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曉玲 程松

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過程大致可分為提出問題、進行猜想、驗證猜想、記錄信息、交流表達等五個環節。探究是幼兒科學學習過程的核心,它既是幼兒科學學習的目標,也是幼兒科學學習的方法,其重點是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素養。幼兒科學探究活動過程既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過程,又是幼兒認識物質世界的主動建構過程。
一、幼兒本位的活動設計
活動的設計包括選材、擬訂活動方案及課前準備,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應要充分考慮幼兒實際。
選材方面,教師應該選擇反映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人體科學等的內容,以及貼近幼兒實際生活經驗且適合集體學習的內容。如大班的“會變魔術的鏡子”活動,要求幼兒感知平面鏡的特點,并遷移這一經驗,解決用鏡子“變出”多個物體的問題。這個目標是對所有幼兒的要求,適宜在集中教育活動中進行;而探究兩面鏡子夾角成像等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則可延伸至區域活動中。
擬訂的活動方案要符合本年齡段幼兒的接受水平。選好了教學內容,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接受水平擬訂活動方案。有時同一個教學內容可以同時在大、中、小班中教學,如“有趣的泡泡”活動可在各個年齡段實施,但目標定位與側重點是不相同的:小班是用不同形狀的工具吹泡泡,觀察泡泡的變化情況;中班是運用安全、科學的方法制作泡泡水;大班是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能用泡泡做哪些有意思的游戲,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實踐過程。
課前準備主要是教師對科學原理的研究和科學實驗的演練。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對幼兒學習負責任的一種行為。為了確保幼兒科學探究順利進行,教師在活動組織前必須研究科學活動中應用到的相關原理,找準每個科學活動對應的知識點。
教師應反復演練實驗過程,預見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尋找相應的對策,做到胸有成竹。如為什么用蠟燭寫的字在水中會顯現(油水分離)?同樣坡度的斜坡,為什么重的球滾得快?又如,大班的“快樂轉轉轉”,教師通過反復研究與演練,得出讓陀螺平穩、持久轉動的主要條件是重心低,則穩定性好;軸垂直,軸心正,能減少搖擺;圓面,能減少阻力。同時,陀螺轉動效果還受作用力的大小、圓面的大小、軸尖的圓滑程度、接觸面的摩擦力、轉動的方法等因素的影響。
二、精心準備材料
科學活動所提供的材料應體現探究的價值,體現隱性指導。教師要圍繞活動目標給幼兒提供材料,以確保活動效果。
材料的提供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多樣化。多樣化的操作材料能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如在“讓紙和筆站起來”活動中,教師首先要考慮讓紙和筆站起來所需要的外力,如什么材料可以幫助紙和筆站起來?有哪些站起來的方法?再提供相應的幫助紙和筆站起來的多種輔助材料,如夾子、橡皮圈、膠布、橡皮泥、盒子、繩子、積木等。
二是嚴謹性。操作材料應根據活動的需要提供,如小班的“掉下來了”活動要讓幼兒觀察什么材料是直落的,什么材料是飄落的。由于室內高度的限制,實驗現象往往不夠明顯,為確保幼兒觀察到明顯的現象,教師選擇雞毛、紙花、彩帶為飄落材料,選擇積木、橡皮為直落材料。
三是結構性。操作材料可提供成品、半成品或廢品,供幼兒自主選擇,輔助幼兒深入探究。如“修椅子”活動中,教師提供的釘子有長的、短的、粗的、細的、尖的、扁的、圓的、彎的等,錘子有大的、小的、雙頭的等,輔助幼兒在操作中進行比較研究。
四是適量。操作材料的數量以滿足幼兒的探究需要為宜。材料太少缺乏挑戰性,材料太多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如“有趣的復制”活動,教師如果提供過多印章,大多數幼兒會沉浸在印的活動中,反而會限制他們探究畫、寫、折、剪等方法。
三、靈活調控活動過程
科學活動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需要教師具有靈活的調控能力。
首先,鼓勵幼兒積極探究。科學活動的結束并非幼兒探究活動的結束。如“有趣的泡泡”活動中,幼兒不僅完成既定目標,還發現紙張越大,卷成的工具吹出的泡泡越大,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大的紙張,鼓勵幼兒進一步探究。
其次,在幼兒遇到困難時適時引導。在“有趣的柳哨”活動中,教師先提供樣品,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究制作柳哨的方法。然而,大部分幼兒都遇到了困難。這時,教師讓有經驗的幼兒示范,講述柳哨的做法,并特別強調用小刀輕輕刮柳條皮的關鍵環節。每個做出柳哨的幼兒,教師都會指導他吹響柳哨,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再次,共同解決幼兒的質疑。教師幫助幼兒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兩條。一是鼓勵幼兒通過探究找到答案。幼兒發現蠶寶寶不吃東西,就會產生疑問:“蠶寶寶為什么不吃東西?”他們有很多猜想,教師不應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應提示:“蠶寶寶是不是生病了?”幼兒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找到了答案:蠶寶寶要換衣裳時(蠶眠)不吃東西、蠶寶寶剛剛換好衣裳時不吃東西、蠶寶寶要吐絲前也不吃東西。二是鼓勵幼兒并盡可能和幼兒一起通過查閱參考資料解決問題。如關于“神舟六號升天”,幼兒有問不完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看電視、看書、看報紙、聽廣播、求助成人、上網查詢等方式獲取信息,讓幼兒明白信息獲取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
最后,歸納提升,總結經驗教訓。幼兒在活動中得出的結論往往是淺層和零碎的,教師應善于幫助幼兒提升經驗。如學習“有趣的泡泡”后,幼兒得出的結論是“我看到的泡泡都是圓的”,教師應幫助幼兒進行提升,理解泡泡的成形與工具的形狀沒有關系。教師還要多創造機會讓幼兒體驗成功,并始終關注幼兒的成功。幼兒在科學活動中常常為自己的發現而驚嘆,為成功而歡呼雀躍。教師要善于采用各種方式對幼兒表示肯定,與幼兒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當然,失敗在所難免,幼兒嘗試了失敗才會在失敗中自我修正,尋找到成功的途徑。如“空氣的壓力”實驗失敗,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出實驗過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手帕沒有全部塞入杯中;倒扣入水中時,杯子傾斜;還沒完全拿出水面時,就將杯子往上翻等。幼兒還得出了實驗操作要領——手帕要在杯子里塞緊,杯子要垂直倒扣入水中并垂直拿出水面,并且速度要快。
(作者單位:裴曉玲,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道建中小學;程松,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道長堰幼兒園)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農村幼兒園去‘小學化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1JB239)、武漢市教育科學規劃第六批教師個人課題“農村幼兒園科學領域去‘小學化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2G372)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