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輝波
◆ 新課標背景下構建高中體育課堂“技能+專項體能”教學模式,首先明確指導思想和學習目標,依據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大單元教學構建運動技能模塊學習內容,形成學、練、賽、評一體化的體育課堂教學體系。根據運動技能特點構建“專項體能處方資源庫”,然后結合每節課的運動技能學習內容,確定二或三個體能要素,從資源庫中選取專項體能練習內容約2~5個,匹配運動技能的學習內容,設置多種練習方式,形成“技能+專項體能”教學方案。以靈活多樣的操作程序和實施策略應用于體育課堂教學,結合學習效果評價,來促進學生的運動能力提升、健康行為養成和體育品德塑造,培育擁有強健體魄、運動專長、健全人格的合格高中生。
◆ 高中體育課堂;技能;專項體能;教學模式
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和“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依據《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確定學習目標;依據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大單元教學確定運動技能模塊學習內容;結合運動技能的特點和專項體能需求構建“專項體能處方資源庫”;在考量青少年體能發展敏感期與發展體能的原則、考慮高中生體能發展的基礎與問題,模塊教學的課次安排、季節性天氣、性別等因素,結合每節課的學習內容,安排10分鐘左右與運動技能緊密結合的專項體能練習內容,確定兩個或三個主要的專項體能要素,從資源庫中選取專項體能練習內容約2~5個,形成與不同運動技能模塊學習內容相配套的“技能+專項體能”教學方案,以靈活多樣的操作程序和實施策略應用于體育課堂教學,結合學習效果評價,來促進學生的健康行為的養成與體育品德的塑造,培育擁有強健體魄、運動專長、健全人格的合格高中生(如圖1所示)[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高中體育課堂“技能+專項體能”教學模式,構建涉及新課標中規定的六大運動技能系列中15個運動項目(如圖2所示),以專項體能促進高中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和體能育人的達成為原則,圍繞教學模式的五大要素進行構建。
圖2 高中體育與健康必修選學模塊“技能+專項體能”運動項目分布
綜合考慮運動項目特性和所需體能要素,設計凸顯運動項目特征的專項體能練習內容,包含九個體能要素的專項體能處方,構建“專項體能處方資源庫”(如圖3所示)。以體能要素進行分類,具體包含體能要素、練習內容、練習方法和練習要求四項內容,形成完善的“專項體能處方資源庫”。
圖3 專項體能處方資源庫的構成要素
依據新課標等理論及影響因素(如圖4、5所示),從“專項體能處方資源庫”里選取2~5個專項體能練習內容,匹配運動技能學習內容形成相配套的橫向銜接、縱向進階的“技能+專項體能”教學方案,練習時間10分鐘左右。
圖4 青少年體能發展敏感期分布圖
圖5 設置專項體能考慮因素
構建“技能+專項體能”教學方案,其主旨是結合每節課的學習內容,搭配10分鐘左右的“專項體能”練習內容,有針對性地促進運動技能的掌握,形成系統的模塊化教學方案,構建原則如下。
一是以學生的練習需求為導向,考量學生個體能力水平及心理特點以及男女性別差異[2]李丹陽,趙煥彬,楊世勇,李春雷等.青少年早期專項化訓練學者共識[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3):112-121.。教師在教學時,要以校情和學情進行選擇,適當分層安排專項體能練習內容。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遵守青少年體能發展敏感期與多輪實踐的經驗總結建議,逐步完善“技能+專項體能”教學方案的整體結構。
二是在教學方案的架構上,依據新課標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大單元教學和運動技能特點,注重運動技能的熟練掌握為側重方向,來選取專項體能練習內容,形成系統的、與模塊學習內容一體化的整體設計。
三是從體能自身上注重促強與補弱,從體能與技能關系上注重補償與強基,同時強調體能獨特的育人價值。
四是在組織策略的確定中,以國家課程《體育與健康》為參考,重點考慮專項體能的練習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相適應,與練習方式相匹配。
五是系統的教學實施,全面考量四季溫度的變化。以運動技能的適宜季節實施為依托,匹配專項體能。夏季和秋季氣候適宜,溫度偏高適合速度、爆發力、力量及協調、靈敏、柔韌性的鍛煉;春季和冬季氣溫偏低,肌肉的動員和神經激活相對滯后,相對適合耐力類的練習。
①教學環節上的操作程序
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的教學過程中,以“專項體能”結合模塊學習內容的形式進行授課。在教學環節上,專項體能的練習內容可放在主教材學習內容的前面、中間或后面,也可以分開,按照需求分布到不同的位置(如圖6所示)。在一個模塊教學中,可以設計一整堂專項體能課。
圖6 一堂體育課上實施專項體能的流程圖
②教學組織形式上的實施策略
一是教法運用策略。在課堂上,以運動項目學習內容+專項體能相融合的形式進行教學,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施,例:重復式、間歇式、循環式、持續式、比賽式、挑戰式、音樂式、組合式、分組式、任務式等。
二是分組輪換與不輪換策略。在組織形式上,可采用分組輪換或不輪換的形式。
三是同步與異步策略。同步與異步練習的區別是,同步為依次練習所列的內容,按順序進行;異步練習同時練習所列的內容,順序可打亂進行。
四是分整結合策略。在組織形式上,可采用分組練習、整體練習或者分開與整體結合的形式練習。
五是以賽促練策略。在組織形式上,10分鐘左右的練習時間,進行比賽,通過比賽競爭來促進練習達成效果。
根據15個運動項目模塊的學習內容,分別制定量化可測試的“技能+專項體能”評價標準。例:籃球模塊:連續中場邊角運球上籃2趟計時;30s雙手胸前傳接球計次數;全場運球繞障礙上籃計時等(如表1所示)?!凹寄?專項體能”量化評價標準的建立,為學生熟練掌握技能,增強專項體能提供量化參考,為體育教師評定自己的授課情況提供依據。
以“體育知識與技能——能力提升、習慣養成——品行塑造、精神培育——體育育人”這條體育育人的價值主線指引構建“技能+專項體能”教學模式,在細節的把握和實施中融合學情、校情,將學生的能力提升逐級提升到品行塑造再到體育育人的高度。在實施中,要求老師們做到因材施教,育人育心,提升學生的品行高度,回歸教育的本質。
雖然在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中,構建了系統化的“技能+專項體能”教學模式,但在實施過程中,具體教學方案有待持續深化。通過過程性體能診斷、隨堂檢測和問卷調查以及在課上的教學實施情況,應該理性反思,教學方案尚有進一步改進之處。例如,課上的教學分層,不同能力的學生適當加減練習量,教師在把握度上還顯得不夠靈活;學生對“技能+專項體能”的鍛煉價值和核心素養的培養上,理解還不夠深刻;讓學生加入到“技能+專項體能”教學方案的制定中,與教師一起參與內容和方式的選擇,培養興趣,提升體育素養,需進一步深化落實;細化研究“技能+專項體能”教學方案與運動項目內容相匹配,以起到顯著促進作用。“技能+專項體能”教學模式還需要持續改進和深化,從一線教學中總結提升反哺到一線教學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