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民
通過對思政課進行“三元聯動、三階遞進、三位協同”三個層面的研究,學校進一步實現了大思政課的開放性、流動性、生成性,提升了大思政課的效果。
職業教育的崇高使命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政課是職業院校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素養的主渠道、主陣地,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新時代背景下,思政課面臨著新形勢、新目標、新要求、新任務,尤其對于職業院校而言,思政課更需要進行質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并指出要“注重啟發性教育,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為思政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诖?,山東省東營市中等專業學校開展了“‘三元聯動、三階遞進、三位協同’職業院校大思政課的創新實踐”項目研究,主要研究影響思政課建設的課前準備、課堂架構、課堂延伸三個層面的問題。筆者以誠信課為例,探討如何通過“三元聯動”“三階遞進”“三位協同”進行大思政課的創新實踐。
“三元聯動”主要體現在備課環節上。“三元”指的是思政課備課時應重點考慮“選材”“建?!薄盎顒印比齻€元素。“三元聯動”是指這三個元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辯證統一的。
課堂“選材”要兼顧一般性與個別性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保證課堂效果為出發點。一般性原則是指“三貼近”和“近小實親”的選材觀點,比如誠信課選材可以選取“雪鄉宰客視頻”“長春疫苗造假事件視頻”“身邊的誠信(或不誠信)事”“運用誠信智慧解決實際問題”“從身邊小事做起講誠信”等材料;個別性原則是指要根據不同的課型,確立選材的方向和原則,不能拘泥于“三貼近”和“近小實親”,比如誠信課選材可以選取“立木為信”“烽火戲諸侯”“孔子治國理念”等典故。
課堂“建模”要遵循必然性與偶然性共存的原則。必然性是指整堂課要采取“體驗—感悟—落實”這一模式,材料推進則按照由遠及近、由宏觀到微觀、由一般到個別的順序進行。所謂偶然性是指材料推進有時也可按照由近及遠、由微觀到宏觀、由個別到一般的順序推進。筆者依據這一模式,將誠信課劃分成三個階段,即“我探索我體驗(體驗誠信)”“我發現我感悟(感悟誠信)”“我實踐我成長(踐行誠信)”。在上誠信課時,教師首先以“雪鄉宰客視頻”導入,再引入“立木為信”“烽火戲諸侯”“孔子治國理念”“長春疫苗造假事件視頻”“身邊的誠信(或不誠信)事”“運用誠信智慧解決實際問題”“從身邊小事做起講誠信”等材料,按照由遠到近的原則逐步推進。通過這樣的安排,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道德觀念和基本行為規范都能得到逐步提升。
課堂“活動”的設計講求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教師既要精選活動材料,不讓活動過多、過濫、浮在表面,又要大膽地讓學生親身參與那些能夠引發深刻感悟、觸動心靈的活動,引導學生靜下心來多思考、多分析,真正做到讓學生入耳、入心、入腦。在設計誠信課的活動時,筆者引入長春長生公司的疫苗造假事件,通過師生互動,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這一事件的危害性,引導學生總結出誠信既是個人為人處世和社會生存的立足之本,也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石。最后,筆者教導學生在日后的職場中要恪守誠實守信的準則、忠誠所屬企業、維護企業信譽、保守企業秘密等。
誠信課的“選材”“建模”“活動”這三個元素是相互影響的,不能只突出其一、忽略其他,而要聯動發力、綜合考慮。
“三階遞進”是針對課堂架構而言的?!叭A”指“體驗”“感悟”“落實”這三個階段,“遞進”指這三個階段是循序漸進的關系?!叭A遞進”要求學生對案例進行充分的體驗與思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刻的感悟與反思,并將這些感悟和反思落實到學習及生活的實際行動中。體驗要充分,感悟要深刻,落實要具體。“體驗—感悟—落實”的設計思路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有利于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誠信課的“三階遞進”體現在整堂課是按照這三個階段進行劃分的,即“我探索我體驗(體驗誠信)”“我發現我感悟(感悟誠信)”“我實踐我成長(踐行誠信)”,并且這三個階段是循序漸進的。
在體驗誠信階段,筆者通過講述發生在古代的兩個有關誠信的故事,即“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侯”,讓學生認識到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做人做事和治國理政必須要講誠信的道理。只有講誠信,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同、信任和擁護,才能有影響力,才能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踐。反之,如果言而無信,則會遭受他人的冷漠甚至指責,最終可能被孤立,導致悲慘的境地。
