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德群 盧娓娓
(1.廣東行政職業學院,廣州 510545;2.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廣州 510405)
異地養老發端于西方發達國家,人們出于氣候條件、日常消費水平、護理成本等方面的考慮,離開自己的原住地去往異地養老。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問題凸顯,異地養老現象在國內城市已經較為普遍。異地養老人群大多傾向于選擇環境宜人、氣候溫暖和生活便利的城市,如海南的三亞,廣東的珠海、惠州,廣西的北海、陽朔,云南的西雙版納、大理、麗江等地。其中,廣東珠三角地區城市因其便利的外部交通、良好的城市配套、優質的醫療條件,成為養老人群南遷的主要選擇。異地養老已經成為城市社會新現象,異地養老者的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問題將進一步凸顯。
基于以上社會現實背景,本文將以廣東珠三角地區城市異地養老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個案訪談或參與觀察等調研數據,分析異地養老者的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情況,繼而嘗試判斷和歸納其不同的特征類型。
地方認同的概念是在1983年由環境心理學家Proshansky提出的,他認為,地方認同是通過人們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觀點、信仰、偏好、感覺、價值觀和目標,以及行為傾向和技能間的復雜作用所建立的與物理環境有關的個人認同,是關涉認知、情感和意向三個心理層面的一個多維概念。地方認同側重強調人與地方之間的情感互動[1]。地方認同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從個體角度而言,地方認同受到性別、年齡、移民目的、社會階級和地位[2]、社會接觸、個體心理特征[3]等因素影響,而家庭生命周期[4]則通過社會經濟因素對地方認同產生影響。
社會融入是歐洲福利政策領域的重要概念,外來移民者的社會融入表現為兩種結果,一是適應地被同化,二是多元共存。異地養老者的社會融入是指其與現遷入地的社會群體之間在經濟、文化、社會、結構、身份、制度(政策)等多方面[5-6]相互適應、相互接納的過程[7],具有多維度融合的特征[8-9]。
本文以在廣州、珠海城市生活的異地養老者為調研對象,樣本納入的標準為每年在這兩個城市居住時長超過3個月以上,年齡在50周歲以上,屬于中遠距離遷移。
采用定量和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定量研究工具是一份聚焦于人口統計學特征、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情況的問卷,于2020—2021年在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典型的異地養老社區等地點分次完成調研。研究人員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8份,有效率94%。部分退休老人存在視力問題,問卷由研究人員進行詳細描述后根據受訪者回答代為填寫。質性研究采用一對一非結構性深度訪談(1)非結構性深度訪談:心理學名詞,又稱為非標準化訪談,深度訪談,自由訪談。它是一種無控制或半控制的訪談,事先沒有統一問卷,而只有一個題目或大致范圍或一個粗線條的問題大綱。其類型有重點訪談,深度訪談,客觀陳述式訪談等。同結構式訪談相比,非結構性深度訪談的最主要特點是彈性和自由度大,能充分發揮訪談雙方的主動性,積極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運用文本分析法對材料進行分析。
首先,利用Spss數據統計分析軟件,對調查問卷的題項測量指標進行信度分析,測量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別為0.77和0.88,說明信度良好。其次,通過使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轉方法,以特征根為1、因子載荷大于0.5作為標準,地方認同方面得到3個公因子,分別用F1(地方依賴)、F2(情感依戀)、F3(生活滿意度)表示;社會融入方面得到3個公因子,分別用F4(社會融合)、F5(文化適應)、F6(身份認同)表示。
根據各測量因子與樣本人口統計學特征值的交叉分析,得到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的異地養老人員在不同的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因子中的融合情況如下。
1.性別角度。男性和女性在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的各個方面都較好。
2.年齡角度。75歲以上的老人在文化適應和身份認同方面的融合稍差之外,其他年齡段的在各個融合中都表現較好。
3.原住地角度。廣東省內的總體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最好,西北地區的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最差,華北地區的在文化融合上表現較差,其余地區及融入維度均表現較好。省內異地養老者有語言、文化、習慣、氣候等方面的優勢,在廣州和珠海生活可能與原住地生活相差不大,因此能比較好地融合。但國內其他地區與廣東在各方面都相差較大,尤其是文化深厚、歷史悠久的華中和華北地區,往往會給生活在那里的人刻下較深文化烙印,較難適應廣東生活。因此,來自西北、華北的異地養老者的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情況較差。而東北地區由于氣候和經濟發展等原因有南遷的整體發展趨勢,因此在廣州和珠海均有老鄉社群,在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合方面表現相對較好。
4.職業角度。退休前無職業的異地養老者在文化融合中表現突出,公司職員在社會融合的各方面表現平均,其余職業的在各個融入維度上都表現較好。其中,農民在文化認同中表現較差,他們離開家鄉主要目的是幫帶孫輩,與廣東文化接觸比較少,再加上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現在生活的城市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因而對文化沒有太多的感受,導致難以融入其中。
