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難俊 胡 楠 王 玨/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聚焦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任務,強化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農村環境全面改善,農民幸福感、滿意度大幅提升。力鄉村的基礎,把健康元素融入村莊設計中,挖掘特色資源,避免“千村一面”,打造各具特色的村莊品牌。
完善村莊規劃。先后啟動63個行政村“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健全“區級鄉村建設規劃+村莊布點規劃、村莊規劃、村莊設計、農房設計+農村特色風貌規劃”鄉村規劃建設體系,引導村莊分類發展和整治提升,建設整體風貌協調的自然村莊。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村莊規劃時,預留農民住宅建設用地空間,實行農民住宅建設用地指標單列,專項保障村民住宅建設用地需求。強化村莊規劃約束管控作用,嚴格依規實施村莊建設管理,確保規劃落地不變樣。
突出地域特色。注重突出溧水特色和地域文化風格,最大程度保護鄉村原有風貌,最大限度體現傳統文化根脈和民俗生態風情,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按旅游景區型、配套服務型、文化休閑型、產業特色型等類別進行設計,確保打造出既有地域特色,又有個性亮點的和美鄉村。
注重集思廣益。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充分聽取村民意見,確保講好村莊故事、描繪村莊藍圖。將鄉村建設、產業發展和鄉村治理有機結合,把產業發展作為活鞏固“三大革命”成果。聚焦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四個關鍵環節,健全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大力推動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全區所有行政村實現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理、垃圾分類全覆蓋。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動,推動污水管網與農村改廁有效銜接,逐步提高農戶受益率和覆蓋面。全區已完成667個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全區整治提升類村莊和美麗宜居類村莊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覆蓋,全部移交區水務集團運維。高質量落實推進“十四五”農村“廁所革命”實施方案,推動戶廁由室外向室內轉變、由廁所向衛生間轉變。深入開展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回頭看”工作。全區共建成農村公廁1100多座,滿足實際需求公共廁所的行政村比例達100%,全區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99.99%,廁所糞污得到處理或資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達100%。
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創建中國傳統村落2個,省、市級美麗鄉村373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3個,省級生態宜居美麗示范街道1個,省級生態宜居美麗示范村8個,實現規劃發展村莊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先后被評為江蘇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美麗鄉村旅游目的地。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突出 “一部”“四沿”“五旁”垃圾專項整治。進一步加強回收體系建設,推進廢舊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肥料包裝廢棄物的回收處理,推進農業領域白色污染治理。截至2022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8.5%,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93%,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
完善長效管護機制。建立人居環境治理積分管理機制,為每家每戶劃分衛生保潔責任區,遴選有威信的村組干部、本村村民組成考核小組,對目標網格住戶進行考核,評分結果予以公示,排名靠前的給予物質激勵。全員參與長效管護,黨員干部帶頭整治環境,群眾參與“門前三包”,鄉賢出錢、出智、出力參與環境整治提升。積極推動專業化、市場化運營管護和村集體運營管護共存機制,加強對運營管護單位考核監督。區、鎮街定期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考核打分,考核結果與專項補助資金掛鉤,推動人居環境實現長效管理。
突出工作重點,提升建設品質。堅持“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拓片成面”,重點建設和美鄉村示范點、串聯道路景觀改造、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打造,做到點有精品、線有美景、片有特色。一是“點”上突出精品打造。李巷、石山下、山凹、曹莊等村,特色鮮明,配套服務設施齊全,全區建成一批配套完備、功能完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點。二是“線”上突出溝通串聯。建成305公里“大環套小環,小環串末梢”全域旅游綜合服務環,配建90公里健康綠道,配置多個高等級旅游驛站。開通3條復古“鐺鐺車”旅游線路和16條公交旅游線路,開通和美鄉村溧水直通車。三是“面”上突出特色發展。以現代農業發展、環境綜合整治、景觀特色塑造、鄉土文化重塑等為重點,加快多元化產業融合發展,李巷紅色教育游、無想學校研學游、石臼湖堤觀景游等亮點頻現。有序開發紅色李巷、諸家村、石山下等古村落古遺址,挖掘保護駱山大龍、打社火等民間風俗、民間技藝,著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
強化特色品牌,延伸建設內涵。一是圍繞精品線路做特色。加快全區旅游環線建設,結合沿線自然資源特色、旅游產品類型,打造精品特色旅游線路,將“名山、濕地”等景區和美麗鄉村“盆景”串成“風景”。二是圍繞休閑農業做特色。依托白鹿園、麗山農場、石山下等一批農業觀光景點,提升草莓文化節、楊梅采摘節、玫瑰節、藍莓節、農耕節等農業節慶活動檔次和品質,大力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養生養老、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新型業態,促進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業發展良性互動。三是圍繞農民自主創業做特色。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鼓勵扶持有條件農民和農村知識青年回鄉創業,投資盤活閑置房屋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家樂、特色小吃、特產工坊、特色民宿、農業電商等特色產業。
加大招商力度,促進多方參與。通過土地確權入股、村民房屋轉租、入股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利用農村閑置資源,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城市資本和人才到和美鄉村進行投資,積極探索“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的合作模式,有效調動市場和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實現合作共贏,推進和美鄉村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