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惠童,姜麗媛
(吉林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2022 年《吉林省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正式發布,提出了數字鄉村建設的總體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等內容[1],強調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數字鄉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鄉村振興。此外,吉林省地廣人稀,數字鄉村建設也可以彌補信息落后的短板,促進城鄉信息化均衡發展。
近年來,吉林省逐步建立了近4 000 家農村電子商務商店,鼓勵4 088 名農民從事農村電子商務并解決就業問題。2022 年第一季度全國網絡零售額共計23 891.52 億元,同比增長了5.49%;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為4 850.05 億元,同比增長了17.50%。同時,吉林省電商產業高速發展,網絡零售額為124.57 億元,同比增長了18.72%,增速高于全國13.23%,居于全國第5 位,列東北地區首位。農村網絡零售額為56.78 億元,同比增長了21.17%,增速高于全國3.67%,體量和增速均居東北地區首位,為日后實現農村電商經濟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于互聯網行業技術不斷發展更新,與之相伴的商業模式也在創新優化。數字化平臺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動供給側改革方面的作用顯著。吉林省高度重視新經濟、新模式的發展,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許多數字化平臺不斷加入農村電商行列,借助新媒體直播形式、智慧農業、共享課堂以及開展“數商興農進吉林”等活動,營造了數字鄉村的良好氛圍,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同時幫助了農民豐收致富。
此外,更多的新型電商模式也在不斷興起,如社區拼團、旅游業等,豐富了數字化平臺的內容和形式,創新了傳統的銷售方式,不僅讓農產品有更多的銷售路徑,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優惠的農產品,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提升了消費體驗。
當前,國家在推廣數字鄉村方面頒布了諸多政策,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吉林省充分發揮政府主體作用,在多個鄉村實施省級縣域農村電子商務試點項目建設,推動阿里巴巴等大型電子商務集團農村淘寶項目落地,全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高質量發展,讓數字技術有力支撐農業基本盤更加穩固的同時,進一步夯實脫貧攻堅成果[2]。
目前,大部分偏遠鄉村基礎設施仍處于落后階段,信號塔、基本網絡寬帶缺失對于農村發展數字化經濟來說是一個阻礙。要想以新型電商模式更好地推銷特色農產品,讓農民豐收致富,需要依靠互聯網。而基礎設施建立的不完善將大大影響數字化平臺對農村經濟的推動作用。
此外,物流體系雖已普及多個農村網絡節點,但并未全面覆蓋。一些交通較為困難、道路不便的地區會造成客戶網上下單后發貨、運輸速度慢,有些農產品還需要冷藏、低溫保存,但冷鏈運輸尚未發展成熟,難以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和品質感,最終導致售出的農產品出現各種售后問題,阻礙了數字鄉村的建設和發展[3]。
數字化平臺要想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人才是最重要的。而目前農產品上行電商人群仍以中等文化水平為主,其中小學文化水平占比1.0%,初中文化水平占比50.0%,高中文化水平占比32.5%,大學文化水平比例僅為16.5%。盡管農民能夠意識到數字化平臺對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性,但他們對專業的電子商務領域知識并不精通,對數字化平臺認知不夠,接受新事物程度較低,很難改變農民的固有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
此外,由于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薪資待遇問題差異較大等客觀因素,不可避免會導致農村人才大量流失,致使農村面臨“空心化”的問題。缺少電商等相關專業人才,不僅會導致在技術上缺少相關的專業指導,而且農村大部分村民還會遇到如何使用數字化平臺銷售農產品,以及如何實操數字化平臺進行信息溝通等困難。
因此,缺乏懂技術、會運營的電商人才是阻礙數字化平臺在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4]。
目前,吉林省許多農村都是自產自銷農產品的經營銷售模式,沒有形成完整的產品服務體系。這就導致其因為生產規模小、市場信息獲取不及時、銷售渠道狹窄、宣傳推廣形式單一等,出現農產品滯銷現象,影響農民收益。
除此之外,生產經營主體分散、農產品供應鏈尚不健全、農產品安全監管力度不夠、沒有統一的農產品生產標準、信息失衡等導致農村電商市場專業化和標準化程度低,嚴重影響數字化平臺對農產品銷售市場的拓展。
因此,建設專業化程度高、標準統一的數字化平臺,對吉林省農村電商發展而言是非常必要的[5]。
基于以上吉林省數字化平臺的現狀和制約因素,文章提出了“稷原豐村”小程序的設計方案?!梆⒃S村”小程序是一款可以提供數字化農村振興服務的應用平臺,采用“基地+合作社+社區電商”的新模式助力數字鄉村振興發展。主要包含稷園、電商基地、社區團購及個人中心4 個模塊,并以德惠市供給果蔬農產品的農民為中心,面向吉林省各地有果蔬需求的消費者群體。
首先,在該平臺中,農民可借助平臺銷售果蔬產品創造收入、購進務農工具、云展美麗鄉村,同時優化數字鄉村農產品銷售模式,學習電商直播帶貨及先進生產種植技術等。
其次,普通人在能夠購買到更優質健康的果蔬產品、分享數字化技術、親身參與線下果蔬采摘的同時,也可參與愛心助農項目,通過云種植、云采摘體驗村民種植的不易。
再次,社區可以直接與合作社對接,創新社區團購新形勢,給業主帶來更多便利服務。
最后,電子商務、農學專業等各領域人才可前往合作社進行線下實習,輸送人才資源[6]。
首先,“稷原豐村”數字化平臺通過“基地+合作社+社區電商”新模式,依托現有的德惠市種養殖合作社,與多個社區建立合作,不僅能夠拓寬德惠市果蔬的銷路,將更多電商知識教給農戶,還可以為當代電子商務、農學等專業大學生提供一個優良的實踐基地,如圖1 所示。

圖1 “稷原豐村”數字化平臺
其次,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有一定品牌基礎的新型經營主體,充分利用“稷原豐村”小程序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
