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剛,甄 霆,申峻松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泰州 225300)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因此,面向新農業、新農民、新生態,加快新農科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涉農高校的重大任務。教育強則國家強,人才興則民族興。“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國是農業大國,其中畜牧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優良的畜禽品種為畜牧業發展的基石。《動物遺傳育種》是畜牧獸醫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學習動物育種的重要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目前最新的育種技術和生產案例相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育種實踐問題的綜合能力。該課程在傳授知識技能和培養能力的同時,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更多“一懂兩愛”人才,為鄉村全面振興不斷作出新的應有的貢獻。
《動物遺傳育種》是畜牧獸醫專業基礎課程,自畜牧獸醫專業設置以來,《動物遺傳育種》也一直開設,開課年限已經超過20 年。目前主要授課對象為學校畜牧獸醫專業高職二年級學生,累計授課人數達1 萬余人。該課程主要講授動物遺傳規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育種的基本方法等內容,理論性和實踐性結合緊密,在現代畜牧生產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該課程調研則剖析了現代育種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歸納設計系列學習任務,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體現中國畜牧業文明和育種成果,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調研成果如下:
專業目標:熟悉遺傳規律,能夠運用遺傳規律對生產實踐進行分析,熟練掌握遺傳三大規律、保種與引種方法、動物育種方法,科學制定選種選配計劃和方案,準確進行雜種優勢預測,初步掌握品種培育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夠指導生產實踐,同時培養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嚴謹的職業態度。
思政目標:通過課程思政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和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定投身農業的決心和信心,主動肩負起興農報國的使命。
通過教學改革實踐,本課程按照教學周數和授課要點融入課程思政,具體見表1。

表1 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
堅持立德樹人,把課程思政貫穿本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樹立正確價值觀,本課程組充分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升價值觀念融于一體。實施思路如下:確定本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教學內容與思政融合-修訂課程標準-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教學效果反饋-課程思政設計優化。
(1)加強學習,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通過學習優秀思政課程教學案例、專家講座、專題培訓等方式,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動物遺傳育種”課程的廣度和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不斷提升課程團隊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2)教法引領,實現課程思政元素融入
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靈活運用問題導向、角色扮演、任務驅動等多樣化教學方法,把合適的思政元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到課程內容。
(3)案例引領,形成課程思政范例
利用適當的案例素材承載思政元素。選擇學生感興趣又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案例素材,讓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專業學習內容,形成本課程思政案例庫。
本課程利用智慧職教MOOC《動物遺傳育種》課程平臺,課程平臺中有圖文、動畫、視頻、教案、PPT 等素材,資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發布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整合的思政案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突破時空約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
以“雜交育種”知識模塊教學與思政元素結合案例來說明,本模塊的知識目標:掌握雜交的概念及遺傳效應;掌握雜交育種方法的分類。能力目標:能夠在生產中靈活運用各種雜交育種方法。素質目標:加強對我國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意識;提升科學嚴謹的職業素養,樹立文化自信。
課前環節-課程思政引入:要求同學們查閱我國地方豬品種遺傳資源相關資料,熟悉目前我國地方品種的遺傳特性,了解地方品種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經人類長期馴化、培育而成,蘊含著豐富的基因,對這些遺產的保存為認識中國的文化歷史遺產尤其是農耕文明提供了活的見證,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每一位同學完成一篇家鄉所擁有的地方品種資源報告。
課中環節-課程思政融入:教師通過案例教學法,一是以學校培育的蘇姜豬新品種為例,介紹蘇姜豬是以我國地方品種姜曲海豬為母本,導入杜洛克豬優良基因,通過雜交育種的方法,采用群體繼代方法培育而成。重點強調我國地方豬種遺傳基因的多樣性,特別是地方豬種的優異種質特性早已聞名世界,繁殖力高、肉質好、抗逆性強最為突出,為世界豬育種業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所以要加強我國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的開發利用,建設現代種業強國。二是以扎根邊疆60年,一生只為“一只羊”的案例,介紹劉守仁院士培育新疆細毛羊的故事,新疆細毛羊是一種產毛量特別高的品質羊,它的毛潔白如雪、細如蛛絲,能制成上等的毛料。新疆細毛羊的育成與一位在綿羊育種領域研究長達60 年的科學家有關,他僅用10 年時間便育成優良細毛羊品種,結束了我國沒有細毛羊的歷史,還打破了世界上綿羊繁育一個新品種前前后后要耗時一百多年的“傳統”。以老一輩育種學家的先進事跡激勵學生愛國敬業、學農愛農。
課后環節-總結與反思: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結合所學內容撰寫一篇如何加快我國畜禽品種資源培育的報告,特別是對對扎根基層、勇于奉獻的我國育種學家的崇高敬意寫出來,進一步懂得我國是畜禽資源大國,但不是種業強國,目前優良品種是我國畜牧業“卡脖子”的關鍵技術環節,優良品種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基礎,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自主培育的畜禽新品種越來越多,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現代種業強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老一輩繁殖育種學家為了品種培育的堅守,激勵著我們必須培育“中國芯”,打好種業翻身仗。
課程教學團隊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融“教學做”于一體,實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通過“課前預習、課中內化、課后拓展”,緊扣“預習新知、領取任務、訓練技能、探究原理、鞏固已知、拓展提升”六個環節,靈活運用任務驅動、問題導向、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線上帶領學生學習資源、鞏固新知,線下任務驅動、學做一體,形成“三段六步式”教學方案,提升教學效果,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從關愛學生、榜樣力量、學科發展等方面入手,注重向學生們傳遞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引導同學們將所學知識服務于國家需要和民族振興,實現“職業技能+職業精神”并重培養,提升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在“動物遺傳育種”課堂教學中貫穿行業規范和職業道德,結合典型人物、和行業發展前沿,培養學生“學農、愛農、為農”的職業情懷,爭做“一懂兩愛”新型農業人才,主動肩負起興農報國的使命。二是創新教學模式,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環節和教學要素,打造探究式、啟迪式高效課堂,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三是團隊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材、教案等教學材料,改革教學設計,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三教”改革經驗。
本課程作為畜牧獸醫專業基礎課,理論性較強,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起來略顯枯燥。陳曉勇等[1]挖掘了思辨能力、科學精神、哲學道理、家國情懷四個思政模塊,增加了課程的吸引力,實現思想鑄魂、文化培根、價值引領、知識啟智、技能增慧的教學目標。曹中贊等[2]通過將愛國主義教育、愛崗敬業教育、獸醫職業道德教育等融入課程教學,挖掘課程思政素材,推動課程思政教育的逐步深入。戴偉[3]以“人物故事”明德,以“育種案例”勵志,找準契入點使之貫穿于課程教學中,使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充分發揮了專業課程的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李楨等[4]在動物育種學教學中,植入思政案例,把民族文化教育、愛國敬業教育落實于教學全過程。
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此課程需要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開發更多的課程思政案例庫,提煉課程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實現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