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史忠斌
◆ 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隨后提出了“雙減”之下小學體育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策略,希望對小學體育的順利推進和小學生體能以及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升和培養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 “雙減”政策;小學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
“課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指的是將課堂教學、課外教學、課外活動等結合在一起,將學校、家庭、社會的體育運動緊密聯系在一起,進而推動體育教育實現全面快速發展,在體育運動中提升學生運動自主性和積極性,實現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1]涂文明.新時代小學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改革發展研究——以福建省“小籃球”項目為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1,35(04):115-117.。“課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基礎構建思想主要包括兩個,分別是“終身體育”與“健康第一”:(1)終身體育。體育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對于小學生而言,學校的體育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端正學生對待體育鍛煉的態度,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以及技巧;(2)健康第一。一個擁有健康體魄的人,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素質教育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健全的人,對應的就是體育、體能和體魄。國家衛健委于202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中國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青少年近視情況日益嚴重,年齡逐漸低幼化,而青少年近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足夠的體育鍛煉,所以當前很多學校都將體育鍛煉作為預防學生近視的有效手段之一,最大程度上保障青少年的視覺功能。“課外一體化”教學模式也是為了實現“青少年兒童近視防控”目標,有助于落實社會關注、群眾關切、中央關心的“光明工程”和“全民健身工程”。

圖1 興化市小學體育課間活動

圖2 興化市小學體育課游戲活動
小學體育教師應當基于小學教學基本規律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設計內在統一、縱向銜接的體育教學內容,構建課內一體化的體育教學內容。小學各個年級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不一樣,體育知識與技能掌握不一樣,所以體育教師在設計時應當體現教學的差異化,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教學重點都應當符合學生發展情況[2]劉淵,孫云.“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模式建構及實踐研究[J].農家參謀,2020(22):215-216.。小學包括六個年級,按照發展水平,可以將一、二年級學生劃分到低段,三、四年級學生劃分到中段,五、六年級學生劃分到高段,結合各個階段學生情況設計課內教學內容,教學設計詳見表1,教師結合學校的課時安排去有側重地劃分不同的教學內容。

表1 小學體育課內教學設計
體育活動包括課內和課外兩部分,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課內體育活動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和技能,但課內體育時間是比較有限的,難以實現體育鍛煉的目的,所以需要發揮課外體育活動的補充和延伸作用,真正意義上實現學生健康增進、體質增強的目標[3]蔡將,賈鵬鵬,劉燕,等.以體樹人知行合一——"俱樂部"制課內外一體化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建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2):98-99.。目前很多小學都在制定和落實“陽光體育方案”,即倡導讓學生多走出教室,多進行戶外體育運動,課外體育活動的方式包括多種,例如課間20分鐘、課后延時服務、家庭親子活動等時間都可以安全跳繩、籃球、足球等常規體育活動,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落實體育鍛煉,促使學生將體育內化為自己的日常行為,學生態度上的轉變有利于課堂體育的順利開展,學生將會更為配合體育教師的課內教學。

