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思想發生了重大轉變,并且對于木刻年畫的創作材料、創作技術、視覺傳播、人才隊伍等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并給木刻版畫藝術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基于此,本文在明晰木刻版畫內涵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數字化時代下木刻版畫所面臨的挑戰,并從幾方面探索數字化時代下木刻版畫的創新策略,旨在為數字技術背景下的木刻版畫藝術創新發展指明方向。
關鍵詞:數字化時代;木版畫;挑戰;創新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8-00-03
隨著計算機圖形學、互聯網、新媒體等技術的發展,木刻版畫的創作技術、材料等得到了極大拓展,為版畫藝術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數字化技術也使得傳統木刻版畫藝術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就需要新時代木刻版畫藝術從業者需要重視數字技術對木刻版畫的影響,并積極探索數字化時代下木刻版畫的創新策略。
一、木刻版畫的概念及特點
(一)木刻版畫的概念
木刻版畫作為傳統繪畫形式之一,是指在木板上雕刻出反向圖像,再通過印刷所形成的一種兼具工藝性和美術性的版畫藝術形式。木刻版畫源于雕版印刷技術,與傳統繪畫藝術相比具有較強的可復制性,因此常常會來印制年畫、插畫、畫譜等,不僅具有良好的視覺美感,而且對于圖像傳播具有重要作用[1]。
中國傳統木刻版畫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比如唐宋時期書籍印刷的木刻扉頁以及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濰坊楊家埠的木刻年畫,都是木刻版畫藝術的典型代表。隨著時代的發展,木刻版畫逐漸成為一種繪畫藝術形式,不僅成為“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而且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家居裝飾品,深受廣大受眾的喜愛。
(二)木刻版畫的特點
首先,木刻版畫的工藝性。木刻版畫源于對繪畫復制生產的雕版印刷技術,相對于傳統紙筆作畫的藝術方式而言,其最大的特點是“以刀代筆、以木代紙”,其獨特的繪制流程、繪畫工具和繪畫藝術的視覺呈現載體,決定了木刻版畫具有“單純、強烈、鮮明”等獨特的藝術效果[2]。比如,以梨木為載體,運用多塊木板陽刻套印的濰坊楊家埠年畫,畫面線條具有鮮明的雕刻痕跡,并且造型夸張粗獷、色彩對比強烈,一套木刻雕版可以多印刷,實現了木刻年畫的商業化生產和傳播。
其次,木刻版畫追求意境。盡管木刻版畫對線條和裝飾的追求源于商業性和功能性,但是在構圖法則方面多采用傳統中國畫的經營法則,追求畫面構圖的疏密、虛實、節奏、動感等畫面趣味以及中國水墨畫的“意境感”[3]。比如,木刻版畫常常把畫面的視點安排得非常高,讓觀眾在看圖時可以感受到空間表現上的開放性和抽象性,以及時間表現上的自由性和延續性,讓畫面意圖更清晰、故事敘述更直白明確。
最后,采用中式線描為主的表現手法。木刻版畫主要采取豐富的線條來勾勒形象、表現不同事物的質感和神韻,利用線條的疏密和粗細變化來表達情感,再配合木版印刷的體積、光影、明暗、色彩等元素來表現畫面的視覺美感。比如,中國木刻版畫大師李樺的《首都的清晨》作品(如圖1所示),繼承了中國傳統工筆線描的特點,借助線條的疏密關系以及所產生的線性視覺秩序,刻畫出了具有裝飾性、平面性的畫面,再借助粗放的黑白關系,表現出了具有豐富寓意和思想性的畫面效果[4]。
二、數字化時代下木刻版畫所面臨的挑戰
木刻版畫藝術以實實在在的“木版”作為雕刻和印刷的載體,散發著自身獨特的藝術品質,而數字化時代傳統木刻版畫圖像得以呈現的載體卻不復存在,這種印刷屬性的本質變化,讓木刻版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數字技術對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以及繪畫藝術形式的不斷豐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已經在書籍插畫、門廳裝飾中難以見到木刻版畫的身影。木刻版畫已經不再受到普通民眾的青睞,而變成了傳統美術、文創產品、旅游產品和收藏品,其受眾范圍不斷縮減,讓木刻版畫受困于博物館中,造成木刻版畫的從業人員不斷減少[5]。另外,傳統木刻版畫的雕版和印刷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數字化技術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運用數字化技術和現代印刷技術可以更加快速、優質地進行刻板和印刷,讓木刻版畫的技術含量和藝術性、創意性不斷降低,以滿足新時代人們的審美需求。
(二)數字技術限制了版畫藝術的想象
