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澤洲
(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審美活動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媒體傳播、個性化追求甚至經(jīng)濟利益的驅使都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大眾的審美判斷和審美追求。網(wǎng)絡上的各種文藝作品、創(chuàng)意廣告、潮流時尚中傳達的另類審美觀引發(fā)了社會的強烈關注。對“何為美”“何為美的”“審美的個性化是無限的嗎”“是否有美的標準”等問題的回答表現(xiàn)出個體的審美價值觀。作為青年審美與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價值觀能夠在意識與行為層面指導和規(guī)范個體崇尚美、感知美、體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各項活動,但是對審美價值觀的研究及其概念的分析比較籠統(tǒng)分散,未能將審美價值觀作為一種素養(yǎng)進行整體性的概念分析。本研究將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審美價值觀的概念結構,以期為審美價值觀的測量與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為了便于梳理審美價值觀的研究進展,先對價值觀的相關研究進行簡要的敘述,把握價值觀研究的基本特征與結構,進而對審美價值觀相關概念及內部組成部分的研究進行剖析,明確審美價值觀的研究脈絡。
所謂價值,是指主體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主客體相互關系,客體的存在和屬性對于主體需要的適應與滿足所表現(xiàn)出的效益、效用和意義。[1]價值觀的研究關聯(lián)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多學科范疇。其中涉及心理學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價值觀的心理結構、過程、功能等問題[2],并運用實踐的研究方法進行闡述和測量。20世紀20—30年代,Perry和Allport最早對價值觀進行研究,到20世紀50至70年代,通過Kluckhohn[3]、Rokeach[4]等人的努力,將價值觀的基本定義表達為“一種外顯或內隱的有關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并對人的行為有所影響”[5],是否“需要”或“值得”也成為價值觀的重要標志。Schwartz和Bilsky又將價值觀拓展出“關于值得的終極狀態(tài)或行為”[6],凸顯價值理想的存在。我國學者黃希庭認為價值觀是人們用來區(qū)分好壞的標準并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tǒng),不僅包含認知的范疇,還應充滿著情感和意志的因素,又指出價值觀最主要表現(xiàn)為興趣、信念和理想[7],具有主觀性、選擇性、穩(wěn)定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楊國樞將價值觀界定為一種對特定行為、事物、狀態(tài)的持久性偏好,其實質是一種包含認知、情感、意向三種成分的信念,并具有社會文化的屬性[8]。至此,關于價值觀的內涵基本確立為既是個體對外部事物進行認知、判斷和選擇的內在觀念,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個人情感因素和社會歷史文化的影響。后續(xù)研究者又對價值觀進行具體情境的應用性研究,如張國華從價值認知、取向、實現(xiàn)、目標、主體五個角度來討論大學生價值觀的特征[9],劉波從價值心理、價值觀念凝聚和價值觀外化三個環(huán)節(jié)探討價值觀在個體內外因素反復作用下的形成過程[10],張興國等對價值觀的概念做了狹義與廣義之分,后者不僅強調存在于人類頭腦中的主觀意識和觀念取向,還突出實踐活動中的行為模式,具有主體性、客體性、多樣性、歷史性和未來指向性的特征[11]等。
