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幾木
一百多年前,北京大學設立“平民教育講演團”,校長蔡元培期許“要讓教育傳達給更多的人”。如今,互聯網極大程度打破了知識的圍墻,讓學習變得更為便捷。
在“知識”成為網絡內容傳播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下,作為網民主體的年輕人是如何看待線上學習的?本刊與問卷星合作展開相關調查。本次調查收集有效問卷964份,受訪者年齡區間為18—35歲,男女占比為43.18%和56.82%。
近九成受訪者表示會主動進行線上學習。受訪者偏好以視頻形式接受知識內容(72.15%),也有部分受訪者喜歡圖文解說(19.34%)和音頻課程(8.51%)。
受訪者關注的知識領域較為多元。超五成受訪者側重學習文史藝術和生產/辦公技能,其次受歡迎的是運動健康、心理情感、理工學科類內容。
浙江某大學設計專業的大三學生李密是B站深度用戶,他常跟著視頻教程學習AE、PR等軟件的操作技巧。“大學課堂不會教這些特別具體的實用攻略,而網絡教程非常全面細致。”他說,“我們同學間常開玩笑,說自己上的是bilibili大學。”
面對如此龐雜的網絡知識內容,受訪者是否都帶著清晰的目的進行選擇和學習?42.17%的受訪者表示線上學習主要是為了幫助自己的學業/工作,36.88%的受訪者則是為了拓展興趣愛好,少部分人沒有明確目的,只是為了消磨時間(12.24%)或從眾跟風(5.23%)。
在“知識付費”意愿方面,約六成受訪者表示樂意購買線上課程,35.86%的受訪者近半年時間里為知識內容花費了超500元。已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4年的蒲美琦業余喜歡鉆研心理學知識,她購買過2次心理科普公眾號推出的付費課程。“我很愿意為感興趣的內容消費,一方面是支持知識產權保護,另一方面是覺得可以通過買課來篩選更有價值的優質內容。”
熱熱鬧鬧開場的線上學習行為,最終走向圓圓滿滿,還是冷冷清清?48.57%的受訪者對自己的網絡課程體驗表示滿意,40.19%的人認為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據受訪者反饋,知識內容的實用性、準確性、編排合理性是影響學習滿意度的主因,約三成人則認為是自身能力和習慣問題導致線上學習不順利。
現年30歲的新媒體從業者張明輝購買過不少線上課程。“15堂課學會Python”“8小時零基礎參透管理學邏輯”“7天文案寫作專項突破”……課程推廣讓他感覺知識技能唾手可得,但等真的上了課,不是“學廢了”就是“學雜了”。他反思:“冷靜下來想想,僅僅觀看這些別人攢出來的‘產品包’,算不上真正的學習。明確目標、獨立思考、耐心研究、長期堅持,學習所需的必要步驟和寶貴品質,似乎被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