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然
娛樂與知識并存的全球文化交流節目《非正式會談》自2015 年在湖北衛視開播至今,已經連續更新到了第七季。作為一檔長壽綜藝節目,《非正式會談》已經經歷了七年的迭代演進,但與其他大部分綜藝節目不同的是,隨著節目的不斷更新和推進,該檔節目的質量和口碑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水漲船高,既保持了節目本身作為一檔全球文化交流訪談節目該有的深度,同時不乏樂趣,引發一段時間的網絡熱潮,成為了文化類訪談節目的創新范本。
話題選擇: 全球化定位且特色鮮明。在跨文化傳播語境下,在互聯網這個“地球村”里,各個國家的文化交流與交融也在發生前所未有的碰撞,中國受眾也希望能了解各國人民對其本國文化的認識,尤其是別國對中國文化的認知。《非正式會談》緊緊抓住了這一點,每期節目的話題選題都緊扣社會熱點話題,包括各國風俗、語言、文物、情感交流、特色“非遺”等,不僅富有內涵還趣味十足。用心的話題選擇不僅能夠給受眾科普富有信息量的知識,并且在別國嘉賓繪聲繪色的講述、更加了解了中國文化與別國文化的異同。
此外,《非正式會談》的主要受眾是年輕群體。對此,節目每期的議題也立足當下現實,從情感生活、飲食居家、休閑娛樂、職場生涯等能夠引發受眾共鳴的角度出發,與受眾的觀影需求做到雙向聯動。比如《你還在戀愛嗎?看看各國的愛情觀》中,各國代表們暢聊自己的戀愛經歷和愛情觀, 嘉賓在文字的碰撞中各抒己見, 同時消除偏見,受眾也從其酣暢淋漓的辯論和輕松詼諧的氛圍中理解了愛情的真諦。獲得了對美好事物持續追求的熱情,又如《歪果仁玩密室逃脫,到底有多慫?》《暢聊中國制造YYDS》等話題正是當下年輕受眾關注并熱議的焦點。
環節精巧:知識與娛樂并重。提到《非正式會談》,就不得不提到韓國原版節目《非首腦會談》,但是《非正式會談》并未完全采取“拿來主義”。區別于其他較嚴肅的傳統訪談節目,《非正式會談》將節目劃分為三大獨立板塊,每一個板塊都獨出心裁,以獨特的“非正式的語境”呈現節目文本。節目的第一個板塊,也就是開頭部分是“非正式短劇”,由常駐嘉賓換裝表演,通過對經典名作的娛樂化改編和性別反串表演來引出節目提案,使節目在開頭的“黃金三分鐘”內緊緊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在這一環節中國外嘉賓帶有口音的漢語言表達和富有喜劇性的表演成為了節目的一大亮點。第二個板塊便是節目的重點部分“全球文化相對論”,在這一板塊中,各國嘉賓針對節目議題或搞笑或嚴肅的發言,表達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展現了不同國家的人對同一議題的不同看法,并且會引用一些現實例子作為佐證,就比如第五季聊過的稅收話題,世界各地的稅收可謂是花樣繁多,有洗臉稅、窗戶稅、胡子稅,甚至穿衣服也要交稅,廣大受眾在嘉賓們的針鋒相對中拓寬了視野,也消除對他國文化的偏見。同時,這些具有針對性的話題能夠通過各國辯手多角度的辯論,展現了各國代表們雄辯的口才和清晰的邏輯思維,增加中國受眾對他國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第三個板塊就是“提案環節”,多是由主席官陳超理性地對辯論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和分析,不在引起文化沖突,重在實現文化共存共融。
臺網聯動: 多屏融合強調互動參與。互聯網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內容的輸出者和受眾逐漸趨于平等的關系,最終達到共情,所以對于一檔節目而言,受眾的參與度越高,節目的可看性也就越高,兩者相輔相成。《非正式會談》與B 站合作推出了新穎的觀看模式——將嗶哩嗶哩網站上的彈幕搬上湖北衛視的大屏幕上,也就是說《非正式會談》成了首個在電視上播出時出現真實彈幕的綜藝節目,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也能看到被挑選過的有趣的彈幕評論。這一創新模式緊跟新媒體發展的步伐,將當下最熱的“彈幕文化”與傳統媒體結合起來,既符合節目年輕受眾圈層的定位,又將節目的趣味性和創新性凸顯出來,增強了“網生代”對主流媒體的認同感。這種多平臺的傳播方式不僅發揮了湖北衛視作為傳統媒體的內容制作能力和品牌優勢,也充分發揮了新媒體多元化的傳播渠道,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真正實現了臺網聯動。