價值觀結構的研究是伴隨著概念探索進行的,辛志勇等指出對價值觀結構的研究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從元結構的角度分析價值觀的成分,如Schwartz將價值觀分為權力、成就、享樂主義、刺激作用、自我取向等10類,包括開放/保守和自我強化/自我超越兩個維度;第二種方法是從邏輯維度來劃分價值觀的結構,如Rokeach將價值觀分為終極性價值觀和工具性價值觀兩個維度,包括舒適自在的生活、令人興奮的生活、有成就感等36個項目;第三種方法則從內容的角度分析價值觀的結構,如Perry將價值觀分為認知、道德、經(jīng)濟、政治、審美和宗教6類,Allport將價值觀分為政治型、社會型、經(jīng)濟型、理論型和審美型等6類。[12]我國學者黃希庭等依據(jù)前人分類并結合我國國情和理論思考,又將價值觀歸納為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職業(yè)價值觀、審美價值觀、宗教價值觀、婚戀價值觀和幸福價值觀等十大類別,并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13]。
總體而言,價值觀可以分為基礎價值觀和應用價值觀,前者強調個體對世界、人生等的整體理解與一般認識,后者則強調能為個體在特定情境或對象的價值判斷上提供明確的傾向。[14]但雷蒙·布爾認為必須堅持價值觀的普遍性與情境性是不可“單獨理論化的”[15],這意味著對價值觀的研究既要有基礎價值觀的支撐,又要有應用(具體情境,如政治、審美等)價值觀的實踐。
顯然,審美價值觀是人的一般價值觀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相關研究從哲學(美學)、文藝學、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神經(jīng)生理學等學科,就審美價值觀及其內部因子進行探索分析。
審美價值觀是人的價值觀系統(tǒng)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界對審美價值觀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共識,認為審美價值觀是人對事物審美價值所持有的觀念意識、基本態(tài)度或評價尺度等,如張大均等認為審美價值觀是個體在評價事物對自己的審美意義時所持的內部尺度[16],陳章龍等認為審美價值觀是人們從美學角度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所反映出來的價值意識和價值判斷,表現(xiàn)為情感和態(tài)度上明顯的傾向性[17],舒也認為審美價值觀念是指特定文化區(qū)域的人類群體在特定時期關于美的價值觀念[18]。同時,國內外學者又從審美價值觀內部各要件進行更加細致的探索。如趙伶俐等提出審美價值觀具有三個層次,即基礎層次(審美需要與審美趣味)、核心層次(審美判斷與審美標準)和高級層次(審美理想)[13],徐禎認為審美價值觀三個不同的層次是人的心理操作的審美認知、審美體驗和審美意志三種基本過程在審美活動中的體現(xiàn)[19],梁明認為審美價值觀具體表現(xiàn)為審美主體的審美標準、審美情趣和審美理念[20]等。
審美價值觀的測量多采用自編問卷的方式,如趙伶俐領銜的“中國公民人文素質調查與對策研究”子項目團隊以審美情趣、審美判斷和社會人體美觀為基本維度,研究不同區(qū)域、職業(yè)身份、年齡層次國人群體的審美價值觀,相關成果收錄在《中國公民審美心理實證研究》一書中[21],胡敏從個體外在審美取向、個體內在審美取向、人際交往審美取向、生活方式審美取向、物質追求審美取向五個因素測量大眾審美價值觀[22],王雪梅等從深邃、形式化、沉浸和高雅四個維度測量大學生審美價值觀[23]。顯然,這三種測量問卷正對應了元結構、邏輯維度和內容分析三種方法,為審美價值觀的測量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這里應首先說明的是關于審美需要的研究,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審美需要是僅次于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一種成長性的高級需要[24]。而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將人的審美需要理解為感性完滿的需要,首先立足于感性的生命層面。[25]牟岱則將審美需要分為淺層的存在需要和深層的超越需要兩個層次,前者關乎生命存在的意志,后者則強調生命發(fā)展的意志。[26]徐碧輝在考察了審美需要的生物學基礎和歷史文化根源后,也認為審美需要不僅是人的一種高級心理需要,也是深厚生物基礎的自然需要。[27]但不論審美需要為何種層級,只有審美需要才能產生審美活動及與之對應的心理過程。因此,在審美活動的整個過程——審美感知、審美趣味(傾向)、審美理想中都具有審美價值觀的因子,影響并建構審美價值觀的基本結構。
1.審美感覺與知覺的研究
