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綜合歸納法、邏輯分析等方法,通過對線上、線下體育課程實踐調研,加速了信息技術與傳統體育教學的融合進程,通過線上線下相融合和相結合的體育教學的研究;傳統體育課堂教學與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信息技術與職業院校體育課程人才培養內容的研究,總結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意義、教學的模式、內容、比例以及實操的原則等。從而把體育課程教向大數據網絡化教學改革推進。打破固有的教學理念,改變“教”與“學”的傳統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體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為有效落實“健康第一”,“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體育教學;線上線下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跳出體育看體育”格局下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程設計與研究——以正德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20SJA0817)的研究成果。
近十年,智慧教學環境建設與應用已經成為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前沿陣地。從2012年3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2年)》,到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國家、政府以及高校打造的公共教學資源層出不窮,金課、微課的教學要求開始出現在教學改革以及競賽的日程中。多種線上教學形式、教學平臺相繼出現在眾人面前,體育課也加入直播、錄播等形式的線上教學的大潮中。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進入我們的教學中,成為一時主流的教學手段。線上教學經歷了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洗禮,教師線上教學經驗和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作為輔助教學手段,體育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和模式,也逐步代替了傳統的教學形式,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都進入了教學改革的新領域,并且促進了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與深入。
1.時代的要求,加速線上線下相融合的體育課程體系的發展
1.1線上課程的要求,促進了體育課程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形式的出現
特殊時期,體育老師也轉變思想和角色,做起了主播,通過不同平臺和多種的線上教學形式和內容,對體育課程教學有了大膽的嘗試與創新。體育課程,不單單是技能的培養,還要引導同學們學生提高政治站位,幫助同學們疏導心理問題,指導大家進行體育鍛煉的方法,調整自身的狀態取投入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去。
1.2教學形式與內容的調查研究
省各高校都采取了多樣的線上課程,體育課亦是如此。通過對我省13所高職院校的調查研究,對課程平臺、課程內容、課程評價、教學效果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
(1)13所高職院校都進行了線上教學活動。
(2)教學平臺,主要是QQ、微信、云班課、騰訊會議、騰訊課堂、超星平臺、雨課堂等
(3)教學內容:
a.利用QQ或微信,課堂布置作業,課后完成并上交視頻或截圖。如一周內健身跑3-5公里1-3次,路線圖截圖上交;居家鍛煉規定動作3-6組,視頻上交等。
b.采用云班課等形式的錄播或半直播。通過平臺把錄制好的居家健身動作教授給學生們,通過課堂上技術動作的指導、解析,同學們視頻學習錄制反饋,達到課堂互動效果,并且布置課后作業,以錄制視頻的形式完成課后作業,反饋教學效果。
c.騰訊會議等課堂直播。教師以主播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環節,一般采取同步練習的形式,學生們跟著老師的節奏和內容進行鍛煉,雙方視頻同時反饋課堂教學情況。
d.雨課堂等形式的半直播半講解的課程直播。利用PPT進行體育課程內容的理論講解與分析,結合教師視頻直播的形式講解示范,達到課堂教授的形式和目的。如八段錦教學,圖文并茂,結合教師分解與整體動作的示范,分別完成整套動作的學習。
(4)課程評價。課程評價與選用的教學平臺和內容息息相關。結果表明,46.2%的高職院校通過布置課后作業的形式給學生進行評分,有30.8%的院校利用平臺功能,把點名、課堂互動、資料學習、作業等作為學生評分標準。20%的院校采用了課堂監管和作業布置的形式完成教學的評價。
1.3問題與建議
(1)體育課程畢竟是以實踐為主體形式的授課模式,過多的線上教學有悖教學實質和初衷。
(2)平臺的選擇決定了課程的形式、內容與評價方式。目前所使用的和開發的線上教學軟件,在體育課上不是平臺功能利用率不高或無用,就是所針對開發的軟件平臺具有時間局限性,對課程要求滿足不了,而教師對軟件開發只能依靠社會和學校資源。
(3)缺乏教學設計,對于教學方法、手段尚處于探索研究階段。
(4)課程監督不足,無法保證教學效果。單獨的數據收集和處理也是只是片面的課堂管理和課后統計。
2.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體育教學模式成為體育課程改革高質量發展的趨勢
2.1向上線下相融合與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區別與聯系
融合了互聯網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而今,很多老師依然分不清線上和線下相融合和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內涵、區別和聯系,沒有把握其中的特點,更沒有進一步的深入和探討。
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張俊斌老師提出融合式教學特征是與混合式教學是不同維度的概念;是關注本地線下與遠端線上同步教學的區別;需要特定的硬件、軟件平臺支持;需要制訂適當的教學設計,實現“有機融合”;是適于師生無法見面時的實時交互式教學。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主要是依托平臺工具開展的教學活動,是線上輔助線下,理論輔助實踐。具體以課前、課中、課后的形式進行課程設計和效果展示。如課前發布教學大綱;明確考核要求;開展前導課程理論學習;預習測試等。課中,師生互動;點名等。課后,在線答疑;布置課后體育鍛煉作業;理論測試;成績發布等。
2.2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體育教學模式的探析
(1)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特征
正如上所述,利用互聯網相關資源的配備,激發和擴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拓展教學環境實施的地域和時間的局限,同時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和重視教師主導學習的引導方法,客觀、科學、有效的反映教學效果。
(2)傳統教學的特征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大多數都在保持著傳統授課形式的教學活動,整個教學活動,注重以教師為主導,通過講解與示范達到知識和技術的傳授。教學方法也基本采用“講解——示范——練習——糾正——再練習”的教學過程,考核方式基本以結果性評價為主,對學生進行技術、身體素質和理論知識做的終結性評價。
