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潔琦
□福建省福州第十六中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立德樹人,促進培養有知識、有才能、有理想、有道德、有實干精神、懂法與守法時代新人目標落實,所以需做好課程教學創新,最大限度提高課程育人實效性。然而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未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的狀態,缺乏自我思考與感悟,難以真正理解與內化教學內容,出現知道卻不能在行為上落實的現象,課程教學實效性低。
針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需推動改革創新,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的需求合理與綜合運用各種教育方法,以此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參與到實踐探究中,在自我認識與感悟中受到熏陶與教育,吸收與內化教學內容,從而以知促行,提高課程教學質效。本文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圍繞多元化教學,從需要遵循的原則與實際應用策略兩個方面進行探討,希望對課程教學有值得借鑒之處。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針對性不夠高的問題。部分教師完全依照教材內容教學,組織學生學習相關內容,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學習缺乏聯系,從而導致其只是單純學習課程內容,未能運用所學指導行為,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低。初中學生在思想、行為、法治認識、道德品質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認識到問題,促使其自我教育與糾正。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常常忽視這一點,進行籠統式教育,停留在口頭上,無法幫助學生修正存在偏差的思想與行為,與課程設立的初衷不一致。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師生角色定位有問題,課堂以教師“教”為主,灌輸式講解教材內容,學生以“聽”為主要職責。這樣的教學存在枯燥乏味問題,難以激發興趣,學生自主性低,囫圇吞棗接受,沒有接受理解與真正。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未能走進學生內心,自然難以促使其進行自我教育與反思,無法發揮糾正思想與行為的作用,也不能使其受到浸潤與潛移默化的影響,課程教學缺乏實效性。換言之,學生與教師地位不對等,教師具有權威性,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有自己的想法卻由于膽怯不敢提出,教師難以了解其真實的內心世界,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利。
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無論教學風格還是教學方式都比較單一,教學風格固定化,剛開始能夠吸引學生,但是在長期應用與模式固化的情況下,學生從一開始就能猜到接下來會怎樣教學,對于自身而言教學期望會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興趣,只能依照教師的要求學。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身心未融入,缺乏自主理解、認識、感悟、體驗,不能引起共鳴,所學停留在表面和口頭上,導致嘴上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行動上卻沒有改變。同時,雖然部分教師在教學改革中積極響應號召,采用現代教學方法,但是認識不足,應用方面存在缺乏靈活變化的問題。
道德與法治多元化教學應遵循創新性原則,教學方式與手段需要多樣化,此外要靈活變化,避免出現模式固化、無法激發學習興趣的情況。教師需根據新課程標準與時代新人培育要求,確定好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落實教學方案設計,確定合理的教學方法。一般情況下,教師所確定的教學方法需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樂學與想學,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在親身經歷與體驗中理解教學內容并形成自己的認識,能從中統一思想,產生情感共鳴,真正內化課程內容,將其置于心中,以此指導與支配行為。需要強調的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不能單純為了方式多元化而創新,而是應當圍繞服務育人目標落實與促進學生發展而創新,通過科學合理創新,發揮每種教學方法的優勢與價值,助力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提高。
道德與法治多元化教學需堅持統一性原則,無論采取的是哪種方式,均需要將知識性、目標性、教育性融合與統一。教學所選擇的方式必須能夠協助學生理解與消化教學內容,同時要促進不同維度目標的落實,發揮課程育人作用。知識性、教育性、目標性要有機結合,以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呈現,做到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使學生在學習與探究中掌握課程內容,受到影響和熏陶,塑造正確價值觀、道德觀、行為觀、法治觀等,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能遵紀守法,并在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與自我反思,糾正不良的思想與行為,真正幫助學生擺脫困擾。此外,多元化教學需具有趣味性,也需要與教育性、目標性、知識性進行統一,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展開教學,點燃學習熱情,在學生身心主動參與和融入情況下實現立德樹人。
道德與法治多元化教學必須遵循主體性原則。課堂要以學生自主學習、思考、感悟、體驗、分析、理解、探究為主,使其在掌握教學內容的同時將其內化于心,最終以知促行,這樣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才具有價值與意義。多元化教學目標需要關注學生,突出其主體地位,通過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使其在多元教學環境中互動、合作、質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競爭、探究、討論,從中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與理解,并發展能力,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以此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社會培養需要的時代新人。教師負責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在課堂中將學習與思考權利還給學生,自身以引導與啟發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合作、互動。
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傳統教學中以灌輸式講解為主,缺乏實踐,學生不能真正接受與內化所學,勢必會難以落實以知促行的要求。針對這種狀況,道德與法治多元化教學需要堅持實踐性原則,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對理論理解,并使其在實踐中獲取體驗與感悟,明確應當怎樣做以及清楚道德與法治教學價值所在,從而更好地應用所學支配與指導行為。教師需要多組織實踐活動,從實際出發,真正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困惑,糾正行為偏差,還要協助其塑造正確的三觀與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質,培養懂法、守法,能夠用法律保護自己與維護自身權益的全面發展型素質人才。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可以有目的性、有計劃性地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動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中的同時,還能使其發揮主體作用,積極主動思考、感悟、分析、探究,產生情感共鳴,并將所學內化于心,時刻謹記,將其作為為人處事與行為的標準,自我約束與踐行,這樣道德與法治教學將更具實際價值,最終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真實案例、講故事、音樂、生活場景等創設情境,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創設情境需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要喚醒其情感,使其在情境中自主理解、自我感悟與自我教育。但無論是何種方式進行,一定要服務立德樹人目標的落實,同時要做好引導與控制,防止過度娛樂化與趣味化,避免影響教學進度與教學成效。
