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帥
小兒厭食癥為兒科門診最常見的脾系疾病之一,以較長時間的食欲缺乏或進食量少為主要癥狀。現代醫學認為,缺鋅是兒童時期發生厭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治療方面,現代醫學至今仍未發現特效的療法,國內目前對小兒厭食癥的治療,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為主,主要采用鋅劑、腸道微生物制劑及促進胃腸動力藥物等,但由于小兒喂藥困難,導致藥物治療療效欠佳。國外治療此病首先是讓家長養成合理的喂養方式,正確進行心理引導,無效的情況下才考慮藥物治療,且療效不顯著,目前暫未發現更加可靠的治療方法[1,2]。中藥治療小兒厭食療效良好,但鑒于中藥味道不佳,熬制繁瑣,需長期服用,患兒依從性較差。目前,小兒推拿作為兒科門診的特色治療,其臨床應用廣泛、經濟性強、患兒依從性較好。
隨著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臨床上小兒厭食由喂養不當而致脾運失健者最為多見。故治療時應以調理脾胃氣機為原則。臟腑圖點穴法是眾多推拿門派中的一類,其流傳多年,現今手法多源于王雅儒老先生口述的《臟腑圖點穴法》[3]一書。此法尤擅調理臟腑氣分,從而恢復臟腑機能,與小兒厭食多由于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導致脾失健運的病機相應。傳統小兒推拿多“重手部,輕腹部”,大年齡段兒童推拿手部則療效不佳,臟腑圖點穴法不受年齡限制,故臨床用于治療小兒厭食更加適合。辨體捏脊療法是在傳統捏脊基礎上,根據患兒體質而辨體取穴的療治[4]。捏脊具有疏通經絡、調節陰陽、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推拿時與臟腑圖點穴法相結合,則更益于氣血的協調,使脾氣得升,脾運復健,則胃納自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2021年3月—2022年8月就診于天津市北辰區中醫醫院兒科門診符合小兒厭食癥(脾失健運型)患兒6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觀察患兒主癥、次癥、血鋅、身高、體質量,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2。

表1 2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例,%)

表2 2組患兒癥狀積分比較 (分,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5]中小兒厭食癥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6]中厭食(脾失健運證)診斷標準。
1.3 方法利用Excel表格內的rand函數生成66例隨機序列表,單號劃為A組,雙號劃為B組。A組為對照組,采用常規推拿手法治療。治療手法參考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小兒推拿學》[7]。B組為治療組,采用臟腑圖點穴配合辨體捏脊療法推拿治療。具體手法操作如下:患兒仰臥,醫師坐于其右側,將少量滑石粉在腹部涂勻。第一式,按住巨闕,旋轉推按闌門。第二式,按住巨闕,旋轉推按建里。第三式,按住右石關、左梁門,旋轉推按氣海。第四式,兩手放帶脈。第五式,按住巨闕,同時旋轉推按闌門、左章門,后由章門穴向下偏右斜推到少腹1~3次。第六式,按住巨闕,旋轉推按右石關、左梁門,后擰撥1~3次。第七式,按住天突、璇璣、華蓋,旋轉推按巨闕。第八式,按住巨闕,同時旋轉推按上脘、中脘、建里。第九式,同第一式。第十式,同第三式。第十一式,并壓三把。即第十式完成后,右手無名指與小指做蜷起動作時,中指仍然按住氣海,此時推壓靠近患兒少腹,從右少腹的右側緩緩推壓到正面,中指和示指蜷起來后,翻壓至患兒少腹部,從左少腹的左側慢慢推壓到患兒正面,此時應用手背緩緩向下壓推,到關元穴為準,推3次。第十二式,引氣歸源。即醫者右手捏住氣海,左手捏住建里,將以上2個穴位一起提起來,再輕輕放開。第十三式,彧中與陰陵泉齊放。患兒坐起,醫師位于其后。第十四式,扣住兩肩井穴,推風府穴、啞門穴5~10次。第十五式,扣住兩側肩井穴,點按百勞穴。第十六式,按住肩井穴,點壓膏肓穴。以上每穴一般操作1~3 min,或以氣通為度(氣通指指下出現綿綿悠悠,不疾不徐,柔和通順的感覺)[3]。患兒俯臥,醫師位于其左側,自下而上捏脊。醫者首先在患兒的背部由上而下輕輕推摩,使滑石粉于背部脊中部位涂勻,然后雙手拇指抵住腰骶部長強穴附近脊柱兩側皮膚,食、中二指指腹與拇指相對合力將皮膚捏起做翻轉和捻捏遞送動作,方向自尾骶部由下向上推捏至大椎,為一遍,如此3遍,在捏第4遍起每捏三下提一下,即“捏三提一”,以加強刺激,如此3遍,共6遍。辨體取穴[8]:痰濕質加揉按三焦俞、脾俞以健脾化痰;內熱質加肝俞、心俞以清熱,內熱較重時可用雙手拇指及食指擠捏穴位,使局部出痧為度(捏痧);氣虛質加脾俞、腎俞以健脾益氣。每個穴位操作1~2 min。最后輕拍背部,結束手法。
入組前,需每位患兒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對其進行基礎宣教,宣教內容參照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嬰幼兒喂養與營養指南》[9],并告知1周內不得在使用其他治療方法治療厭食癥(導入期),以防洗刷基線。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2個療程后進行評估。
1.4 觀察指標①2組患兒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②2組患兒治療前后各項身體指標;③2組患兒證候積分療效。