審美感知是審美活動的起點,是形成審美價值觀的基礎,回答人如何得以審美的問題。首先,關于審美感知的哲學研究反映了這一過程的理性思考,印象主義哲學的審美感知論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一個瞬間的心理對象,通過感知,可以將五光十色、似乎毫無關聯(lián)的現(xiàn)象以神奇的方式相互組合起來,形成最美妙的形象。[28]杜夫海納的審美經(jīng)驗現(xiàn)象學指出了審美知覺與審美對象的交互性,認為“審美對象只有在審美的知覺中才能完成”[29]。其次,心理學的研究反映了這一過程的身心機理。現(xiàn)代心理學指出:“感覺也是一切較高級、較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的基礎。……人們通過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這些信息經(jīng)過頭腦的加工(綜合和解釋),產生了對事物的整體的認識,就是知覺。”[30]感知覺是審美心理最基本的要素[31],審美心理的起始為感覺。審美感覺是感官對對象存在深度的感知并從中獲得合目的性的、非功利性的自由的感覺[32]。它不直接與理智思考和意志欲念相關聯(lián),而直接與情感體驗相關聯(lián),藝術家通過情感體驗在想象中把一般知覺形象加工、改造為藝術形象[33]。審美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外部各部分審美特性的整體反映。其中,偏重情感的審美知覺是由于主體捕捉到能夠喚起情感因素的對象結構而產生的,偏重認識的審美知覺突出對于對象意義的認知和對象識別性的認知[34]。再次,從藝術欣賞與創(chuàng)作的角度看,不同藝術形式所采用的感知覺通道也不相同,如音樂感覺是人尚未完全形成對音樂整體把握前所形成的直觀印象,而音樂知覺的關鍵在于把握音樂所有有價值的東西,如音樂的音響結構、基本組織形式等“知覺物”[35],而審美的視知覺傾向于關注事物的色彩、造型、結構和整體關系等形式特征[36]。最后,諸多研究總結了審美感知的基本特征,如綜合性、整體性[34]、互動性、主觀性、解釋性[37]、社會性[38]等。
2.審美趣味與傾向的研究
審美趣味與傾向是主體審美活動個性化的表達,是形成審美價值觀的標志,回答人面對審美對象如何做出選擇的問題。首先,關于審美趣味與傾向的本體研究,這兩個概念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說明了人在接觸對象前先驗美感的存在。中國古代美學的趣味是在品賞作品時將想象與情思合二為一,把主體與客體的超越性相統(tǒng)一[39],而西方對趣味和審美趣味的分析更為系統(tǒng),并形成經(jīng)驗派和理性派的論爭,如康德將審美趣味分為反射性趣味(即經(jīng)驗到的刺激,后被剔除)和反思性趣味(即理性的、先天建立起的審美判斷力)[40],指出審美趣味是審美評價的主觀標準和個人價值[41]147。神經(jīng)美學的研究則證實人對美的感知程度決定其審美趣味,對審美趣味的評價也就是對其審美感受力強弱的判斷[42],而審美傾向就是在進入審美活動之前已經(jīng)具備的規(guī)劃心理和行為意識[43],促使自身的審美性能發(fā)生變化并表現(xiàn)在具體行為上[44]。其次,對審美主體的趣味及傾向的研究,又可以理解為審美的偏好。既有對個體的審美趣味的研究,如毛澤東古典、崇高而又浪漫的審美趣味[45]、冼星海追求崇高、新穎、多元的音樂之美[46]等,亦有對社會群體或時代的審美偏好的研究,不同主體的審美偏好千差萬別,審美偏好既取決于主體情感過程,也取決于認知過程[47]。如幼兒在視覺、音樂和美術方面具有一定的非藝術鑒賞水平上的審美傾向[48]160,大學生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也逐步形成了多元、開放、個性化的音樂審美趣味[49]。最后,對審美對象的趣味的研究。一方面突出藝術作品審美表達的特征,比如齊梁時期駢儷文對音聲之美和隱逸之風的傾向[50],宋詞具有婉約柔媚、言盡情深、闡幽發(fā)微等審美特質[51],融媒體語境影響下電影雜志追求趨同、注重娛樂的審美趣味[52]等。另一方面則運用大量實證方法研究審美對象自身特征對主體審美偏好的影響,如復雜性[53]、前語境[54]、感知新穎性[55]等。
3.審美理想的研究
審美理想與審美標準是關乎主體審美活動結果的重要判斷依據(jù),是審美價值觀的終極表現(xiàn),且與解答美的本質問題密切相關。首先,審美理想在本體論上仍然是個體的精神世界對現(xiàn)實事物的可能超越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想象,它具有時間性與空間性、個體性與集體性以及虛幻性與現(xiàn)實性三組二重性的價值特征[56]。顧祖釗認為審美理想是人們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中形成并經(jīng)過個人的審美經(jīng)驗肯定的關于美的觀念尺度和范型模式。[57]這里,觀念尺度是指在觀念形態(tài)的領域個體設定并為個體進行審美判斷服務的整體觀念,而范型模式則是個體能夠契合并利于主體審美的表現(xiàn)形式。