情緒轉換需求。 在卡茲等人于1974 年發表的《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一文中,將受眾接觸媒介的行為看作為基于特定的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的一個過程,將媒介行為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 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滿足需求” 的因果連續效應。《非正式會談》走紅的背后,也符合這一受眾需求與滿足的因果連續效應。
《非正式會談》是一檔文化交流訪談節目,不僅傳播他國文化,也用詼諧幽默的方式闡釋話題。在娛樂和學習的雙重作用下,受眾不僅拓展了視野,也在心理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此外,《非正式會談》的節目話題都緊貼當下社會生活,關注熱點話題,極具人文情懷。“話題是談話節目的生命線,也是最能吸引受眾收看節目的主要因素。”如在第三季第9 期節目中探討的是“抑郁癥”話題,節目關注當下社會中的抑郁癥群體,而且還邀請到了世界衛生組織駐中國代表師赫德博士。其中,兩位外國代表在節目中也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抑郁癥經歷,呼吁大眾正視并重視抑郁癥,關照抑郁癥人群,可見節目組選擇題是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
《非正式會談》 作為娛樂時代中少有的敢對敏感話題發聲的公眾平臺,也提出了很多看法。比如第六季聊到“男女平等”“性別對立”這樣的話題時,主持人大左表示:“這一期整個聊下來,其實很多話題,甚至我在中間都沒法聊下去。”盡管如此,節目組盡量提出客觀的看法,希望以節目的微小力量改變這個現象,從而達到真正合理的溝通,讓男女話題不是只有針鋒相對,而且更有寬度有深度地去思考。面對敏感話題,節目組總是以包容的狀態去面對,正是這種包容的態度,才能夠溫和地解決這些問題。受眾在這些話題的討論中,不僅能夠獲得新的思考,打開新的思想維度,還能夠正確客觀地看待這些現象。
“擬態” 人際關系的需求。“擬態”人際關系是指受眾與擬態環境中的人物建立起來的類似“朋友”的關系。《非正式會談》播出至今已經更新至第七季,在每一季都會對嘉賓進行篩選和取代,在一些嘉賓因為節目檔期或是場外因素無法出現時,總會有很多受眾在節目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表達對嘉賓離開的惋惜,足以見得受眾在觀看這檔節目時已經和嘉賓們建立起了擬態的人際關系。這種擬態人際關系的建立與嘉賓們接地氣和真誠的節目表現是有必然聯系的,節目中經常會出現官方吐槽,比如說第二季的開場,節目組的大左表示:“大家都說第二季新嘉賓的出場方式很土很low,比如假裝奧運會運動員出場,而這一次不會了,這一次的出場方式將更low。”還有節目組對yoyo的直率發言:“你現在漲價了,按鐘收費,一個鐘三千,一次至少錄四個小時就是12000 塊,好有錢。”節目組直接爆料嘉賓們的通告費用,這樣行為進一步拉近了節目和受眾的距離,節目組和受眾之間的關系更像是朋友之間的嘮家常和談心。
此外,節目組積極與受眾進行良性互動,用心聽取粉絲們的建議。節目組為了滿足粉絲的期待,即便預算有限也要保證內容的豐富和節目的質量,而各國嘉賓則紛紛下場安利節目,去私信各大品牌的官微,求大家可以看看這個“小窮綜”。無論是環節設置還是內容創新,節目組都一直在傾聽民意,之前嘗試的場內觀眾設置,粉絲們覺得比較“雞肋”,節目組聽到反饋后及時改變;現在常駐女代表的新增和非洲代表的加入,是對粉絲呼聲的回應。七年時光,無論是“變與不變”,節目組都沒有放棄節目的內核和粉絲們的溝通。為求破圈,節目組會不定期在微博上公開征集粉絲的看法和建議,并做出相應的調整,爭取在尋求突破的道路上找到平衡。在網民廣泛的建議中,其中有一條呼聲很高的建議便是給外國代表們更換一把更加舒適的椅子。可見,受眾在與節目中的參與者建立擬態人際關系后,就像是在觀照自己的朋友一樣去觀照嘉賓,而節目組在收到粉絲的建議后會及時做出更正和調整,極大拉近了受眾和節目的距離,使受眾更有參與感。正是節目組與受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才使該檔節目開播七年依然經久不衰。
