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雅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06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飛速發展和各大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面臨著環境適應壓力、學業壓力、就業壓力加大等問題。很多大學生選擇“躺平”以逃避壓力,并呈現擴散效應。這種帶有享樂主義色彩的“躺平”現象,極易誘導大學生沉溺其中,喪失斗志,產生嚴重的思想道德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甚至阻礙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
文章從“躺平”的概念及內涵出發,剖析其對大學生奮斗精神的沖擊,闡釋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理論依據,歸納奮斗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徑,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躺平”帶來的消極影響,樹立奮斗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躺平”原指使身體呈平倒的狀態,經過網絡傳播和發酵,現多指“在社會‘內卷’下,在所承受的壓力突破個體心理臨界時,選擇放棄努力、消極逃避的精神或行為狀態”[1],是一種非主流、邊緣性的青年亞文化,表現為行為主體不同程度地放棄任何可能獲取成功的手段,用一種看似無欲無求的態度表達著無力奮斗的消極頹廢心態。
從生成環境看,“躺平”的產生受國內發展問題與外來思潮的雙重影響,一方面,國內經濟發展迅速,大學生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躺平’是大學生在面臨社會變遷和結構轉型時,個體將煩悶、困惑、無奈和無力投射到情緒和精神上的反映”[2];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各國文化交流碰撞,一些不良的社會思潮如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迅速進入中國社會,影響了大學生,誘發“躺平”現象發生。從行為傾向看,不管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躺平’青年不斷向下突破維持生存的底線和追求最低限度的自由”[3],安于現狀、不求上進,保持一種低欲望狀態。從主體意識看,“躺平”青年缺乏競爭意識,對事物缺乏興趣和奮斗精神,一時的“躺平”或許會換來短暫的快樂和舒適,但久而久之,壓力和焦慮感會加倍放大,形成惡性循環。
由此觀之,高校需要對“躺平”及其帶來的拒絕奮斗、甘愿擺爛的錯誤認知高度重視,特別要警惕這一現象對大學生產生的危害。
稀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選擇“躺平”,看似選擇了一種無欲無求、不爭不搶的生活方式,實則是拒絕和逃避進入主流社會,甚至出現類似“三和青年”的狀態,即“沒有規劃的未來,只為當下而工作;不求累進式的成長,只求即刻的滿足;維持著近乎底線的生存,安于低欲望的生活狀態”[4]。久而久之,理想信念淡化,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模糊,甚至喪失原有的政治立場,致使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巨大挑戰。
誤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在高欲望的當今社會,大學生常常感到壓力和無助,進而選擇用低欲望的“躺平”來對抗。價值觀尚未定型的大學生極易受其影響,盲目跟風、隨波逐流、不思進取,養成好逸惡勞的學習狀態,形成錯誤的價值取向,進而動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其思想領域的認同根基。
消解大學生對奮斗精神的認同。大學生對奮斗精神的認同是培育奮斗精神的重要前提。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努力和踏踏實實的奮斗。很多大學生在失敗或碰壁后會產生畏難情緒,認為奮斗對改變當下的作用甚微,甘愿“躺平”,甚至萌發了“奮斗無望”“奮斗無用”的觀點。面對復雜的社會生存環境和發展挑戰,他們發現“躺平”能夠使其逃避競爭,得到短暫的安寧和平靜。但是,因此滋生的逃避心理消解著他們對奮斗精神的認同,也破壞了崇尚奮斗的社會氛圍。
影響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健康人格要求大學生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躺平”或許可以帶來一時的安寧和滿足,但如果任由大學生沉浸在自己的“烏托邦”世界中逃避現實問題,極易產生思想困惑,滋生消極情緒,喪失精神內驅力,嚴重的還將產生焦慮或抑郁心理,出現道德滑坡甚至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健康人格的形成,進而阻礙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一切視探索嘗試為畏途、一切把負重前行當吃虧、一切‘躲進小樓成一統’逃避責任的思想和行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難以真正獲得人生快樂的”[5]。“躺平”現象折射出大學生群體存在精神懈怠和信仰危機等問題,因此,高校必須正視和加以引導,厘清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理論依據并精準施策。
馬克思主義引導中國青年“接力奮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求中國青年“傳承奮斗”,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召喚中國青年“艱苦奮斗”,三者共同構筑了中國青年奮斗精神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并沒有專門的著作論述奮斗,但他提出的實踐觀、勞動觀等理論,以及他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一生的真實寫照,都是奮斗思想的有力體現。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人類社會性的一切活動的本質都是實踐,即“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6]。奮斗的實質則是立足實踐,通過“實踐—認識—實踐”的不斷重復去尋求客觀真理。人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用奮斗精神指導實踐,才能改造和探索客觀世界,體驗幸福,提升獲得感。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勞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7]。他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得以確證的實踐方式,也是人實現自我提升的途徑,因此,人的真正幸福是勞動的幸福[8]。
