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敏 黃 麗 袁輝忠
腹股溝斜疝是臨床常見疾病,多見于兒童和成年男性,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普遍認為與腹壁薄弱、長期腹腔內高壓、年齡及性別等有關。手術修補是腹股溝斜疝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術后因麻醉藥物、手術刺激等因素影響,患者易出現胃腸功能減弱、尿潴留等,以致負面情緒較多,影響康復。因此針對腹股溝斜疝手術患者的術后護理應該以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預防尿潴留等為主,同時兼顧患者心理情緒。既往常規護理多集中在術后禁食、飲食指導等方面,忽視了患者的其他需求,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隨著中西醫結合的深入發展,中西醫結合的護理理念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筆者以95例腹股溝斜疝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在其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95例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樂安縣人民醫院行腹股溝斜疝手術患者,年齡19~65歲。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將95例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47例,年齡20~65歲。觀察組48例,年齡19~60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均衡可比。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腹股溝斜疝診斷標準參考《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 年版)》[1]:①臨床表現:腹股溝區可復性腫物或不對稱的會陰區包塊,可伴有便秘、消化不良、局部墜脹感;②體征:站立時腫塊突出或增大,仰臥位腫塊變小或消失,手法可全部或部分回納;③影像學檢查:術前彩超確診為腹股溝斜疝。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未發生嵌頓絞窄;③首次發病;④均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⑤單側發病;⑥基本溝通交流無障礙。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②心、肝、腎等功能障礙;③既往有腹部手術史;④全身免疫性疾病;⑤正參與其他研究。
1.4 方法
1.4.1 護理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術后6 h避免進食,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呼吸以及刀口有無出血等情況。口頭進行疾病宣教,告知患者無張力疝修補術后腹脹、尿潴留的發生風險,提高患者對其的認知,必要時可在術前進行床上排尿訓練。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引導患者及早下床活動,活動時應該緩慢且循序漸進。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咳嗽等引起腹壓增加的動作。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之物。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保持傷口清潔干燥,及時更換敷料,以免感染等。
觀察組予以中西醫結合護理:西醫護理內容同對照組,中醫護理如下:①穴位貼敷:患者仰臥,將科室自制的敷貼(中藥成分主要有檳榔、當歸、桃仁、川芎、厚樸、紅花、附片、枳殼、木香、熟地黃等,研磨成粉,加入適量生姜汁調和而成)貼于患者關元、中極,術后1~2 h內進行,貼敷時間15 min。②穴位按摩:患者取舒適體位,保持自然呼吸,排空膀胱。操作者揉、點按上巨虛、足三里、天樞、大腸俞等穴位,每穴1 min,按揉頻率為120次/min,術后第1 天開始,持續2 d,每日2次。按摩時拇指螺紋面放置于穴位上,其余四指張開,懸屈腕關節,用力方向和受力面垂直,按摩力度由輕到重,以患者感局部酸、麻、脹為度。在操作前向患者解釋好操作目的、內容等以取得患者配合。③情志護理:說理開導,采用說理開導的方式,告知患者情緒平和的重要性,使患者重視自身情緒調節。移情易性,采用聽音樂、觀看視頻、看書讀報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擺脫不良情緒的影響。
1.4.2 觀察指標①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記錄2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排便時間。其中腸鳴音恢復于術后4 h開始每隔1 h對患者右下腹進行聽診,聽到氣過水聲,且4~5次/min則視為腸鳴音恢復。②腹脹發生率:統計2組腹脹發生率,以患者主訴為主。③尿潴留發生率:觀察2組有無小腹脹滿、尿液無法自行排出的情況。④舒適度:分別于術后6 h、術后第1天及第2天采用Kolcaba 舒適狀況量表(GCQ)對2組舒適度進行評估,量表共28項,最高分112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舒適度越好。

2.1 2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2 2組患者腹脹和尿潴留發生率比較觀察組腹脹和尿潴留發生率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腹脹和尿潴留發生率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舒適度比較2組術后6 h舒適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1天和第2天舒適度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上述時間點舒適度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舒適度比較 (分,
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又稱為疝氣,包括腹股溝斜疝和直疝2類,其中腹股溝斜疝較為常見,發病率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占腹股溝疝的85%~95%[2,3]。成人腹股溝斜疝是腹膜鞘狀突完全閉塞后,在內環部薄弱的基礎上形成斜疝,疝囊是通過腹股溝后壁上的薄弱點進入腹股溝管,因此又被稱之為后天性腹股溝斜疝[4]。手術是治療此疾病的主要方法,但術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影響了術后恢復。常規護理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早日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太理想。
筆者對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腹脹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中西醫結合護理可以改善腹股溝斜疝手術患者胃腸功能,降低腹脹發生率。從中醫角度來看,腹脹病因在于氣機郁滯。手術損傷、麻醉藥物等導致胃腸氣機紊亂,臟腑功能失調,最終導致氣機升降失常、運化失健[5]。穴位按摩具有通經活絡、調整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按摩選取的穴位上巨虛乃足陽明胃經大腸下合穴,具有調和腸胃、理氣通腑的功效。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合穴,具有燥化脾濕、生發胃氣、祛風除濕等作用,對腹脹、泄瀉等胃腸疾病的輔助治療有較好效果。而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足三里能夠通過神經來調節胃腸活動[6,7]。天樞同樣屬于足陽明胃經,能夠健脾理胃、舒筋活絡,點按該穴可以調理胃腸道,緩解腹脹、便秘等。大腸俞乃足太陽膀胱經穴,具有理氣、降逆、調和腸胃的功效,諸穴合用,健脾和胃,調理氣血,有效促進腸道蠕動,預防術后腹脹的發生。王子君等[8]對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開展了穴位按摩聯合情志護理干預,發現患者胃腸功能恢復速度、腹脹發生率均優于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2組尿潴留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更低。尿潴留乃中醫學“癃閉”范疇,術后筋脈瘀滯,三焦氣化受阻,膀胱經脈瘀阻,導致小便排出不暢,故而引發尿潴留[9]。穴位貼敷所選的穴位關元乃任脈穴位,能夠培元固本、補益下焦,通利水濕。此外該穴毗鄰膀胱,可以歸為局部取穴的范疇;尿潴留屬于腑病,腑病當取募穴,即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而中極乃膀胱募穴,取該穴可以有效改善膀胱氣化功能。上述穴位貼敷所選的藥物以行氣活血藥為主,能夠達到通利小便、行氣活血的目的。趙劍英[10]通過對腹股溝疝術后患者予以穴位貼敷和耳穴壓豆護理干預,發現患者尿潴留發生率明顯降低,這也佐證了穴位貼敷預防尿潴留的有效性。情志對患者術后恢復有重要影響,良好的情志能使氣血和調,陰平陽秘。在研究中筆者發現大部分患者存在負面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治療和護理的順利開展,對此通過說理開導、移情易性等情志護理措施,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避免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從而確保患者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應對疾病,為術后康復打下良好基礎。2組舒適度比較,觀察組評分更高,考慮是由于中西醫結合護理能夠調節患者身心狀況,從而使其產生舒適感。
綜上所述,腹股溝斜疝手術患者應用中西醫結合護理效果較好,不僅能夠改善患者胃腸功能,還能降低腹脹和尿潴留發生率,并提高患者舒適度,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