在感悟誠信階段,通過思考以上兩個故事,學生認識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筆者再引入疫苗造假和孔子治國這兩個案例,通過對長春長生公司疫苗造假事件的分析,以及孔子治國理念的故事分享,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刻感悟恪守誠信的價值和意義,即誠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是各行各業的生存之道。
在踐行誠信階段,筆者讓學生分享發生在身邊的誠信(或不誠信)的事件、運用誠信智慧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從身邊小事落實誠信的個人行動等,引導學生將誠實守信的思想和理念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體驗—感悟—落實”是貫穿思政課堂的主線,三個階段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
“三位協同”指的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層面對學生的教育是相互協作、一體推進、同步發展的。構建大思政課的關鍵是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學校層面,學校需要對思政課進行統籌規劃、整體布局、分層推進,根據思政學科國家課程標準,結合本地及學校實際,構建高質量的大思政工作體系,積極開發校本思政課程。在家庭層面,家長需要與學校和教師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和配合。教師要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明確課堂教學的目的和重點,爭取家長的支持;家長要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并將孩子在家中的表現及時反饋給教師。在社會層面,主要關注學生在公共場所,尤其是在社區的表現,是否遵守公序良俗、是否遵守社會公德、是否主動參加社區組織的志愿者活動等等。
只有做到“三位協同”,才能讓學生通過思政課的學習將正確的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學校、家庭和社會是上好思政課的源泉,它們為思政課提供了真實素材,做到了“從實踐中來”;學生在這三個層面的實際表現也是檢驗思政課效果的“試金石”,實現了“到實踐中去”的目的?!叭粎f同”讓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接受鍛煉、受到啟發、得到升華。
誠信課是基于學校層面整體設計的一節校本思政課。在課堂上,師生對誠信故事的體驗及感悟,既是發自內心的主觀感受,也是基于社會公德及公序良俗的客觀要求。尤其是在課堂教學的第三部分“我實踐我成長”中,無論是身邊的案例還是實際問題都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在“說說身邊的誠信(或不誠信)事”環節,學生通過分享發生在自己身邊、觸動自己心靈的誠信(或不誠信)的事件,深刻領悟到以下道理:守信,就是要從日常守約、守時做起;要講原則,不能違背行為準則;要言而有信,不輕諾,一旦承諾之后就要切實兌現;要誠實坦蕩,勇于面對缺點和錯誤?!斑\用誠信智慧解決實際問題”環節,既檢驗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又讓學生把誠信理念進一步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奥鋵嵳\信行動,從身邊小事做起”環節,就是要讓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多重環境中,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積極踐行誠信理念。學校、家庭和社會既是不誠信行為的“照妖鏡”,也是誠信行為的“試驗田”和“試金石”。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層面的協同培養以及思政課的學習,學生將“誠信”這一核心價值觀深植于內心并表現為行動,真正達到了思政教育的育人目的。
“三元聯動”“三階遞進”“三位協同”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的。通過對思政課進行以上三個層面的研究,學校進一步實現了大思政課的開放性、流動性、生成性,提升了大思政課的效果。筆者發現,通過思考探究、體驗感悟,能夠有效地解決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促使學生將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有機融合,實現知、情、意、信、行的統一。學生通過大思政課的學習,思想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觀,思想道德覺悟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得到了顯著改善。德育的效果在大思政課教學后得以顯現,受到了家長及社會的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