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廣梅/江蘇省鹽城市農業信息中心 王亞杰 龍乃云/鹽城市農業農村局
為充分發揮稻麥綜合示范基地在糧食生產中的輻射帶動作用,江蘇省鹽城市創新構建以準入條件評價、建設質量評價、運行保障評價、項目績效評價為主要內涵的基地建設全程評價體系,并在全市范圍內推廣應用,全市基地建設質量和水平明顯提升。
稻麥綜合示范基地作為鹽城市推進糧食高產高效發展的重要項目載體,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為了進一步提升示范基地建設水平,鹽城市圍繞項目申報、建設質量、運行保障、績效考核四項重點,創新構建了稻麥綜合示范基地建設全程評價體系,為全省推進稻麥綜合示范基地高質量發展探尋了有效路徑。
嚴格項目申報主體準入。在示范基地申報評審過程中,明確主導產業突出優先、產業基礎過硬優先、主體功能齊備優先、示范帶動明顯優先。嚴格要求示范基地布局區域內稻麥規模種植比例在65%以上,轄區內稻麥輪作面積需超過2萬畝且在耕地面積中占比50%以上。滿足訂單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年加工能力超過1萬噸、品牌銷售額不低于每年100萬元3個條件中任一條件的基地優先準入,帶動20戶以上新型經營主體年增加經營性收入5萬元或幫助10名以上農村勞動力年增加工資性收入1萬元以上的基地優先準入。3年來,全市共整合5大類25個項目,累計建成縣級以上稻麥示范基地90個。
加強基地建設質量評價。嚴把質量關,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科技裝備、重大技術創新、綠色發展引領、一二三產融合“五個到位”,推動基地建設不斷提檔升級。加大對溝、渠、路、涵、閘等基礎設施的投入,要求高于現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標準,畝投入超過5000元。基地應逐步優化生產裝備結構、穩步增加高效智能的現代科技裝備數量,項目實施周期內,新增現代科技裝備或試驗專用裝備1套(臺)以上,基地從種到收整體機械化水平在95%以上。每年規范開展試驗研究5項以上,開展重大技術攻關課題研究1項以上,鼓勵具有育種人才優勢和資源基礎的基地開展“卡脖子”品種攻關。基地農業資源利用集約化、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鏈低碳循環化水平要穩步走在全市前列,項目實施周期內,需實現綠色生態栽培技術利用率每年提高3%,化肥農藥用量每年遞減1%;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100%。鼓勵基地主動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稻米加工龍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
暢通運行保障體系。強調“人才、科技、經費”三要素,構建完善運行保障評價體系,確保支撐作用充分發揮。要求基地主任需具有副高以上技術資格、從事稻麥生產相關專業工作年限不低于10年,團隊核心成員至少3人以上具有副高以上技術資格、從事稻麥生產相關專業工作年限不低于5年?;匦鑼邮屑壱陨峡蒲性核?個,正常運轉的實驗室,對接稻麥產業體系崗位專家2個以上,定期邀請崗位專家開展咨詢、指導、培訓等工作。突出對稻麥綜合示范基地項目資金專款專用前、中、后三級經費監督管理,確保經費使用規范高效。
強化項目績效考核。聚焦決策咨詢服務、技術協同創新、成果示范推廣,及時客觀開展稻麥綜合示范基地建設績效考評。積極發揮基地的示范推廣功能,及時開展技術培訓指導,每年培訓300人次以上,在關鍵環節、時間現場解決生產中技術問題和難點2次以上,至少對接5個新型經營主體。積極發揮基地的協同創新功能,每年至少完成5個(項)以上專項技術報告,形成技術成果2件以上?;貢惩ㄐ畔⒌氖占⒐蚕砼c報送渠道,及時傳輸當地信息,服務管理部門決策。
按照建成區域全覆蓋、建設水平高、輻射帶動強的高質量示范基地的推廣思路,創新“行政推動興體系、部門聯動用體系、典型帶動推體系、激勵促動強體系”的“四輪驅動”推廣機制,推動體系應用在全市落地生根。
行政推動興體系。出臺文件將稻麥綜合示范基地建設全程評價體系作為全市20個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準入申報和考核的標準實行。建立全市農科教人員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組織項目實施主體、基地核心成員、農技推廣人員等進行全覆蓋輪訓。
部門聯動用體系。鹽城市糧油作物技術指導站牽頭全市糧油條線配合科教部門,積極開展評價體系應用。制訂基地建設全程評價體系4類74項指標細化評估,提升了基地建設和管理水平。連續3年組織示范基地核心成員參加多部門聯合舉辦的糧油技能競賽。
典型帶動推體系。在全市范圍內篩選出44個體系應用效果好、建設質量高的示范基地,編印典型匯編,總結典型做法。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平臺對稻麥綜合示范基地建設全程評價體系和典型應用案例進行宣傳推介。項目實施期間,在市級以上主流媒體開展宣傳報道106次。