一方面,數字技術揭開了木刻版畫原有的神秘面紗。木刻版畫從設計草稿、畫稿、制版到印刷的制作流程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民族特點,再加上木刻版畫在宣紙、布料等不同的印刷載體上所呈現的視覺效果具有顯著的差異,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木刻版畫在最終印刷之前,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激發了版畫創作者和廣大受眾的想象力。但是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木刻版畫,在設計階段就將最終的版畫藝術效果進行形象化、具象化的展現,極大限制了版畫藝術的想象空間[6]。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損壞了人們想象力賴以存在的載體。在數字化背景下,數字化、虛擬化、形象化的視覺影像技術,盡管讓木刻版畫藝術的色彩更為豐富、想象更為具體,但是完美的虛擬世界讓木刻版畫的藝術欣賞、藝術接受、藝術傳播以及藝術創意的文化空間無所依存,嚴重損壞了人們想象力賴以存在的載體。
(三)數字技術改變了版畫藝術的傳播方式
傳統木刻版畫藝術以其鮮明的主題、大眾化的內容以及民俗化的藝術形式得以廣泛傳播,并獲得了廣大受眾的認可。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大受眾的信息獲取方式和審美觀念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木刻版畫的內容和形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的受眾需求,只能作為傳統藝術或歷史遺產,被封存在歷史長河中。數字化時代的藝術產品類型多種多樣、內容更為豐富,傳統木刻版畫千篇一律的形式,顯然無法適應新媒介的發展,其藝術傳播力也日漸衰弱。
另外,木刻版畫仍然以經典和傳統藝術自居,未能充分認識到數字技術對傳統版畫藝術發展的推動作用,未能有效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弘揚和傳播。特別是木刻版畫的傳播主體媒介素養較低、創新能力不足,不能肩負起數字化時代木刻版畫的傳播重任。
(四)木刻版畫的人才隊伍力量薄弱
木刻版畫作為傳統藝術形式之一,其煩瑣的制作過程以及對從業者藝術素養、實踐能力的高要求,再加上木刻版畫藝術作品逐漸遠離了與現代人相關的審美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各類數字化圖形圖像泛濫的生活環境,使得木刻版畫藝術的從業者越來越少。
另外,數字化時代對于木刻版畫的復制和仿冒成本更低、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再加上木刻版畫藝術創作者和民眾的版權保護意識薄弱,使得粗制濫造的木刻版畫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同時,數字化時代木刻版畫的仿制,不僅讓木刻版畫的繪畫精神逐漸喪失,而且也對木刻版畫藝人造成了很深的傷害,極大降低了其創作熱情,這也是造成目前木刻版畫人才凋零的原因之一。
三、數字化時代下木刻版畫的創新策略
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木刻版畫需要根據數字技術的發展、大眾審美思想的變化進行不斷改革創新,才能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豐富木刻版畫的思想內涵、創新版畫藝術的題材和形式、拓展傳播渠道,以實現木刻版畫的傳承、弘揚和創新發展。
(一)豐富木刻版畫的思想內涵
一幅優秀的木刻版畫作品不僅僅具有精湛的雕刻刀工、良好的視覺美感,最重要的是要具有鮮明的主題、豐富的藝術情感和思想內涵,才能彰顯其藝術魅力,滿足廣大受眾的審美需求。特別是在數字化時代,廣大受眾的價值觀念、道德思想受到了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以及多元文化的沖擊。因此,木刻版畫需要運用傳統表現方法、現代木刻藝術語言、平民化視角,以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為背景、以群眾的日常生活為內容,創作出具有豐富思想內涵的木刻版畫作品,才能彰顯其新時代價值[7]。
一方面,要增強國民的價值認同感,滿足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木刻版畫作為我國傳統藝術形式之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傳承創新的歷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因此,木刻版畫需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來豐富其思想內涵,增強國民對其價值的認同感,以滿足廣大受眾的文化傳承、精神延續之需求。另一方面,要樹立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木刻版畫的藝術創作需要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積極響應民族振興和堅定文化自信的號召,充分挖掘和彰顯其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利用數字化技術和木刻版畫的藝術形式,來培養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讓木刻版畫在數字化時代仍然可以綻放光彩。