由此引出對審美理想的兩個維度的研究:一是作為個體觀念的審美理想,包括黑格爾關于“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的論述,康德關于“符合觀念的個體表現(xiàn)”的論述,以及中國古代追求的“天人合一”、“返璞歸真”、超越現(xiàn)實的永恒之美;二是作為行為目標的審美理想,表達出一類審美主體或一派藝術家、理論家秉持的何為美的判斷標準,并作為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判斷事物美丑的尺度和原則[58]。但是,審美理想本身并不意味著理想的美,理想本身也并非具有審美價值觀,并且它存在的形式多種多樣,能在引導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時表現(xiàn)為人的活動和行為[41]160,如文人山水畫描繪的是文人的審美理想[59],一些少數(shù)民族也因生活環(huán)境而具有生態(tài)和諧的審美理想[60]等。
4.小結
綜合來看,相關研究既有理論性的哲學思辨,亦有實證性的數(shù)據(jù)支撐,對審美價值觀的全景式研究從整體上分析了審美價值觀的內涵與結構,并提供了一定的測量方法,接續(xù)價值觀研究中對審美價值觀的分析,是關于審美價值觀的初步探索,進一步明確了審美價值觀作為價值觀重要組成部分的學術意義。而對審美價值觀內部因子的研究則運用了哲學與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藝術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尤其從審美心理的視角對個體產生審美需要、審美感知、審美趣味與傾向及審美理想與審美標準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證實了個體在整個審美活動中受審美價值觀指導、促進、反饋和評價的可能性。但是,這些關于審美價值觀內部因子的研究皆為獨立的、非系統(tǒng)性的分析,導致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對相關概念及其結構的分析存在諸多交叉重疊現(xiàn)象,同時,這些單獨因子的研究并非專注于個體審美心理和審美活動的發(fā)生過程,而是著眼于某一概念的思辨分析。因此,要解析審美價值觀的概念,測量審美價值觀的樣態(tài),有必要給出審美價值觀的系統(tǒng)性解釋,從理論、結構和操作層次上建構概念框架。
在對審美價值觀的概念及其結構進行分析時,首先應從詞源結構上分析審美價值觀的詞語構成,也要從已有研究中吸取合理成分。
從詞源上看,審美價值觀由“審美”“價值”和“觀”三個單詞構成,可以形成兩種組合方式:第一,由“審美價值+觀”構成的審美價值觀的概念。審美價值是客體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在價值學中,與功利價值、實用價值等是同族概念。從客體屬性的角度看,審美價值是審美對象、美的事物所具有的價值特征,但審美價值的形成必然需要審美主體認識活動、情感活動和想象活動的參與。因此,審美價值觀就是表達關于“審美價值”的觀點。如熊則坤、李林昆認為審美價值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通過人的感覺器官使人獲得審美精神享受,對藝術美的認識以及創(chuàng)造價值和教育價值、經(jīng)濟價值。[61]黃凱鋒認為審美價值不只是關系“美”的范疇,也包括丑、悲劇、喜劇、荒誕等。[62]此外,僅把審美價值局限于訴諸主體的主觀審美經(jīng)驗(如直覺、知覺、意識、判斷等)或者僅把審美價值歸結為客體形式結構的客觀規(guī)律(如平衡、對稱、和諧、完形等)[63],都是片面的看法。“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相互運動,審美價值既不完全屬于審美主體也不完全屬于審美客體,而是在二者之間產生”。[64]同時,價值作為實踐的產物,個體的社會實踐也應當客觀地存在于其中并為人的審美意識所反映,指導人的行為。第二,由“審美+價值觀”構成的審美價值觀的概念,表達的是作為一般價值觀系統(tǒng)中的一種應用價值觀。已有研究多反映這種結構的概念,不再贅述。
綜合來看,這兩種詞源組合分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理解審美價值觀的概念,前者傾向于從狹義的角度理解美是否重要或審美有何作用等問題,關注審美對象能夠滿足主體何種審美需要等方面;后者則更傾向于從廣義角度理解什么是美、美是否重要、以什么作為判斷美的標準、出現(xiàn)沖突時如何選擇等問題。
盡管審美價值觀的研究對象十分明確,但相關成果一般沿用共識,即分析審美價值觀的成分要素,對諸要素的整理傾向于推理演繹。這源于相關研究疏于對概念本身的厘清,以及操作化的指標限定。
如何界定審美價值觀的概念并能夠予以測量呢?加里·戈茨在《概念界定:關于測量,個案和理論的討論》中提出概念界定的三層次模型,即基礎層次、維度層次和指標層次。同時又提出兩種原型:一是“充要條件”原型,突出概念建構過程中事物是否符合給出的充分必要條件;二是“家族相似性”原型,不需要給出充要條件,只要有足夠的下一層次相似性即可成為概念家族的一份子,在數(shù)學上表現(xiàn)為“與”(and)和“或”(or)的差異。[65]兩種概念建構原型完善了自柏拉圖以來的“類屬+種差”的定義邏輯,為構建審美價值觀的多層次概念模型提供了指導。