圖3 興化市小學體育課
好奇心、興趣才是小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課內外體育活動中的主要驅動力,學校與教師對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重視程度決定了學生對待該教學模式的態度,學校應當從課程安排、資金投入、基礎體育設備等方面為學生的課內外體育鍛煉提供支持,體育教師應當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媒介工具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4]喬俊彪.淺談小學體育教學課內外一體化的開展[J].體育畫報,2020(18):134.。特別是體育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置有趣的體育課程,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投入到課內體育學習中。例如,一個班主任賴老師分享自己學生的日常跳繩,這個班主任是一個體育教師,也是一個跳繩愛好者,其在教跳繩的時候并沒有選擇傳統的跳繩教法,對學生的教學目標設置也不是簡單的“會跳繩”,其最開始就將跳繩目標定為“花樣跳繩”,該教師在授課前,會先向學生演示一遍本節課要學的花樣跳繩知識,學生被教師花樣跳繩的姿勢所吸引,當領悟快的學生學會后,對其他學生又是一個激勵,其他學生也會努力跟上教師和已經學會學生的節奏,有些學生在課堂沒有熟練掌握,會在課后找時間練習,小學生的自尊心特別強,其有很強的團隊榮辱感,教師將所有學生當做一個團隊和整體,學生如果學不會,會感覺自己拖了整個團隊的“后腿”,學生會認為自己這種拖“后腿”的行為會得到教師或是其他學生的歧視,學生的配合度因此大大提升,一體化的教學內容有助于體育教學的順利開展。
當前,很多學校的課外體育鍛煉渠道比較單一,就是學生回家自己隨意開展,至于鍛煉多長時間,鍛煉到什么程度一般沒有要求,鍛煉形式的隨意性與盲目性導致課外鍛煉效果不夠理想。因此,體育教師應當不斷豐富課外體育鍛煉渠道,加強課外體育鍛煉效果。“雙減”政策后,很多學校都有課后延時班,體育教師可以利用課后延時班組織體育鍛煉,例如可以借鑒“當班主任的體育老師”,組織學生進行“花式跳繩”比賽,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走出戶外、預防近視,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跳繩技巧,強化學生對跳繩的熱愛程度,感受集體“花式跳繩”的魅力,真正意義上實現學生的全員運動。足球和籃球等也可以組織相關的班級小組賽,或是年級聯賽等,學校可以定期組織聯賽,設置一些獎品,鼓勵學生更為積極的參與其中,比如學生評論體育賴老師的“花式跳繩”課,不僅說賴老師的課比較有趣,而且說賴老師為學生準備的跳繩等各種小獎品也很有吸引力,有一部分學生努力練習跳繩就是為了解鎖賴老師的“獎品包”。體育教師應當將課外體育鍛煉發展為學生課內體育的補充以及第二體育課堂,通過體育鍛煉學生體能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體育技能。

圖4 興化市小學體育課
對于學生的教育而言,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等都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個教育因子,每個教育因子都有自己的作用,唯有這些教育因子結合在一起,發揮合力作用,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理想教育效果[5]秦洪敏.課內外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基礎教育課程,2020(22):19-24.。“雙減”背景下,構建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模式離不開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合作,課內體育主要依靠教師組織,課外體育則更需要家長參與其中,所以家校聯動、家校合作是一體化教學模式落實的關鍵所在。以跳繩為例,倘若只依靠教師在學校教學,部分學生可能難以掌握跳繩技巧,這些學生的家長第一反應是給學生報個跳繩強化班,讓學生在課后參加輔導班練習跳繩,這可能會增加學生的跳繩學習負擔,弱化學生對跳繩的熱情,學生將跳繩當做教師和家長布置的一個任務,學生很難領悟到跳繩的魅力和快樂。作為一個體育教師,也有教學生跳繩,并和家長溝通讓家長回家陪孩子一起跳繩,但經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完全不愛跳繩,沒有跳繩的天賦,說了多少遍,還是不會跳,或者是只跳幾十個就喊累”,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當將任何一件事都當做任務布置給學生的時候,學生第一反應就是自己玩的時間又被縮短了,學生自然不樂意。曾經看過一個家長的分享,這個家長聽說跳繩可以幫助孩子長身高,家長并沒有單方面將跳繩布置成孩子的課后作業,而是和孩子說自己想跳繩鍛煉身體,但是一個人跳有點孤單,想讓孩子陪著自己一起跳,孩子欣然答應,母子兩開始了為期一年的跳繩,中間沒有間斷,孩子也從來不曾將跳繩當做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后來孩子的同學也加入到了這個跳繩小隊伍中,最后媽媽健身成功,孩子熟練掌握跳繩技能,身高也有了很大變化,這帶給家長的反思就是家長不能一味給孩子安排任務,還應當參與其中,發揮家長的以身示范作用。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都是,家長都可以利用運動時間和孩子構建高質量的親子關系,同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快樂,學生可以在體育活動中有所得、有所獲,倘若家長不擅長該項運動,可以讓孩子放學后做家長的老師,教家長如何跳繩、如何踢足球等,增強學生體育運動的信心和愉悅感。
綜上所述,“雙減”之下“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模式更符合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能夠將教師的校內體育教學和學生的課后自我鍛煉緊密結合在一起,充分結合體育理論、技能與實踐等,有助于完善體育學習體系的構建。小學體育教學能夠為學生的整個體育生涯奠定良好基礎,有利于體育課程的普及,也是學生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學習基本技能的關鍵階段。小學“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模式對體育基礎教育的普及與深入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有利于師生相互配合,將課堂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實踐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體育思想,讓學生感受體育的魅力,真正愛上體育課程,并積極參與到各種體育鍛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