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興平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以生活為載體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隨著當前小學課程的深入改革,對各種教學活動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應當順應課改的要求,加強課程生活化的運用,找出一套符合該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的課程體系,提高內容生活化水平,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生活化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落后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過渡知識灌輸。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只會對知識進行生硬的記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內涵,其對知識同生活的結合也就很難進行,以至于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不利于教育的發展。
(二)課堂教學脫離生活教學
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是加強學生思想上的引導,從而可以在不斷的教育當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目前,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很多方面都忽略了生活教學,在實際教學中缺少將思想品德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聯系,造成教學目標的偏離,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相關制度缺乏
部分學校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生活化的推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的重視程度不高、實踐性不強,缺乏相應的理論研究。另外,部分學校對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重視程度不高,安排的課程較少,導致教師沒有時間充分開展教學活動,錯過了許多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良機,不利于素質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加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生活化的策略
(一)走進生活,豐富課程的設計
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對課程內容的探究,設定一些生活化的課題,并且可以結合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進行課程的講授。以“節約用水”為例,通過詢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情況,從而指出學生在節約用水方面的不足,并對其分析當前我國水資源匱乏的現狀,以此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的節約用水觀念。
(二)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共鳴
小學階段的學生情感較為豐富,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結合生活創設課堂情境,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創設課堂情境時,可以適當地加入聲音、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元素,如講解“交通安全”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觀看一組交通事故的圖片,并為其講述由于車禍導致身體截肢的十三歲小女孩的故事,讓學生受到感染并自覺融入到課堂當中,從而讓學生懂得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
(三)結合實際,加強師生的互動
有效的課堂互動可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可借助學生在生活中普遍注意到的問題進行課堂互動,如在學生講授“家鄉的變化”一課時,教師可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家鄉的變化,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生活化可以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有更加高漲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得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更高,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今后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進行教學創新,從而使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更加趨于生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