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月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青島 266520)
2018 年,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同時,在“國標”的基礎上,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實行三級認證,并公布了《普通高等學校第三級本科專業認證標準》(以下簡稱“認證標準”)。專業認證是目前國際主流的提升專業質量的重要手段,這也是教育部大力推廣專業認證的重要原因。
為謀求我國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教育部提出要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2020 年11月3 日,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威海)召開,并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要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并提到要“堅持學生中心、堅持產出導向、堅持持續改進,構建中國特色文科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文科特色質量文化。實施文科專業認證,強化高校質量保障主體意識,促進文科人才培養能力持續提升”。
我國于2006 年啟動工程教育認證工作,2015 年開始在全國開展理學、農學、人文社會科學專業認證。但目前國內專業認證仍主要集中在工程教育認證上,人文社會科學專業認證尚未全面開展。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8個學科門類;同時,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9 年教育統計數據》,人文社會科學本科在校生人數占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總人數的50.2%[1]。目前,人文社會科學專業認證還處于探索階段,僅在全國少數高校進行了試驗性認證,因此,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推廣專業認證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
專業建設是高校本科教育建設中最基礎的環節。依據“認證標準”,從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質量保障、學生發展等方面開展文科專業認證,可促進文科專業優化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同時,以結果為導向促使學生達成畢業要求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通過這種內涵式發展提升文科專業的教育質量。
培養目標是指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約束條件,對教育活動的預期結果,即對學生的預期發展狀態所作的“規定”[2]。培養目標表明的是培養什么人,即學生在畢業后得到何種變化、掌握何種能力。以結果為導向是專業認證的核心,即希望學生能獲得學習成果,達到專業設定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文章以山東省某高校(以下簡稱“Q大學”)日語專業為例,探索文科專業認證過程中實現培養目標達成評價的思路與措施。
專業在制定培養目標時要體現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的總體思路、模式,要符合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同時,也要考慮行業及用人單位的需求,并突出專業的培養特色,不能照搬照抄“國標”或其他高校的專業培養目標,避免同質化現象[3]144-145。
根據“國標”和教育部本科專業認證指導精神,Q 大學日語專業從“理想信念與道德規范;職業情懷與人文基礎;學科素養;行業職業能力;多元文化理解與溝通能力;思辨與合作能力”6 個方面設定了培養目標,并結合學校定位和所處地理位置,將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
我國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有明確規定,并寫明畢業要求應支撐培養目標達成。目前,除少數研究者對新文科專業認證標準進行研究并開展個別試點以外,尚未有完全公認的統一標準[4]。針對這一情況,各高校可依據“認證標準”和專業培養目標,從“綜合素養和價值觀;知識和技能;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國際視野和國際理解能力;終身學習意識和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能力”9 個方面出發,結合本專業特色制定畢業要求。畢業要求要體現學生應具備的各項知識、素養和能力,體現專業特色,同時要能支撐培養目標的達成。
Q 大學日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核心素養、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3 方面制定畢業要求,共14 個指標點。其中,核心素養包括思想道德素養、文化素養、職業素養、自我發展與創新素養4 個指標點;知識結構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工具性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學科核心知識、學科應用性知識5 個指標點;能力結構包括日語思辨能力、日語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實踐能力5 個指標點。該畢業要求基本涵蓋了“認證標準”中畢業要求的9 個方面。
課程體系是在培養目標指導下由若干個相關課程構成的一整套組合系統。課程體系既包括由各種內容、各種類型、各種形態的課程組成的課程結構,也包括課程有關要素的配合、排列和組織,彼此關聯,最終形成一個統一整體以支撐培養目標的達成[3]166。依據“認證標準”,專業認證對課程體系提出了以下4 方面要求。
1.課程體系支撐畢業要求的達成
為達成畢業要求,高校應設計相應的教學課程,并要求不同課程對應不同的畢業要求指標點,從而實現課程體系對畢業要求達成的支撐。表1 為Q 大學日語專業主要課程與畢業要求對應矩陣(部分截取)。
《日本工程教育認證自評報告書》中要求附加為達到“學習·教育到達目標”(相當于我國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中的“畢業要求”)所必需的科目拓撲圖,即根據各項學習·教育到達目標,相關教學科目按照學期排列,教學科目間有關聯的內容用線條連接。高校可參考日本工程教育認證的做法,制作課程拓撲圖,使師生既可了解為達到畢業要求所需學習的課程,也能夠更直觀地看到各門課程學習的先后順序及關聯度。

表1 主要課程與畢業要求對應矩陣
2.強化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第一,按照教學課程設計,制定教學大綱。首先,教學大綱應明確課程目標,并清晰表明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指標點的對應關系,要確認課程目標是否能合理支撐其所對應的畢業要求,不能過分集中,也不能有空檔。表2為Q 大學日語專業A 課程教學大綱中的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指標點的對應關系(部分截取)。其次,教學大綱還應注明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本科目對達成畢業要求起到的作用(權重),同時,根據各科目的內容、目標和性質標明課程成績的評價方法及評價標準。

表2 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指標點對應矩陣
第二,按照各課程教學大綱制定評價方法,對每個課程目標的達成度進行評價。不同科目成績評價應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如筆試、報告或論文、發表或展示、評價量規等。每種方式各有其優點和不足,可靈活應用。不同成績評價方式的適用性參見表3。Q 大學為將專業認證理念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建立了基于產出的人才培養評價改進機制,大力開展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工作。表4 為Q大學日語專業A 課程的課程目標考核清單。依據課程目標的考核方式及比例,可算出各課程目標的達成度(表5),而各課程目標根據權重支撐各項畢業要求指標點的達成度,進而通過畢業要求指標點的達成支撐培養目標的達成。
3.加強實踐教學
首先,可適當加大實踐教學課程比例,如Q 大學日語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占總學分的20%,主要分為基礎實踐模塊(包括基礎技能訓練和軍事訓練)、專業實踐模塊(包括語言文化實習、經貿交流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勞動實踐模塊(包括勞動教育基礎、公益類勞動實踐、專業實踐類勞動實踐)和第二課堂實踐。其次,需建立校外實踐體系,可通過建立校級、院級實踐基地,或通過與政府、企業聯合等方式開展實踐教學,并通過構建完善的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來保障實踐教學質量。

表3 成績評價方法的適用性
4.定期評價課程體系的合理性
依據“認證標準”,定期評價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并根據評價結果進行修訂,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和時代的需求,確保課程目標和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各專業需建立一套定期評價課程體系的制度,包括評價周期、評價依據、評價對象和評價方式等。
例如,Q 大學日語專業在“國標”的基礎上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日語專業教學指南(2020 年版)》制定了2021 版培養方案,調整了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此外,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定期開展調研,每年形成一份日語專業人才培養狀況報告,為培養目標的修訂和課程體系的調整提供依據。

表4 課程目標考核清單

表5 課程目標達成情況
為提高我國文科專業的教育教學質量,對文科專業進行專業認證是必要且迫切的。在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的基礎上,要重視課程體系、畢業要求、培養目標三者間依次遞進、互相支撐、環環相扣的關系。其中,課程體系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的實際載體,也是培養目標及畢業要求的具體體現,因此,專業認證對課程體系提出了具體要求。只有課程體系在各方面強化對畢業要求的支撐才能實現培養目標的達成。此外,優秀的師資隊伍、有力的教學支持和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也可助力文科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更重要的是,高校應將專業認證理念應用于教學全過程,在實踐中踐行和探索,從而切實提高我國文科專業的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