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斗的一生。馬克思曾說:“青春的光輝,理想的鑰匙,生命的意義,乃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全包含在這兩個字之中。奮斗!只有奮斗才能治愈過去的創傷。”[9]他曾犀利抨擊普魯士政府的專制統治,維護人民權利,積極投入并指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失敗后,深刻總結教訓,力求通過系統研究揭示資本主義的本質和規律。即使在顛沛流離、貧病交加的狀態下,他們依然密切關注世界發展新趨勢和工人運動新進展,滿腔熱情、百折不撓地推動各國工人運動發展。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艱苦奮斗史。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一直傳承著崇尚艱苦奮斗、永不言棄的優良品質。“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神話傳說體現了古人對艱苦奮斗、不畏艱難的贊賞。“聞雞起舞”“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典故體現了志士們奮發向上、堅持不懈的優良品質。孔子在為《周易》寫的《象傳》中講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孟子曾指出,“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定,李白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邁,劉禹錫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堅持,蘇軾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這些詩句無不體現了中華兒女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無畏困難的奮斗精神。
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倡導和培育的優良作風,是黨帶領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走向勝利的顯著政治優勢,是無比珍貴的傳家寶。百年前,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和奮斗目標。從投身大革命到成為全民族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再到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國性勝利,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奮發圖強、矢志前行,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史就是一部奮斗史。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離不開領導人的帶領和引導。毛澤東同志曾說過,“共產黨也有他的作風,就是:艱苦奮斗!”[10],鼓勵共產黨員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保持奮斗的政治本色。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們黨的勝利,首先和最主要地要歸功于人民群眾對于我們的信任和支持,要歸功于全體黨員的艱苦奮斗”[11]。號召大家下定長期奮斗的決心,艱苦創業。江澤民同志曾提到:“實現黨的崇高理想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奮斗,廣大黨員、干部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永不停步地前進。”[12]勉勵黨員同志傳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胡錦濤同志也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13]。青年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勉勵青年自覺擔負起時代重任,在奮斗中書寫美好人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廣大人民特別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繼、艱苦卓絕的接續奮斗,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更不會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明天”[14]。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奮斗”作出過很多重要論述,系統回答了“為什么要奮斗,為什么而奮斗,如何奮斗,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26 次提及“奮斗”,2 次提及“奮斗精神”,勉勵中國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奮斗精神并非與生俱來,是需要后天培養的。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重視對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基于前文分析,需要從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和教育環體四個方面著力。
教育主體是指教育的組織者、發動者、實施者。學校和家庭是對大學生進行奮斗精神培育的重要陣地,也是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的主體。
一方面,學校教育要強化理想信念,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引導大學生認清當今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自己應肩負的責任使命,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大力培育大學生勇擔使命、敢于奮斗的價值觀念。高校應將奮斗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同時注重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將大學生奮斗精神的教育內容貫穿各個學科、學段的教育教學中,使奮斗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此外,還要注重挖掘各學科中能夠體現奮斗精神的人物及其事跡,將奮斗精神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學習,使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奮斗精神熏陶。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注重言傳身教,發揮榜樣示范作用。父母要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在生活、工作和為人處事等諸方面發揚奮斗精神,引導孩子從小養成獨立自主和吃苦耐勞的好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講述祖輩奮斗的故事,貼近生活實際,向孩子傳遞奮斗精神。家庭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照搬照抄他人做法,應當根據家庭情況和孩子的性格特點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教會孩子責任擔當,在點滴小事中培養孩子的奮斗精神。
