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厲莊高級中學 徐亮田
隨著我國教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學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傳統的教授學生歷史知識轉變為培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這就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積極采用史料實證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讓學生尊重歷史,正確地評價歷史。筆者在本文以實際教學為背景,闡述史料實證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策略。
高中歷史教學是高中教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采用史料實證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豐富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內容,還能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歷史真相。這對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基于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備課,充分準備歷史課堂教學所需要的史料,將史料與教學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保證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高中歷史教材篇幅有限,僅僅能夠給學生呈現中國歷史發展的順序,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歷史的魅力,導致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采用史料實證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一方面能夠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另外一方面能夠充分體現歷史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證精神。
對于高中生而言,思維以及意識形態已經初步形成,不同的高中生對于歷史知識的認知和理解都是不同的,甚至面對同一歷史問題,也會有著不同的理解方式。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積極采用史料實證的方式輔助教學,讓學生正確地認識歷史。另外,采用史料實證輔助教學的方式,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求證精神,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引導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在不斷地懷疑和解答過程中完成歷史知識的學習。基于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采用史料實證的教學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通過史料實證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4.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
眾所周知,高中歷史是高考中重要的考試內容。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縱觀高考歷史,已經沒有死記硬背的內容,主要以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為主。因此,在實際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歷史考試成績。
1.引導學生自主搜集歷史資料。
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有些高中生對于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弱。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很多學生都能夠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但是一旦缺乏教師的引導和監督,就失去了學習的目標,毫無效率可言。不僅如此,很多高中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較為被動,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因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采用史料實證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搜集和整理歷史資料,并且讓學生對歷史資料進行深入解讀和分析,然后結合歷史教材,完成學習任務,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3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下載整理相關的歷史資料,讓學生思考:中國的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到全民族抗戰,其中的推動主體是誰?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這樣一來,教師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利,讓學生從不同的渠道搜集資料。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內互相分享,互相借鑒,進而高效地完成學習。這樣,不僅充分地發揮了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同時還激發了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保證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2.利用史料培養學生的分析意識。
高中歷史知識比較枯燥,所以,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并且有意識地引入一些歷史資料,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為學生呈現一些歷史圖片、視頻以及相關的歷史資料等,豐富歷史課堂內容,并且,積極地展開師生互動,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參與到歷史教學活動當中來。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歷史資料,如影視作品,來完成歷史知識的學習。這樣一來,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比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亮劍》當中關于掃蕩的鏡頭,然后再配合歷史資料,這樣,一個生動直觀的歷史事件就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引導學生對歷史資料進行分析也會更加高效,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也會更加深入,有效地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促進了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促進了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和歷史綜合能力的提升。
3.指導學生在史料對比中深入辨析。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歷史資料,并且,不同的歷史資料所闡述的內容也有所不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教給學生搜集整理歷史資料的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另外,教師要教授學生辯證的歷史分析方法,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歷史資料分析方法,久而久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篩選歷史資料的效率,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沖冠一怒為紅顏”這個中心展開,搜集整理歷史資料,讓學生仔細論證“沖冠一怒為紅顏”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最后,還需要讓學生仔細分析清軍入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樣,通過歷史資料的分析,學生就能正確地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樹立正確的歷史思維,促進歷史核心素養和歷史綜合能力的提升,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4.合理設計課堂提問,強化學生的史料解讀觀念。
師生互動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教學環節。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僅能夠發散學生思維,還能夠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作為高中歷史教師,要科學地設計提問環節,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歷史,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設計提問的過程中,設計的問題要層層遞進,并且最大限度地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師生互動當中來,實現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6課《兩次鴉片戰爭》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搜集和整理歷史資料,并且利用多媒體呈現所需要的歷史資料,設計相應的問題,如:兩次鴉片戰爭分別發生在哪一年?兩次鴉片戰爭雙方都有誰?兩次鴉片戰爭的目的有何不同?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分別是什么?這樣一來,教師通過設計梯度問題的方式,讓學生結合歷史資料進行回答,使其真正掌握了歷史真相。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學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傳統的教授學生歷史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和歷史綜合能力。基于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采用史料實證的教學方式,豐富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和歷史綜合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