再次,通過稷原直播、人才培養等小程序界面中的相關功能推動鄉村外出人才回流,對鄉村振興、人才振興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讓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農資”、直播成為“新農活”是“稷原豐村”小程序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人才振興的重要體現[7]。
“基地+合作社+社區電商”模式擴大了農戶生產規模,以合作社形式統一化生產農產品,讓農戶及時掌握市場動態,用統一標準對農產品進行生產、包裝、銷售。同時,利用專業人才進行技術指導,及時解決農戶在電商市場上所遇到的不專業、不及時、信息閉塞等問題。隨著數字化平臺的廣泛推廣與應用,多種銷售渠道被逐漸挖掘,可以有效解決農產品滯銷等困難,有助于農戶開拓市場,增加收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到2030 年,要基本形成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制度體系,顯著提升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梆⒃S村”數字化平臺以吉林省德惠市合作社為基礎,推動高校各專業學科人才與合作方展開緊密合作。將電子商務相關專業知識與實際運用緊密結合,同時與網絡與新媒體、英語、供應鏈管理等專業進行多學科交叉融合。高校生的專業知識不僅能夠為合作社的農戶開拓視野,還能提升其農業、電商、互聯網知識,使農業問題得到更好解答,讓電商帶貨更為簡便,讓互聯網知識更為普及[8]。
“稷原豐村”數字化平臺運用全方位服務模式,在實際運用中可分為售前服務、售中服務和售后服務,前期平臺嚴格把控每一種果蔬的品質,通過“線上+線下+社區”的模式積極推銷農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清晰的農產品展示和詳細的農產品信息。在商品運輸方面,“稷原豐村”數字化平臺通過與當地農產品物流公司及社區合作,使商品能夠在第一時間內被采摘并高效送達消費者手中,菜品質量由項目團隊及合作的物流公司共同監管[9]。
“稷原豐村”數字化平臺將全程監管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產品從生產到流通的過程由項目團隊監管產品品質,裝車運輸過程中對不同季節有對應的溫濕度調節,以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農產品到達指定地點后,由社區工作人員對菜品進行檢查,雙重保證菜品質量。用戶驗收無誤后,整個運輸流程結束。
“稷原豐村”數字化平臺建立起了農業基地與高校之間的聯系,解決了大學生就業實習及一些課題實踐的資源場地等問題。同時,在大學生豐富的現代化知識引領下,能夠為果蔬銷售想出更多新辦法,搭建起基地與社區團購之間的直通車[10]。
對于“電商人才培養基地”,“稷原豐村”數字化平臺將積極與指導教師及所在學院溝通交流,提出切實可行的人才輸送方案,為基地輸入新鮮“血液”,為大學生創造一個可實體操作、鍛煉和體驗的平臺。特色“綜合性人才培養基地”建成后,可以為有需要的農民提供電商專業知識輔導與農學等方面的新鮮知識,同時形成有規律、科學的人才實習輸送計劃,并與各大高校建立長期聯系,定期向德惠市輸送電商專業人才,實現深度教育,為相關專業同學提供就業、實習的機會,讓青年學子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中,為鄉村建設與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農村電子商務雖然實現了“數字電商+農業”,但品牌化意識弱、認知度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品牌意識越來越強,高品質、大品牌的特色農產品將會占領消費市場。因此,強化農特產品品牌建設不僅能拓寬更多銷售渠道,還能進一步帶動鄉村經濟、社會效益等[11]。
“稷原豐村”數字化平臺將根據農戶特點和產品特色等優勢條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打造各自品牌,加強優質農產品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樹立特色品牌意識,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和市場的需求,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
針對大多數農產品結構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問題,“稷原豐村”數字化平臺將引導吉林省農戶實現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將無標準、無品牌、輕包裝、難追溯的傳統農產品,轉變為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品牌化經營、電商化銷售。對于已有一定規模的農戶,通過擴大規模實現規模經濟、創辦自有品牌等方式實現農產品升級,將同質化競爭變為差異化競爭。對于實力較弱的賣家,將在產品推廣、客戶服務等方面進行發展與創新[12]。
隨著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普通的采摘園模式尚未與新農村建設完美結合?!梆⒃S村”采用的體驗模式將對采摘園模式進行升級打造,組織游客在指定果園或溫室大棚內開展名特優新果品的觀光采摘游活動,體驗勞作之艱辛,盡享收獲之愉悅的同時特設科普體驗。
園區利用數字農業設施及豐富的果蔬品種,向游客尤其是青年學生普及現代化的栽培管理技術、果蔬種養知識。游客可在此親身體驗種植、嫁接、直播帶貨等助農項目,為全方位助農實訓項目提供平臺,同時進一步豐富了農產品的推廣模式[13-14]。
在吉林省數字鄉村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雖然數字化平臺發展形態日益豐富,國家也頒布了更多政策支持數字化平臺助力鄉村經濟發展,但仍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農村電商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嚴重制約鄉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對此,“稷原豐村”數字化平臺所提供的“基地+合作社+社區電商”新模式可以為上述問題提供新思路與新方向。完善監管制度、保障農特產品質量、建立健全品牌意識、豐富農產品推廣模式等方案,具有可持續性與可復制性,為其他省份數字化平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提供參考。同時,實施以上措施有助于推進鄉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傳統的產銷方式轉型升級,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