環境監測需求。麥奎爾發現,環境監測需求是受眾觀看新聞節目的主要動機,其他類型的節目也能在不同程度上滿足受眾獲取與自身生活相關的信息,及時把握環境變化的需求。受眾在觀看《非正式會談》時,對很多方面的知識都能夠有深入的了解,當一群不同膚色的外國人用中文侃侃而談的時候,人們不僅能夠聆聽到世界各地的現狀,糾正改變人們的偏見,同時也可以獲悉中國在他國民眾心中的形象和地位。第七季有一期節目就以“深受各國喜愛的‘中國制造’有哪些”為主題展開討論,各國代表紛紛講述在自己國家較受歡迎的“中國制造”,比如在泰國流行中國武俠小說、在意大利流行中國小吃、在加拿大流行中國奶茶以及小米產品等等,受眾在觀看時不僅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也滿足了對外界信息的求知欲。
此外,通過觀看該節目,人們可以發現國際之間的交流不僅僅是一片和睦友好的景象,由于民族關系、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其中難免會產生跨文化的摩擦爭論。而當各國代表們打破國際邊界,在面對同一議題碰撞出別樣的思想火花時,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為了使節目的主持定位更加貼合節目定位,也為了使受眾在觀看過程中更好地融入節目本身,《非正式會談》中四位主持人的定位拋棄了傳統談話節目中的 “傳話者”的身份,而是被分別賦予“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和“書記官”的身份,這樣的角色設置能夠將節目流程隱匿于“會談之中”。主持人角色的“隱匿化”設置,可以使嘉賓交談更順暢,不會因主持人的不停提問而中止,能夠讓受眾獲得沉浸式的觀看體驗。
大左雖然是第一季第五期才開始正式主持《非正式會談》,但是他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既可以和外國代表們打成一片,在聊天的過程中談笑風生,又可以鎮得住場面,讓節目有序地往后面進行下去。在陳銘沒來之前基本是由大左負責總結和升華主題,在節目話題有失偏頗之時他又能及時抓住重點,使眾人的注意力回歸正題。陳銘是第二季才來到《非正式會談》,但他具有極高的情商和文化素養,其在辯論結束后對各國選手觀點的提煉和升華圈粉無數;書記官陳超主要負責引出每一期節目的提案,并且作為節目中唯一的女性主持人,陳超可以從女性視角看待每期節目的議題,打破了男性視角的桎梏。四位主持人的搭配不僅完美,并且在節目外頻繁往來有利于在話題互動中創造新的可能性,成為維持談話場氛圍的動力所在。比如,從節目開始大左的口號就是“我是不要說我胖,再說我胖我就跟誰急的會長大左!”在之后的節目中,大左更是跳出了主持人固有的框架,從親身經歷者的角度為大家講述自己的減肥經歷,呼吁大家正確理性看待自己的身體和減肥,與受眾進行更加直觀的情感交流。此外,就臨場表現而言,四位主持人之間的“接話”很順,“頑梗”很溜,并且自然不尷尬,邏輯清晰完整,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聚集受眾的注意力,再加上每個人的特色表現和談吐不凡,很容易引起共鳴。
《非正式會談》是一檔全球文化相對論節目,來自多個不同國家的代表嘉賓分享各國文化,圍繞社會熱點話題和各國風俗文化進行討論,不同的文化進行著碰撞和融合,最終在求同存異中消除誤解和未知。但是,所有“綜N 代”節目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以創新來對抗審美疲勞,而在創新的基礎之上還能夠保持節目的審美調性,更加不是易事。不可否認,《非正式會談》的可圈可點處有很多,但是有待提升的空間仍然很大,比如節目每期主題可以更加鮮明、節目環節可以更加縝密、在廣告植入方面亦可以更加精巧等。但從節目的創新探索角度來看,節目中技術的進步和多元化的傳播渠道為節目創新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近年來綜藝節目出現粗制濫造、缺乏創新等不良現象的情況下,《非正式會談》走精品化道路,更新制作理念,展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文明交流、融合、沖突和碰撞的廣闊圖景。這一優秀IP 為臺網聯動和節目創新帶來了新的范本,極具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