(二)創新木刻版畫的載體和形式
一方面,木刻版畫材料的增進和豐富。在木刻材料方面,傳統木刻版畫在選擇材料時往往會受限于雕刻工具、雕刻和印刷成本等因素,選擇梨木、白果木、樺木、棗木和椴木等木紋細密、板面光潔的板材作為版畫材料。但是軟硬度、紋理結構不相同的木質材料,雕刻和印刷出來的木刻版畫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視覺效果,創造出多種多樣的藝術作品。因此,數字化時代木刻版畫可以嘗試以不同木材上進行刻版和印刷,以展現木刻版畫的藝術魅力,表達畫師的精神思想[8]。
另一方面,木刻版畫藝術形式的創新。木刻版畫不能局限于年畫或黑白版畫等傳統的藝術形式,而是在豐富其藝術內涵的基礎上,在題材、內容、畫面布局、線條、色彩等藝術形式方面進行創新,比如,運用現代計算機繪圖軟件所制作的數字版畫,延伸了傳統木刻版畫特有的繪、刻、印等技法,可以達到甚至超過傳統木刻版畫的藝術效果。另外,傳統木刻版畫在繼承傳統繪畫形式的同時,也需要在新媒體技術的助力下,充分吸收和借鑒西方繪畫藝術的構圖方式、透視法則、設計方法和圖形圖像,才能創作出符合現代設計法則和時代審美需求的新藝術形式。
(三)數字技術助力木刻版畫的創新和傳播發展
一方面,以數字化為時代課題、藝術媒介和創作方法,助力木刻版畫的創新發展。數字技術與傳統中國文化的結合,不僅僅會對木刻版畫帶來巨大的挑戰,而且也會給木刻版畫等傳統藝術創作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木刻版畫藝術家可以增強對現實生活和藝術美感的觀察力、感受力、認知力,使其在傳達思想觀念和引發個人思考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比如,木刻版畫在圖像收集、畫稿拷貝、形態塑造等方面,借助照相制版、寫真轉印、激光雕刻等技術數字化技術不僅大大提高了制版效率,而且讓木刻制版的質量更高。再比如,目前比較火熱的基于ChatGPT技術的AI繪畫,根據所提供的關鍵詞和圖像素材,可以自動生產高質量的版畫藝術作品,讓更多的普通民眾也可以進行版畫藝術創作,極大拓展了木刻版畫的藝術創作空間。
另一方面,依托數字化時代的新媒體平臺,來拓展木刻版畫的傳播渠道。木刻版畫作為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盡管時代在發展變化,但是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其獨特的民族精神并未被磨滅。因此,木刻版畫的創新需要打破傳統的傳播方式,充分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開放性、便捷性等優勢特點,建構木刻版畫藝術的傳播新格局,只有如此才能讓木刻版畫藝術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傳播民族文化和愛國主義理想信念。
四、結束語
木刻版畫由于自身的獨特工藝性和視覺呈現形式,在數字化時代它與人們數字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多元化的審美文化漸行漸遠,使得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木刻版畫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豐富木刻版畫的思想內涵、創新木刻版畫的載體和形式,并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實現木刻版畫的創新和傳播發展,才能讓木刻版畫在數字化時代能夠得以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崔瑩.數字化技術對中國當代版畫藝術創作影響的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0.
[2]謝宇鼎.數字化多媒體時代下的版畫插圖藝術創新研究[J].記者觀察,2019(03):54.
[3]王嘉逸.數字時代對版畫藝術教學發展方向的思考——評《數字化技術在版畫創作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學刊,2020(09):120.
[4]肖十川,任慧慧.數字化視域下版畫創作的媒介拓展與方法重構[J].美與時代:美術學刊(中),2022(05):33-35.
[5]黃永來,王玉輝.談數字化影像語言在版畫創作中的運用[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0,25(11):93-96.
[6]劉志娟.數字技術與版畫結合的“數字版畫”創作初探[D].山西大學,2015.
[7]趙慶家.當代版畫的數字化應用與展望[D].魯迅美術學院,2017.
[8]趙家春.數字化時代當代版畫影像作品的具身性[J].文化產業,2021(36):70-72.
基金項目:2023年肇慶學院校級科研基金資助項目“數字化技術影響下的當代版畫研究”(項目編號:QN202324)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董冉達
作者簡介:周志奮(1986-),男,廣東湛江人,碩士研究生,助理講師,從事木版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