激勵促動強體系。地方政府積極出臺系列財政激勵政策,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政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若干政策措施》《鹽城市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項資金申報指南》《關于印發推進聚力創新十條政策意見的通知》等政策,對基地建設主體進行扶持,對獲批省市級基地進行獎勵,為評價體系應用注入了強勁動力。
稻麥綜合示范基地建設全程評價體系的成功構建和整市推行,為綜合示范基地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基地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創制了一批稻麥品種。實施全程評價體系以來,基地統一制定試驗示范方案、統一供種、統一稻米品鑒,篩選優質水稻品種,創新小麥高產、專用、抗病、抗逆綜合性狀品種改良技術,提升優良品種育種水平。鹽都綜合示范基地、大豐綜合示范基地與科研單位、種業企業聯合開展稻麥種子“卡脖子”技術攻關,在常規育種的基礎上,引進分子育種和雙單倍體等育種新技術,加快優質食味水稻、抗赤霉病小麥品種選育,自主選育新品種不斷涌現。項目實施期間,共成功選育13個稻麥新品種,先后通過國家、江蘇省審定,獲得植物新品種權3個,其中南粳7718、武粳38等優質稻品種6個,鹽糯17、鹽糯19等優質糯稻品種3個,鹽麥1號、鹽麥2號等優質專用小麥品種4個。鹽麥1號、南粳7718等已逐步成為適宜種植區域的當家品種。
集成了一批技術成果。圍繞鹽城稻麥生產實際需求,在基地內部開展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水稻集中育秧、水稻機插綠色高質高效栽培、小麥量質效協調栽培、稻麥全程機械化生產等技術的創新研究工作,每年規范開展試驗研究40項以上。創新了水稻機插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中高端優質稻米全產業鏈技術等適宜鹽城生產應用的重大農業技術20多個,并成功入選2020-2021年、2022-2023年農業重大技術推廣計劃。項目實施期間,發表專業論文51篇,獲得發明專利4項、新型實用專利17項。
搭建了一批合作載體。鹽都稻麥示范基地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設立科技小院,遴選農業專業學生長期入駐基地,協作開展小麥抗黃花葉病機理研究;東臺稻麥示范基地與張洪程院士團隊合作建立創新試驗基地,圍繞稻麥生產,針對勞動力緊缺的狀況,開展智能裝備配套技術研發,形成可操作性強的技術規范;大豐稻麥示范基地與南京農業大學和揚州大學共建產學研基地,揚州大學碩博士研究生長期從事稻麥生產技術試驗研究集成工作;建湖稻麥示范基地與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合作建立江蘇省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創業孵化基地、高素質農民培育實訓教學基地;射陽稻麥示范基地與省農科院合作建成江蘇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江蘇射陽大米產業研究院、江蘇省農業科學研究院亞夫工作站射陽工作站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博士工作站,開展適宜射陽大米品牌專用品種的選育攻關,育出“鶴香粳”系列優質食味水稻新品種、新品系。
涌現了一批示范典型?;刂匾M一批優良品種、高產技術、高效模式、新型產品、設施裝備和先進經營理念,打造了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高地、前沿窗口和示范樣板。重點培植輻射基地的種糧大戶,指導提高科學種糧的水平,先后涌現出一批示范基地重抓“良種+良機+良技”協同示范應用的高產典型。2020年鹽都示范基地水稻攻關方測產,南粳9108平均畝產805.7公斤,實現超高產;響水縣實施2個1000畝以上小麥示范基地,2020年平均理論單產480.4公斤,折算實產461.2公斤,較全縣小麥平均單產393.1公斤增加68.1公斤;2022年省市專家組對鹽麥1號攻關方進行田間實收實測,平均畝產681.8公斤,創鹽城自主選育小麥新品種單產新高。
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2020年以來,每年組織開展全市糧油技能競賽活動,參賽對象為從事糧油作物生產的農技推廣人員、基地核心成員、種糧大戶、鄉土專家等,實現專業素質“以賽促提”。累計表彰全市糧油技能競賽先進集體27個,1人獲得鹽城市“五一勞動獎章”,9人獲得鹽城市“五一創新能手”,81人獲得鹽城市“技術能手”,涌現出一大批專業技能過硬的農業科技人才和先進團隊,高水平、高素質、高效率的實用人才隊伍日漸壯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