2.1 中醫證候積分
2.1.1 食欲積分2組患兒治療前后食欲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2組患兒治療后食欲均改善明顯;2組間治療后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組食欲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明顯。見表3。

表3 2組患兒食欲積分比較 (分,
2.1.2 食量積分2組患兒治療前后食量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2組患兒治療后食量均改善明顯;2組間治療后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組食量積分較對照組改善明顯。見表4。

表4 2組患兒食量積分比較 (分,
2.1.3 主要證候總積分2組患兒治療前后主癥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2組患兒治療后主癥積分改善明顯;2組間治療后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組主癥積分較對照組改善明顯。見表5。

表5 2組患兒主要證候總積分比較 (分,
2.1.4 次要癥狀各分項積分2組患兒治療前后次癥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后各組分項積分均改善明顯;2組間面色、神疲、腹脹、嘔吐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改善大便方便,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38<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6。

表6 2組患兒次癥各分項積分比較 (分,
2.1.5 次要癥狀總積分2組患兒治療前后次癥總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2組患兒治療后次癥總積分均改善明顯;2組間治療后總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組次癥積分較對照組改善明顯。見表7。

表7 2組患兒次癥總積分比較 (分,
2.2 各項身體指標
2.2.1 血鋅2組患兒治療前后血鋅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后2組患兒均能改善血鋅水平,2組間治療后血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8。

表8 2組患兒血鋅比較
2.2.2 身高2組患兒治療前后身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間治療后身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9。

表9 2組患兒身高比較
2.2.3 體質量2組患兒治療前后體質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兒治療后體質量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0。

表10 2組患兒體質量比較
2.3 臨床療效主要癥狀療效:經卡方檢驗,對比2組痊顯率,χ2=4.243,P=0.039<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痊顯率高于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為90.91%,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次要癥狀療效:經卡方檢驗,χ2=0.516,P=0.473<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1。

表11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的研究很多,但總體缺乏規范的、系統的研究思路,故本研究將為臨床脾失健運型厭食癥患兒的治療提供新思路。小兒推拿流派眾多,臨床常用的如三字經流派等推拿手法均有“重手部,輕腹部”的特點,對于嬰幼兒效果較好,但對于學齡期兒童則效果欠佳。臟腑圖點穴法不受年齡限制,穴位覆蓋了腹部、頭面部及肩頸,故臨床用于治療學齡期兒童厭食更加適合。辨體捏脊療法是在傳統捏脊基礎上,根據患兒體質不同而辨體取穴,更體現出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本研究結果表明,臟腑圖點穴配合辨體捏脊療法治療小兒厭食在改善厭食主癥的臨床療效優于常規推拿療法,且應用范圍更廣,無不良反應,值得推廣。
臟腑圖點穴配合辨體捏脊療法治療小兒厭食(脾失健運證)可以有效改善患兒血鋅,具有應用范圍廣、臨床療效顯著的特點,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小兒推拿手法,下一步可以將此推拿手法廣泛應用于小兒推拿門診,并且進一步研究該種手法治療其他小兒脾系疾病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