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美玲,田 妍,李 夢,邢維維,王鳳娟,張艷霞
(廊坊燕京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廊坊 065200)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國家戰略。現階段,我國已經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開啟了新奮斗的征程。在新征程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當前階段的首要任務。近年來,數字經濟不斷向農業農村滲透,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方面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目前,學術界關于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影響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關于數字經濟如何有效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成果較少,尤其是將研究對象空間范圍局限在河北省的鮮有。因此,文章立足河北省實際情況,構建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3 個系統耦合評價指標體系,并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研究3 個系統耦合協調發展情況,分析數字經濟賦能數字經濟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的價值優勢和瓶頸制約,提出數字經濟背景下河北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具體路徑,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和前瞻性,能夠有效鞏固河北省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借鑒陳玉和原偉鵬(2022)[1]、賈琰欽(2021)[2]的相關研究成果,參照數字經濟、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耦合機理,本著科學性、綜合性、全面性、代表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則,構建了涵蓋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3 個子系統、12 個一級指標、30 個二級指標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數字經濟系統從數字網絡發展水平、數字產業發展水平、數字基礎設施3 個方面構建;脫貧攻堅系統從扶貧成果、基礎保障、收入水平、公共服務4 個方面構建;鄉村振興系統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 個方面構建。具體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數字經濟系統原始數據來源于2016—2020 年《河北統計年鑒》,脫貧攻堅系統和鄉村振興系統原始數據來源于2016—2020 年《河北農村統計年鑒》《河北統計年鑒》《河北經濟年鑒》,部分缺失數據采用插值方法補齊。有些二級指標的數據是由原始數據進行計算得到的,能夠較好地反映指標含義。
熵權法是根據信息量大小進行權重計算,是客觀確定指標權重的一種方法。熵值越小,表明所涵蓋的信息量越大,權重也越大;相反,熵值越大,表明所涵蓋的信息量越小,權重也越小。由于熵權法適應范圍比較廣泛,因此文章采用熵權法確定二級指標的權重。
2.2.1 指標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的方法有多種,如極差變換法、比例變換法、Z-score 標準化法、Log 標準化等。文章借鑒毛錦凰(2021)[3]、賈晉等(2018)[4]的做法,采用極差變換法進行標準化處理。
1)構建原始數據矩陣。本研究共有30 個二級評價指標,涉及2016—2020 年的數據,故可以構建初始矩陣X=(xij)5×30,xij代表第i年第j個指標的數據。
2)標準化處理。
正向指標:
2.2.2 確定指標權重
1)計算信息熵,見下式。
式中:j=1,2,…,30,表示有30 個二級指標。
2.2.3 基于熵權法的綜合評價模型
依據線性加權理論計算第i年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綜合評價指數以及各子系統的指數,公式如下。
式中:wj為第j個指標的權重,zij為初始指標xij標準化后的數值。
這棟房子有三層樓,一樓是客廳、餐廳和廚房,緊挨著廚房有個衣帽間被改裝成了保姆的住房,沒有窗戶,里面放下一張單人床以后基本上就沒地方了;二樓有三間臥室,分別住著羅瑞、羅麗和羅云夫婦;三樓的一間臥室是亭子間,有兩扇小窗子和一面跟屋頂平行的玻璃,過去是羅素青的臥室和書房,她喜歡這里的安靜和從屋頂傾瀉下來的陽光。
2.3.1 指標權重分析
文章運用公式(1)~(4)對選取的30 個二級指標的數據依次進行標準化處理,計算信息熵,最后得到二級指標的權重,指標權重的結果見表1。
由表1 結果可知,指標權重較大的指標有電子商務銷售額、村衛生室數量、人均耕地面積、城鄉居民收入比,說明這4 個指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綜合評價指數的影響較大;指標權重較小的指標有光纖線路長度、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鄉鎮文化站、農村居民醫療保健消費支出比重,表明這4 個指標對綜合評價指數的影響較小。指標體系為有效提高河北省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系統綜合評價指數指明了方向。
2.3.2 綜合評價指數分析
運用式(5)得到各子系統的評價指數及綜合指數,見表2。

表2 河北省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系統評價指數
橫向來看,這5 年來,河北省鄉村振興系統發展指數有4 年高于脫貧攻堅系統發展指數,脫貧攻堅系統發展指數均高于數字經濟系統發展指數。縱向來看,2016—2020 年,河北省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各系統的發展水平均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數字經濟系統增長速度最快,由2016 年的0.014 增長到2020 年的0.199,增加了92.96%;鄉村振興系統增長速度最慢,由2016 年的0.052 增長到2020 年的0.331,增加了84.28%。整體來看,3 個子系統均呈現出較為一致的變動趨勢,即逐年增加,但是各系統每年的評價指數值都不高,說明河北省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系統發展能力不強,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3.1.1 耦合度公式
“耦合”一詞最早出現在物理學中,是指2 個或者2 個以上的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影響的現象。本研究設有復合系統,包括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3個子系統,借鑒方傳棣等(2019)[5]的耦合度模型,得到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3 個系統耦合度計算公式。
3.1.2 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度只是說明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之間的相互作用,不能反映系統之間耦合協調水平的高低。本研究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來判定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協調發展水平,公式如下。
式中:D為耦合協調度,T為3 個子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β1、β2、β3為待定系數,考慮到各系統的重要性,本研究令β1=β2=0.3,β3=0.4。
3.1.3 耦合協調度類型劃分
由以上分析過程可知,耦合協調度D的范圍為(0,1),D值越大,說明協調性越好;反之,協調性越差。本研究參考陳玉和原偉鵬(2022)對耦合協調度的劃分方法,將耦合協調度劃分為10 個等級,具體劃分類型見表3。