(3)混合式教學為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高質量發展開拓了思路
基于傳統的公共體育課程教授的現狀和出現的問題,提出和構建與互聯網平臺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課程的教學設計理念。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打破了課程在時間、空間的局限性,還發揮了課程指導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現以籃球專項為例,進行一堂課的教學設計。
a. 課前教學設計
本專項課程選擇的是云班課+QQ相結合的平臺,在上課之前,根據教學進度,挑選和整理籃球的前導理論課程,技術動作的微課視頻,戰術應用視頻,指導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再到應用的理解和學習,最終達到創新的目的。還可以進行奧運會、世界杯等賽事的宣講,王治郅、姚明、易建聯等籃球巨星的傳奇故事,體現家國情懷和體育精神的課程思政。對于同學們的問題可以在頭腦風暴,課后作業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對于共性問題可以在QQ群里進行集體解讀。通過課前學習和上一輪的作業、小測試以及溝通,能夠大體了解同學們的學習狀況,并以較高權重的積分獎勵。一方面激發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為教學反思和課程改進提供了依據。
b.課中教學設計
課中,注意一點就是承上啟下,注重精講多練。對于課前環節同學們反映的共性問題,課中著重進行重、難點解析,并加大練習次數。對于個別同學存在的技術動作難以完成的問題,也可以課前知曉,課中因人而異,有的放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通過課堂教學反饋,可以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重新進行審視與改進,并在課堂后期,針對課程內容進行總結并布置作業。
c.課后教學設計
課后,針對同學們的問題進行答疑,對于課堂上沒有完成的練習和需要強調的技術動作,結合老師的微視頻進行指導,并采用多樣的練習形式和測試,加以鞏固,做到指導的延續性。也可以把同學們的在課堂上的1-2個簡短訓練視頻或作業和同學們分享學習,提高同學們的興趣。最后總結與反思,為下一輪課前教學設計做好準備。
由于線上線下相混合式的教學,融合了多元化的內容,為課程思政提供了土壤。同時在教學評價上也打破了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方式。而在過程性評價中,體現增值性評價和分層評價,體現公共體育課程“立德樹人”的目標,提高了同學們的進步和教學的整體效果,為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落實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保障。
2.3各種APP等軟硬件的開發及應用,促使教學改革進入大數據時代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部分學校使用“QQ運動”監管課外體育鍛煉;通過KEEP軟件輔助課堂定向越野教學實施;有的老師通過課堂手機和視頻的相互拍攝,輔助并糾正指導武術及舞蹈類等課程的技術動作的規范……做到了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從而也促進了分層教學的開展。有的學校購置了專業性較強的輔助設備,如羽毛球教學中采用了“酷浪小羽”,一個可以實時監控羽毛球的運動數據,并進行采集和分析的軟件,老師和同學們可以通過與原始參數的對比,分析出自身技術動作的缺點,如規范性、再如揮拍的力度、速度和弧度等。真正做到了一對一的指導。此類基礎性軟硬件的研發,對高校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是一個顛覆性的開始。我們在全國、省市高校能力大賽、微課大賽中,獲得一等獎的項目中,都可以看到這些信息化教學的身影。這是一個信號也是一種引導,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已經逐步走進我們的身邊,促使著我們運用信息化頭腦不斷提升教學水平,為教學改革引入新的血液。
3.思考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互聯網+的信息化技術為跨學科知識的聯動,打破時空壁壘提供了平臺支持。課程體系受到極大的沖擊和挑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被廣為接受,并在教師不斷提高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下得以充分展示。但理念的革新和技術的跟進需要積累與沉淀,更需要撥亂反正。國家、教育部門、學校以及每一位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成為改革的先鋒隊和垂范者,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
線上線下相結合和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體育教學改革比較普遍試行的模式,在過程中所經歷的模式、內容、方法等的嘗試沒有對錯之分,都是為了改進和深化教學的一種嘗試,要多鼓勵,多創新,不斷完善。
互聯網+的信息化教學改革,不能只停留在數據的收集和資源的共享,更不能為了線上而線上的形式主義,要求不改本質,不忘初心,通過整體的教學設計,完善信息管理系統,除了把學生基本情況、出勤率、考試成績等數據整理歸納外,創新線上的服務功能、跟蹤功能、針對教學以及效果的反饋功能、綜合評價功能等。做到在線上精講,線下精煉,主攻重難點的教學閉環設計框架。
充分利用線上優勢,創新教育方法,豐富和深化課程內容,生動并強化課程思政,提高政治站位,倡導大局意識,培養家國情懷,激勵嚴于利己,社會責任與擔當等。教會體育欣賞的方式方法;常見運動損傷防護知識等,促進體育文化形成,落實懂體育,愛體育,會體育,能體育的體育教學改革的實施。
體育運動專業軟硬件的開發已經顛覆傳統教學的模式與地位,如何兼容新型教學模式和信息化教學手段已成為目前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課題,這是時代賦予的機遇,也是挑戰和責任。
參考文獻:
[1]譚永平.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實施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2).
[2]白鉑,任勇,黃玉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挑戰及應對策略[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11): 17-19.
[3]婁虎,顏軍.重大傳染病疫情中體育鍛煉對應激心理神經免疫的路徑與對策[J].中國體育科技,2020,56 (5):35-40,89.
[4]張文蒙,黃濤,黃強等.現狀、對策、啟示:疫情背景下的線上體育教學邏輯探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3):65-69.
[5]崔小良,趙德龍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羽毛球公共課程的應用[J].專家論壇,2021,(11):27-29.
[6]趙鳳英.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建設研究[J].職業技術,2021,[7]: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