體推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度學習。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全面掌握該計算方法。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都比較弱,教師對學生進行大單元主題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本單元的相關知識。教師要將教學內容更好地立足于大單元主題教學,將其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單獨教學,這樣學生就可以將大部分精力和時間放到重難點內容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構建正確的知識框架,也有助于學生對數學進行深度學習。
二、整體出發,加強數學知識模塊之間的聯系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內容都是經過科學設計的,教學內容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不同單元模塊之間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構建數學知識框架。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強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點,并且更好地把這些知識點結合起來,從而提高數學思維水平。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表內除法(一)”時,教師可以利用課程的整體框架,將其與之前的知識點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經過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數學中乘法的知識有了充分地了解。此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出一道數學題:“數字6中間有幾個2呢?”由于學生對乘法表比較熟悉,可以快速地發現“2×3=6”,所以6里面有3個2。為此,教師就可以及時給學生引出“除法的運算”這個知識點。學生在學習“表內除法(一)”的過程中,還要運用大量的乘法知識進行輔助運算,這就更體現了教師對學生進行大單元主題教學的重要性。這樣將學生不同時期所學的知識點有效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幫助小學生完善數學大單元知識的整體框架,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能力。教師加強數學模塊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進行深層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采用新的教育理念,不僅能夠大大改善小學數學課程的質量,還能增強小學生的自尊心,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設計主題,以主題為基礎開展教學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時刻關注每個單元知識點的特點、知識結構和單元教學主題,把單元知識點串聯在一起,以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學生在明確的主題下學習,頭腦會更加清醒,學習思路也會更加明確,更容易對數學知識產生正確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也會更關注知識的整體性,并結合學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從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出發,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和生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通過“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進行有效教學。教師通讀教材,明確課標要求后,設計出“什么是角?”“怎樣畫角?”“怎樣比較角的大小?”“用一把三角尺怎樣拼出一個鈍角?”等多個問題,并在教學中把關于“角”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讓學生清楚學習內容和要求,展開深度合作討論活動。學生只有充分認識了角,初步建立空間概念,才能進一步學習畫角和比較角的大小。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究熱情,同時也對本單元知識進行了總結和升華。
總之,數學是抽象的、枯燥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弄明白最關鍵、最核心的概念、原理、方法,將知識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在數學課中要善于培植出優良的數學知識的“種子”,讓數學方法和思想發生“裂變”,才能給學生的數學思維以生長的力量。同時,教師在深度學習的導向下采用大單元主題教學的方式,要找到其有效運用的策略和方法。通過大單元主題教學的方式,能夠為小學生提供一個完善的數學框架的平臺,加強各部分的相互關聯,使其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通過改進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數理分析和推理能力,為他們日后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