表3 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類型
基于耦合協調理論,運用式(6)~(8)得出2016—2020 年河北省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耦合協調度結果,見表4。從耦合協調度測度結果來看,這5 年來,河北省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耦合協調度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并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2016 年耦合協調度是0.162,2020 年達到了0.516,提高了2.185 倍;耦合協調類型經歷了嚴重失調、中度失調、輕度失調、瀕臨失調、勉強協調5 種類型的轉變,由2016 年的嚴重失調轉變為2020 年的勉強協調。說明河北省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3 個子系統之間相互促進作用在增強,協調度在提高。但是,從數據來看,3 個系統的耦合協調程度和協調等級還處在較低水平,可能是由于河北省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鄉村振興發展速度較慢影響到三者的耦合協調度,限制了協調等級的提升。

表4 河北省數字經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耦合協調度測算結果
隨著數字產業化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許多智能農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有效推動了農業生產層面、經營層面的數字化轉型。在農業生產層面,智慧農場將數字技術運用在農業生產的耕、種、管、收等環節,使農業生產實現了智能化,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在農業經營層面,數字產業化使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得以實現,緩解了城鄉農產品銷售不暢的窘境,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從而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隨著“5G+農業互聯網”的推進,傳統農業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延伸,對鄉村產業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帶動農村電商、文旅產業、觀光農業等多種產業在農村扎根,優化農村產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具體來說,數字經濟和農業產業融合而成的農業數字化為農業生產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一是農業生產者通過智慧農業云平臺可以了解市場上的農產品供需變化、價格波動等情況,適當調整以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二是網絡直播等數字化活動帶動農特產品網上銷售,讓農民享受到產業數字化發展帶來的紅利。
人才不僅是數字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更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數字人才振興工程能夠有效促進二者有效銜接,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基礎。加強鄉村數字人才建設,不僅要就地取“才”,還要多方聚“才”。一是各級政府部門可以從所轄區域的農業農村、學校、農業研發機構、基層黨建等不同領域遴選農業領域技術人才,精準對接行政村,不定時為農民開展技術培訓、進行技術指導,做好信息技術傳輸,提升農民理論知識和技術水平,強化農民信息素養。二是挖掘鄉村各類能工巧匠、技藝傳承人,加強對技藝傳承人的培養,發揮能工巧匠的傳幫帶作用,帶動更多農民致富。三是制定人才引進政策、激勵機制,營造人才發展土壤,吸引數字農業人才到鄉村就業創業,將數字農業人才留在農村發展。四是與省內外農業大學有關專業合作,實行定向人才培養戰略,學生學有所成后到農村服務,不僅解決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還有效緩解了農村專業人才不足的現狀,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9 年我國《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發布,對數字鄉村建設作出系統安排,提出到2035 年城鄉“數字鴻溝”大幅縮小。2022 年1 月,中央網信辦等10 部門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部署了數字基礎設施升級、智慧農業創新發展等8 個方面的重點行動。由此可見,數字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提升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起到了基礎保障作用。發展建議如下。一是加大財政資金及社會資本在鄉村公路、鄉村衛生室、鄉村網絡、鄉村安全飲水等公共服務設施方面的投入力度,完善健全道路、醫療、網絡、飲水等公共服務保障,加快推動公路、醫療、水利等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高農村居民生活品質。二是建立健全鄉村振興監管機制,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脫貧成果監測及鄉村振興取得成效數據共享監管平臺,對取得顯著成效的村鎮進行農業數據分析,形成有效經驗并進行宣傳,帶動其他村鎮農民增產增收,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提供新動能,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現。
互聯網、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傳統農業帶來了巨大影響,是促使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的重要驅動力,影響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和鄉村振興的實現。鑒于河北省數字信息技術和農業融合不深的現狀,建議如下。一是加大數字農業發展政策支持力度。盡管目前有關政府部門已經出臺了數字農業發展政策,但是還需要對相關政策繼續進行完善以適應河北省的情況。二是逐步深化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的應用。在生產環節,借助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對土壤、農作物生產情況進行監測,針對生產中出現的問題采取恰當的措施進行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流通環節,建立智慧物流體系,提高農產品運轉效率;在銷售環節,打破線下銷售發展瓶頸,采用網絡直播的營銷模式銷售農產品,不斷提升農產品價值,提高農民收入,有效鞏固了脫貧成果,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目的是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通過二者的有效銜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二者的有效銜接,離不開數字經濟的推動作用。數字經濟與二者間的高度融合,能夠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數字鄉村的實現,推動鄉村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