5.異地生活年限角度。在現在城市生活25年以上的異地養老者,在地方依賴和身份認同方面表現突出,整體的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情況較理想,而在0~5年之間的老人在文化、身份認同和情感依戀方面相對較差,其余年限在總體社會融合上表現較好。
6.戶口遷移角度。是否遷移戶口到本地城市對社會融合沒有太大影響,但是沒有將戶口遷移的在身份認同上表現較差。
7.與誰同居角度。獨居者在文化適應和身份認同中表現較差,與朋友居住的異地養老者在身份認同方面表現較差,其余居住情況下的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表現均較好。獨居的異地養老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中有人已經喪偶,子女離他們的居住地也比較遙遠,經濟條件好的有保姆照料。但對他們而言,由于缺少親情或友情的關懷,他們最多能做到的是努力照顧好自己,保證生活基本狀況,沒有余力去感受文化,而這些綜合作用難以形成地方歸屬感,因此總體上獨居者的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情況相對最差。
8.每年居住時長角度。時長在1個月以內的總體社會融合情況較好,居住時長在6個月以上的在各方面表現較為均衡。
9.異地養老目的角度。以養老和與家人團聚為目的的老人在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中最為均衡,表現較好;以幫帶孫輩的老人遷居目的較為單純,在平時不會產生太多增加歸屬感的活動或行為,在身份認同中相對較低;以度假休閑為目的的老人在文化適應方面的表現相對突出,但在社會融合方面表現較差;以科研教育為目的的老人在地方依賴、社會融合、身份認同中的表現情況突出,但在文化適應方面表現較差,這類人群大多數文化水平較高,且與之交往的本地人也是高素質高文化水平的人,他們較多地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在地方依賴、社會融合和身份認同中表現較好,但是,文化在他們心里界限清晰,在文化適應中的表現相對較差;而康體醫療目的的老人整體的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情況表現相對較差,這類老年人一般在生活中要遵從科學生活作息習慣的指導,因此,在生活習慣、作息時間等與本地人相差較大。
10.是否購買商品房對異地養老者的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影響不大,但總體上購買了商品房的比沒有購買商品房的情況稍好一些。
通過以上10個方面的現狀分析發現,異地養老群體在原住地區域、職業、異地生活年限、同居者和異地養老目的等五類特征上的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合情況存在顯著差異,而原住地區域、同居者類型、異地養老目的這3項特征對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影響較大。結合非結構性訪談,其中原住地區域對異地養老者的影響是全方面的,涉及人文、歷史、經濟、自然等對其在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各個維度上的影響;其次是遷居本地后同居者的類型對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因為人需要保證基本生活,而同居者影響了他們維持生活需要順利進行的程度;異地養老目的對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的影響是具有針對性的,不同目的的異地養老者為了達到目的而做出不同行為,從而促進自身在某個維度中的融入。總體而言,除了原住地區域、同居者類型、異地養老目的這3項特征外,其余特征對異地養老者的社會融合影響不大。
運用K-Means法對異地養老者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6項測量因子進行聚類分析,根據各類別間差異的顯著程度以及樣本的聚散程度,最終形成四分類的運算結果,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的最終聚類中心
從表1聚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4個細分特征類型的異地養老人群在6個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因子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將其分別命名為社交缺乏型、物質文化型、多重融合型、精神享受型。
社交缺乏型在社會融合方面情況最好,其次是地方依賴、生活滿意度方面,說明這類型的異地養老人群對本地城市的基礎生活保障設施等有較高的滿意度,并且能夠較好地適應當地生活,但是,他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以及與人的社交表現較差,較難與當地人建立新的交往關系,身份認同也一般。
物質文化型在地方依賴、社會融合和文化適應方面表現較好,其他方面均沒有較好的融合,說明他們對城市的基礎物質支持和文化有較好認同,但是,不太適應當地的生活習慣,與當地居民的社交氛圍較差,也沒有產生較好的歸屬感。
多重融合型在生活滿意度、文化適應的融入最好,他們能夠較好地習慣本地生活節奏,接受地方文化,但在身份認同方面也較差。
精神享受型在地方依賴、情感依戀和身份認同方面有融入之外,其他方面的情況較差,他們在遷移動機上比較注重自身的感受,生活中與當地的交往氛圍較好,能較好地適應當地生活,也對城市產生比較好的歸屬感,但是,自身不一定能夠適應本地的生活習慣,也不一定認可當地的文化。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劇和特殊的家庭文化,退休老年人離開慣常居住地移居各大城市異地生活已成新現象,異地養老者對新居住環境的地方認同和在當地的社會融入情況,是較新的研究問題。本文以異地養老者的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調查為基本切入點,通過對該群體的人口統計學特征的現狀進行交叉分析,并對測量因子進行聚類分析,根據異地養老者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的不同情況進行特征類型分類:社交缺乏型、物質文化型、多樣融合型、精神享受型。后續研究將基于4種類型,結合活動涉入概念,分析不同類型異地養老者對當地活動的感知,以及活動涉入對其地方認同和社會融入的影響關系,對地方文化活動的選題策劃、宣傳、舉辦形式和對異地養老人群的社會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