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莉
邏輯思維是人在認知過程中借助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實的過程,常被稱為“抽象思維”,是我們適應現代社會必備的能力。“工程問題”常常表現為分數應用題的引申題目,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的重點,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重要工具。理清問題背后的數量關系是解題的關鍵。
一、厘清知識脈絡,把握教學重心
人教版數學教材內容是按知識結構螺旋式上升思路編排的,知識點之間相互關聯。筆者梳理了教材中與“工程問題”有關的教學內容,如第一學段的《認識鐘表》《認識時間》等,有助于學生分析“工作時間”;三年級教材中《多位數乘一位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單元和五年級上冊《簡易方程》單元中出現了行程問題,要求學生掌握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單元總結出“路程=速度×時間”公式,為學生學習工程問題奠定基礎;三年級教材中《分數的初步認識》、五年級教材中《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教學為工程問題的理解與運算奠基;六年級上冊《分數除法》單元中出現了典型的工程問題的例題(例7),要求學生掌握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工作總量之間的關系,熟練運用“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知:關于工程問題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五年級和六年級的教材中,典型例題出現在六年級上冊教材中。
縱向了解,與1992年版教材中工程問題的例題內容編排相比,現行的2022年版教材不僅關注用單位“1”解決問題,還凸顯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著力引導學生透過復雜現實情境的表象,找出數量關系,發現問題本質,達成學以致用,更注重通過工程問題的教學,凸顯“變中不變”思想、抽象思想、模型思想等,以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師要讀懂教材,厘清知識脈絡,用發展的視角和整體視角構建工程問題的教學,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而非從短期效率出發,通過機械訓練讓學生成為答題能手。
二、多元策略歸一,打破算術思維限制
工程問題的教學難點有三個:一是涉及多種知識的綜合應用;二是問題情境復雜,數量關系隱蔽;三是解題策略多,靈活性強。這需要學生具備從復雜問題情境中剔除干擾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理解信息所蘊含的數量關系,并把數量關系從文字語言向符號語言轉換的能力。這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教師要重點采取哪些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呢?
1.聯想與推理
聯想能促進知識的橫向溝通與縱向勾連,有助于學生構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實現學以致用。
教學例7時,筆者先出示教材第40頁情境圖(圖略),引導學生說一說其中的數學信息,以及由此聯想到什么。梳理例題中的數學信息(條件是“一條道路,如果甲隊單獨修,12天能修完”“如果乙隊單獨修,18天能修完”;問題是“如果兩隊合修,多少天能修完?”)后,一名學生回答:“我由例題信息聯想到前面學習的行程問題,這兩個問題的本質是一樣的?!惫P者追問:“是什么讓你產生這樣的聯想?”該生回答:“行程問題和例7都有時間這個量,且行程問題中的速度和例題中的工作效率類似,行程問題中的路程和例題中的工作總量類似?!惫P者引導:“你們還能聯想到我們學過的其他知識嗎?”另一名學生回答:“我由‘速度×時間=路程聯想到‘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由此可以推出,‘工作效率=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筆者進一步引導:“例題中的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我們都知道嗎?”學生回答:“例題要求的是甲、乙兩隊合修的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可以根據已知條件獲得,但是工作總量,題中只說明是‘一條道路?!惫P者追問:“‘一條道路沒有一個具體的數據來表示,你想怎樣解決呢?”學生回答:“‘一條道路可以用單位‘1或一個具體的數代替?!?/p>
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聯想、推理,有助于學生深入思考新知與舊知的關聯,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頓悟工程問題與行程問題的通理通法。
2.一題多解
在工程問題的教學中,教師要抓住一題多解,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從題目中挖掘隱含條件,并采用不同方法、不同運算過程解決問題。
教學例7時,筆者提問:“剛才同學們說‘一條道路可以用單位‘1或一個具體的數代替。你打算如何做?說一說你這樣做的理由?!苯涍^自主探究,學生給出三種解題方案。第一種:假設這條道路長18千米(或30千米等),列算式“18÷(18÷12+18÷18)=[36/5]”[或“30÷(30÷12+30÷18)=[36/5]”等]解決問題。同一層次上,還有的學生提出把這條道路的長度假設為36千米更簡單,用算式“36÷(36÷12+36÷18)=[365]”得到同樣的答案。第二種:把這條道路的長度假設成a千米,而不假設成一個具體的數,用算式“a÷(a÷12+a÷18)=[365]”得出結果。第三種:假設這條道路的長度為“1”,用算式“1÷(1÷12+1÷18)=[36/5]”得到結果。此外,筆者還發現有學生運用了方程法,設兩隊合修x天修完,根據“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的數量關系式,列方程“[1/12]x+[1/18]x=1”或“([1/12]+[1/18])x=1”解題。
后續,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不同的解題思路,使學生發現了不同思路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找到問題的本質是把握“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的數量關系及其變形,進而掌握了解題規律。筆者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方程法,打破用算術方法求解問題的思維習慣,突破了算術思維的局限。
三、梳理變式問題,建構工程問題模型
教材內容是有邏輯地組織起來的知識系統。教學例7后,教師應該梳理工程問題的變式,為學生搭建深入理解工程問題的框架,使學生形成工程問題模型。
現行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重視變式應用。筆者梳理小學階段各類型的工程問題,歸結出以下三種主要變式:一是內容變式,即變化工作總量涉及的內容,如把“修一條道路”變為“做某項工程”“完成某項任務”“做某批零部件”“運輸某批貨物”以及“泄洪放水”等,學生要意識到這類問題都可以用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來解決;二是情境變式,即根據現實生活,變化一定的條件,如“合修”式問題、“先修”式問題、“合分合”式問題以及給出“效率和、效率差”的問題等,也就是把直接條件變為間接條件、把外顯條件變為隱藏條件,這樣更貼近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有利于學生感知數學的應用價值,學會靈活處理問題;三是結構變式,即條件和問題之間的轉換提問,如將常規問題變為已知條件,或將常規條件設置為要求解的問題。
與教材例題相比,生活中的工程問題更多的是變式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在變式中找準基本的數量關系,進而明確工程問題的種類,歸納解決工程問題的共性方法,從而構建工程問題的解題模型,做到靈活應用。
(作者單位:孝感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