教育客體是指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動者。在教育過程中,大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關鍵在于充分發揮大學生這一教育客體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大學生自覺踐行奮斗精神的內在動力。
首先,堅定理想信念以明初心。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大學生要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學習掌握并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通過學黨史,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付出巨大代價、歷盡千辛萬苦取得的成就。樹立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緊密結合,自覺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
其次,強化理論學習以強本領。大學生要加強奮斗精神的理論學習,自覺了解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奮斗思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奮斗品質,了解中國共產黨的艱苦奮斗歷程,以及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學生弘揚奮斗精神的重要講話精神。課堂上,緊跟教師思路,吸收課堂知識,學習并掌握奮斗精神的理論體系;課堂外,結合新時代特點,深刻掌握奮斗精神的時代要求。
最后,投身社會實踐以擔使命。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磨煉品格、增長才干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增進對國家和社會的了解,在實踐中感受奮斗精神。例如,利用節假日參觀黨史紀念館、紅色教育基地等,學習和了解先輩們英勇奮斗的歷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感悟革命先烈的奮斗精神;利用寒暑假深入基層開展社會實踐,通過支教、支農、義工等形式服務社會,在奉獻中培養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感受奮斗和奉獻的魅力。
教育介體是指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信息內容和教育方式。面對“躺平”現象的沖擊,對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要注重用好新形勢、用活新媒體,雙管齊下,多措并舉。
用好新形勢,豐富奮斗精神培育內容。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一定要結合時代新特征、新要求,挖掘奮斗精神的新時代內涵,教育內容要緊扣時代主題,增強時效性、鮮活性和說服力。例如,在航空航天、醫學、計算機等領域攻堅克難的科技工作者,在抗擊新冠疫情中涌現出的最美逆行者等,將這些具有時代意義的榜樣作為教育內容,能夠讓大學生更加直觀、生動地感受到奮斗的意義和價值。
用活新媒體,創新奮斗精神教育方式。網絡是新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和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網絡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把“雙刃劍”。“躺平”現象通過新媒體得以擴散和傳播,對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造成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高校要善于借助微信、微博、微視頻等新媒體手段推送具有正能量的內容,創新宣傳方式,打造網絡奮斗青年榜樣,利用朋輩模范的榜樣影響力,帶動大學生自覺樹立奮斗精神。此外,還要加強網絡監督管理,完善信息審核機制和監督方式。
教育環體是指與教育有關的,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產生影響的外部因素。大學生在家庭氛圍和校園文化中成長,同時又會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家風、校園文化和社會風氣都是教育環體,三者環環相扣,才能更有效地培育大學生的奮斗精神。
塑造良好奮斗家風。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對家庭成員的道德品質、性格特點和生活方式等都有深刻影響,家庭成員的行為和精神品格對孩子具有代際傳遞作用。良好奮斗家風的培育離不開父母對子女的正確家庭教育,要培養子女獨立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子女樹立正確的奮斗觀,鼓勵子女在完成課業學習之余,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
打造校園奮斗文化。面對“躺平”思潮對大學生的沖擊,高校要結合新時代大學生實際需求和思維特點,精心策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將奮斗教育融入活動的各環節,樹立良好的校風和學風。優化校內評價體系,健全大學生奮斗行為獎懲機制,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評價機制的正向引導作用,激勵大學生重燃奮斗激情。
營造社會奮斗風氣。以正確的道德價值為導向的社會思潮和社會風氣,能夠促進人格的健全發展,營造全民奮斗的社會風氣,對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至關重要[15]。社會要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宣傳模范人物的奮斗事跡,尤其是朋輩中的先進典型,號召大學生從榜樣身上汲取奮斗的力量。凈化網絡環境,加強網絡輿論監管,降低不良思想的傳播擴散,宣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16]應對“躺平”現象的沖擊,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的共同努力,明確大學生實際需求,豐富奮斗精神內容,創新教育形式,重塑大學生奮斗動力,引導大學生將奮斗作為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真正做到“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