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芳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凝練了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明確指出了課程的育人目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歷史主題內容的教學應重在啟迪智慧,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豐富對世界、人生的認識,健全人格,學會做人。筆者以《紅軍不怕遠征難》教學為例,探討核心素養導向下歷史主題內容的教學策略。
一、聚焦單元整體,設計素養導向的學習任務
道德與法治學習任務設計要聚焦大單元、大主題,強調在問題解決中滲透學科思維和探究方法,凸顯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紅軍不怕遠征難》是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單元第九課第二課時的內容。該單元以時間為脈絡,呈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走過的歷史,展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過程。《紅軍不怕遠征難》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相關史實,了解長征這一中國革命史上的壯舉,認識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標志。
基于大單元教學,筆者設計了“重走長征路”“我是紅色宣講員”“我是紅色調查員”“走好新時代長征路”4個素養導向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依次完成研究長征路線圖、講長征故事、調研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填寫志向卡4項學習內容,促進學生學會學習、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實踐創新、責任擔當等素養的發展。
二、設計預學支架,搭建深入歷史的知識框架
在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搭建多元的學習支架,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建構,逐步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紅軍不怕遠征難》時,筆者針對“重走長征路”和“我是紅色宣講員”兩個任務,設計如下學習單,讓學生在課前結合教材內容和筆者提供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
任務一:重走長征路
1.數一數。請你觀察教材第63頁《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數一數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經過了哪些省。
2.看一看。從地圖上看,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有哪些共同點?請在合適的關鍵詞后面打“√”。
偏遠(? ? )? 人煙稀少(? ? )
環境惡劣(? ? )? 其他(? ? )
3.想一想。請你想一想紅軍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條長征路線?
任務二:我是紅色宣講員
收集紅軍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閱讀教師在“暢言曉學”平臺上推送的資料,選擇感興趣的故事與同學分享交流,并思考如下問題:
①你為什么選擇這個故事?
②你想用什么方式介紹這個故事?
表演(? ? )? 講故事(? ? )? PPT演示(? ? ) 視頻講解(? ? )
以上任務支架具有鮮明的指向性,很好地引導學生充實了相關歷史知識,進入紅軍長征的歷史情境中,理解了紅軍長征的歷史選擇與所面臨的困境,增強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擔當意識。
三、注重問題引導,打通思維進階路徑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以有層次、有深度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與實踐,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促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進階。
1.經歷“喚醒—感悟—實踐”學習過程,獲得體驗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要積極探索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促進感悟與建構。”教師要結合實際學情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情感體驗,涵養性格品質,提升核心素養。
教學《紅軍不怕遠征難》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學習難點“遵義會議是中國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筆者先引導學生調查、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得出因戰術錯誤導致失敗的結論。接著,筆者聚焦“湘江戰役”紅軍人數銳減的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再采用錯誤的戰術會有怎樣的后果?學生對這段歷史形成理性認知后,筆者拋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感知遵義會議的重要意義:紅軍為什么要召開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后紅軍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觀看《遵義會議——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影像資料,并圍繞上述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從感性的視聽體驗轉向理性思考,感悟到遵義會議挽救了黨,以及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存亡之際發揮的重要作用。
2.親歷“新時代長征路”學習活動,獲得啟示
道德與法治學科最突出的特點是生活性。如何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內容應用于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呢?筆者在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基于史實展開思考,從中獲得啟示,學會以史為鑒。
在“走好新時代長征路”活動中,為了達成“傳承長征精神”的教學目標,筆者播放“學習強國”中《習近平講黨史:萬里長征》視頻片段,引導學生圍繞“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思考應該怎樣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前面的學習激活了學生的“在場體驗”,學生已經從長征這段歷史中汲取到前進的力量,懂得了只要每個人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將實現。
四、設計多維評價,促進學科素養形成
本課教學中,筆者開展了“爭創紅星少年”評價活動,結合“爭創紅星少年表現性評價表”(如下表)中的評價指標,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在任務情境中的表現和理解新知的程度。
以上表現性評價指標的設計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在自評、互評、師評的過程中,學生建立了正確的自我認知,培養了積極向上的思想品質,發展了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