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卉
實行“雙減”政策,大大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然而,“雙減”的實質是減量不減質,減負的同時要提質增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即把學生從繁重的作業包袱中解放出來,使學生回到課堂的主要位置。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新課標對于當前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入思考,到底應該給學生什么樣的語文課堂?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和反思,筆者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式課堂”
小學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如何體現?其要點就在于“情感”二字。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的情緒?怎樣才能讓學生學得滿腔熱情?要給學生展現一個“激情的我”,教師就要巧妙地將“情”融入語言文字,與文字編輯產生共鳴,與文本充分對話,感受語言文字的韻味,陪學生度過一段“激情燃燒的時光”!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有很多,或精彩片段賞析,或故事表演,或巧設懸念,或聯系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和動機,營造“我想學”“我要學”“我會學”的教學氛圍。
例如,在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時,由于恐龍時代對學生比較陌生,筆者首先向學生展示了各種恐龍的錄像,如聲音像雷鳴般的雷龍;背上插著兩排三角形劍板的劍龍;腦袋大,身子短,牙齒像劍一樣鋒利無比的霸王龍。新課伊始,筆者多方位、多角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從聽覺、視覺等方面入手。課堂最后,筆者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恐龍生活的錄像讓他們觀看,學生紛紛直呼“太奇妙了!”“真了不起!”激起了他們閱讀的欲望與興趣,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也變得有滋有味。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有趣”,更要注意“融情”,把師生置于文本、作者和情景之中。“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中的“情”就像雙邊教學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就會進入課文的美妙境界。
二、給學生一個“閱讀與交流的課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作為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的核心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基礎。在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中,閱讀分三個層次:一是實用型閱讀與交流;二是文學類閱讀與創意型表達;三是思辨型閱讀與表達。在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中,整本書閱讀與跨學科學習相互促進學生快速成長。如何給學生展示一個閱讀與溝通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溝通”“生生溝通”的過程?筆者認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帶領學生走進課文,與作者對話,使豐富的課文語言材料內化,進而學會讀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最初對文字的感悟出發,對“對話”這個切入點進行了精心設計。通過帶領學生親歷課文,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研讀”與“聆聽”,真正做到學生之間的對話。每一次的“研讀”與“聆聽”,以及“文字對話”“師生交流”與“生生交流”都伴隨著對文本價值解讀的思考與交流,既有對整體把握的“思考”,也有對細節感知的“思考”;既有發現細節的“思”,也有對文字感悟的“思”。讓學生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感悟、自己的體會、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聽覺去感受文字的色彩和氣息,去觸摸文字背后的情感,從字句的深處去聆聽教師和學生不同的感悟和聲音。只有閃爍著思維光澤的“讀”與“聽”,相互溝通,才能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培養語感,感悟語言,領悟語意,開拓思維,令語文閱讀教學真正有效。
三、給學生一個“體驗式課堂”
新課標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因此,教師要巧妙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在活潑有趣的氣氛中欣賞名篇中的詞句,感悟其豐富的精神內涵。教學不只是傳授,更多的是一種體驗,是一種探究,是一種合作,是對學生開放和感悟的過程。給學生多大的舞臺,學生跳出來的舞就有多好看。學生的思維是無窮無盡的,學生的創造力、模仿力令人驚奇,關鍵是教師能不能給學生足夠開放的空間。
例如,在教學《貓》一課時,為了更好地理解貓的叫聲“豐富多腔”“變化多端”,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互動環節:通過想象“豐富多腔”所包含的多個生活細節,都能感受到老舍對貓的關愛之情。當貓吃到主人為它準備的山珍海味后,它會滿足地叫出一聲;當貓聽到主人的親昵呼喚時,它會輕聲地叫出來;當貓被主人輕輕撫摸時,它會撒嬌地叫一聲;當貓在外面遇到“敵人”時,它就會大吼一聲? ? ? ;當貓餓得“咕咕”叫時,它會無力地叫一聲;當貓出門一天一夜不回家時,它會弱弱地向主人搖著尾巴叫一聲。這樣的情景創設,留給學生的課堂是開放式的,更是體驗式的。像這樣的課堂還有很多,如《大自然的聲音》一文中,讓學生通過自己口中呼出的氣息的快慢、急緩、大小來體驗“微風拂過”時“大自然的溫柔”;“狂風吹起”時“大自然的威力”。《寶葫蘆的秘密》一文中,奶奶一面攆王葆一面說:“乖寶寶,讓奶奶給你剪指甲。”筆者設計了角色扮演,一個扮演奶奶,一個扮演王葆,一個在前面跑,一個在后面追,體會祖孫之間的樂趣。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不外乎例證而已。那么,在運用好例題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后,接下來的學習就該練練手了。“實踐出真知,斗爭長才干。”意思是主動投身復雜嚴峻的斗爭中去,在斗爭實踐中錘煉膽識,強健筋骨,增長本領。基于這樣的理念,筆者還經常收集課外讀物,引領學生讀書。
例如,在教學《墨梅》一課后,筆者帶領學生閱讀背誦了《卜算子·詠梅》《峰》《竹石》《青松》等10余首古詩,學生在了解借物言志的同時,還學到了不少古詩。此外,筆者和學生還在閱讀課上共同閱讀了《安徒生童話》《稻草人》《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十萬個為什么》等10多本書。總之,教師要做一個“指路人”,做一個“引領人”,把學生引向最豐茂的草地盡情撒歡!教師通過說、演、讀、悟的方式,讓學生把情感表達出來,只有在這樣激烈的情感思維碰撞中,課堂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時也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
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筆者都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語文離自己是非常近的。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更加自信和積極。這一點,在“生活中識字”這一教學實驗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大街上的宣傳欄、電視上的動畫片、車廂內的提示語、超市內的標牌等,都成了學生的識字場所。抓住生活中的點滴空間,眼中有學生,心中有教育,課程資源無所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真情實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曾說過,學生的感知能力就像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而言,學生的高低,正決定著這個“地球”將來能否被撬起來。真情實感是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種情感體驗,更是一種審美體驗。《鄉下人家》寫的是田園風光,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農村生活的氣息?通過視頻展現鄉村的瓜藤攀架熱鬧非凡,花開三季鮮花輪綻,雨后春筍生機勃勃,雞鴨覓食自然和諧,庭院晚餐天高地闊,蟲鳴秋夜月夜靜謐,構成一幅迷人的和諧自然美景。然后,引導學生將自己在城市中看到的車水馬龍、高樓林立、流光溢彩的景象向鄉下的學生介紹。學生真情流露,豪情萬丈,對家鄉的熱愛與贊美之詞噴涌而出。每一篇文章,不同的理解和感悟都是不一樣的,都值得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究。情感的自然流露是由內而外自然散發出來的。就像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精彩篇章的同時,不忘時時對自己產生聯想,對自己有所感悟,對人生有所感悟。“視他人文章為參謀,視自己人生為軍事。”
在教學中充滿期待,在反思中提高覺悟,在荊棘中走向平坦,從迷茫中看到希望,融入新課程,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與新課程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