以“網絡改變世界”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了解網絡對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網絡的危害性,培養正確網絡觀與正確網絡習慣,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提前搜集相關圖片與視頻,將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中播放,將學生帶入具體情境中進行思考與探究,讓學生說說網絡購物好處。教師還可以引入二維碼、網上圖書館、網絡預約等,使學生在分析與討論中明確網絡對生活的影響。其次,教師提問:“網絡改變了世界,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產生巨大影響,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網絡有哪些危害呢?”學生根據自己上網經歷和認識暢所欲言。教師需要提前搜集網絡所產生不良影響案例,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引導學生分析與討論,使其正確認識互聯網,在崇尚科學的同時提升網絡陷阱分辨能力,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從而防止因網絡不良內容而產生錯誤的價值觀、道德觀、法律觀等,對于學生產生消極影響。
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以此確保教學與育人成效最大化。教師需要先做好調查,充分了解學生情況,比如課程基礎、認知與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再對其整體分層,一般會將學生劃分為學優生、后進生、中等生三個層次,最后以此為標準設計階梯式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能力進行分層教學設計,最終需要確保每個層次學生都能“吃得飽”“吃得下”。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應梯度化設計,能讓學生逐漸深入,并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思考探究需求。
以“國家利益至上”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分層進行教學。對于學優生而言,側重于讓其掌握本節課重點、難點內容,能舉一反三表明自己的觀點,促進拓展與延伸,增強對國家利益至上認同與理解,學會維護國家利益的方法,能夠正確處理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關系;對于中等生而言,教學目標需確保學生理解相關內容,同時要引入材料,設計問題,使學生在閱讀思考與分析探究中融會貫通,可以運用所學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在過程中明確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在行為上堅守,落實行動;對于后進生而言,應當以落實知識目標為重點,使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提升應用能力。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改革中,教師一定要明確生活化教育的價值與意義,加強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性,喚醒學生現實經歷,使其積極思考探究,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加深感悟與理解,達到根植于心與凈化心靈的目標,培養與提升學生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教師需要結合具體內容,挖掘與生活相關的部分,從學生生活與經歷出發,確定所要運用的生活化資源,在課堂中引入,或者是以生活化方式進行教學,從而將其引入特定的場景與氛圍中,使其自主思考與感悟,促進知識目標、能力培養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總之,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基于課堂與教材回歸到生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內化所學內容,自覺遵守與履行。
以“家的意味”教學為例,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了解家庭含義、功能、內涵,培養熱愛家庭與孝敬父母情感。教師可以借助春運圖片,讓學生明確回家的人們要經歷什么,為什么要回家,使其思考家意味著什么。此外,教師還需要從學生生活出發,通過具體例子讓其明確家庭有哪些關系,讓學生深入體會親人對自己愛,增強對父母的理解,學會在溝通中傳遞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家庭,以小見大,講述愛的事例,培養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質。
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在參與具體活動中加深對所學認識的理解,獲取熏陶與浸潤,從而提升道德素質與法治素養。實踐活動需要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還需要具備可操作性,能夠結合初中生實際情況與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確立教育內容并將其融入豐富的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更好地內化所學。
以培養學生守規則意識為例,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發現生活中需要遵守規則的地方,做好記錄,并在課堂中進行匯報總結,說說為什么要守規則?學生提出超市付款要排隊、買票要排隊、過馬路要遵守紅綠燈交通規則等,在親身觀察與體驗中明確遵守規則作用,做一個遵守生活中各種規則的人。
在“法治”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專題教育活動,搜集青少年打架斗毆專題教育片,并在課堂教學中播放。學生通過觀看明確打架斗毆的危害性以及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和對家庭造成的傷害,從而自覺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堅持文明交往。教師還可以舉辦法治知識競賽,組織學生模擬法庭審理,或者是讓學生在校園內當普法宣傳員,以此培養法治意識,自覺遵法守法。又比如,在“積極奉獻社會”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當義工,幫助清潔工打掃衛生、當交通協管員等,在實踐中增強社會責任感與服務社會意識。
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線索,讓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還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模式、導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法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獨特的經歷,更好認知,能通過多種方式解決疑惑,形成獨特見解,并在交流與探究中受到啟發,知行統一,最終提升道德與法治素質。
以“敬畏生命”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入醫生護士、公交司機忍痛停穩公交等敬畏生命案例,要求學生探究與討論。待學生形成觀點之后,教師再適當補充,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明確生命的寶貴,愛惜自己,不做傷害他人的事情。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至關重要,能夠使學生在正確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法治觀的浸潤與影響下嚴格要求自我,提升道德素質,防止出現行為偏差,落實培養有道德與守法時代新人的要求。但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低效問題,而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可以促進教學提質增效,通過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組織實踐活動、生活化教學、自主探究教學等策略,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