1.概念的基礎層次
基礎層次是理論命題中所使用的概念。從“家族相似性”原型看,美學將審美價值觀作為審美主客體聯(lián)系的橋梁,藝術學將其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欣賞和評價的標準,教育學強調其作為價值觀的教育引導作用,心理學視其為多種多層心理因素集合而成的具有高滲透和高泛化的價值子系統(tǒng)。[66]前幾種學科的定義均側重于考察審美價值觀所發(fā)揮的作用,心理學更強調該概念的內部結構,循此有利于下一層次進行概念結構維度的建構。
2.概念的結構維度
相關研究已證明審美價值觀具有較多內部要素,如審美需要、動機、趣味、理想等審美傾向,以及與此相關聯(lián)的審美認知、審美情感、審美信念等[19]。由于審美的生成本身是一種心理加工的過程,不同學者對這些心理要素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排序、組合,將審美價值觀視為一種心理結構。根據(jù)“充要條件”原型,審美價值觀是指導審美主體由審美需要引起,經(jīng)主客體審美關系滿足審美需要,達到審美愉悅高峰體驗的一套心理結構系統(tǒng)。因此,按照審美心理的發(fā)生過程,從學理上解析審美價值觀的成分屬性,可將各要素間的關系繪制如圖1:
審美需要是尋求滿足人體驗滿意和愉悅情感的狀態(tài),是審美價值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并在漫長的與外部交流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是“積淀了理性內容的高級審美情感”[67]。審美關系是指在審美需要刺激的基礎上,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間的交互活動。審美價值觀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審美主體對自身審美需要與審美對象之間關系的反映”[68],這一交互活動受個體本身、外部環(huán)境等影響,主要有審美趣味、審美認知和審美判斷三種成分。其中,審美趣味是指以個人偏好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審美傾向性(審美傾向),是個體精神方面的傾向[69]。審美認知是指通過感官感覺和知覺事物特征并最終形成審美體驗。滕守堯詳細區(qū)分了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的差異,他認為,前者是對事物個別特征的反映,后者則是對事物不同特征組成完整形象的整體性把握,形成事物(審美對象)的審美意象,共同“創(chuàng)造和引向一個獨立的審美世界”[70]。與一般的知覺相比,審美的知覺中還存在主體的情感體驗并受情感因素的干擾影響。審美判斷是指對審美對象合乎主觀目的性的形式的發(fā)現(xiàn),趙伶俐將審美判斷分為直覺判斷、情感判斷和理性判斷三個層次[13]5。這種合乎目的的形式或稱之為合乎需要的形式就是審美主體內在的審美標準,當發(fā)展成為完善的、高級的形態(tài)時便成了審美理想。審美反應是當審美判斷完成后,主體即可獲得愉悅的身心體驗,以滿足審美需要。但不同形式的審美對象帶給個體的愉悅差異很大[71],因而愉悅是廣義的、多元復雜的,如優(yōu)美感、壯美感、喜劇感和悲劇感等。
3.概念的操作指標
這一層次的分析可以讓概念得以充分具體化并指導經(jīng)驗數(shù)據(jù)。戈茨提出的“疾病—癥狀”模型,表達了某些概念可在變化的提示性線索中分析[67]。人們根據(jù)審美性目的對事物進行認知、判斷和選擇并產生審美反應的整個過程中會表現(xiàn)出諸多的變化,這也成為描述和度量審美價值觀的觀測點。根據(jù)前文對價值觀及審美價值觀定義與特征的總結,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釋審美價值觀的向度:第一是“穩(wěn)定/變化”向度。已有研究表明,價值觀既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結構,又能在一定的情境中發(fā)生改變。[72]主體的審美意識根植于集體無意識的深處,受審美習慣和同化作用的影響,在保持原初的審美體驗的同時受審美習慣穩(wěn)態(tài)衰減的影響而不斷尋找新的刺激,建立新的審美心理程序,審美價值觀及其內部結構也將通過順應的心理作用而產生變化。[73]第二是“包容/單一”向度。審美的包容性是主體對不同審美對象、不同審美特征和不同審美體驗的接納和理解,體現(xiàn)審美主體所能感知、接納和產生審美反應的廣度,如對悲劇欣賞的接納程度遠低于喜劇[48]233-234。第三是“現(xiàn)實/超越”向度。審美的現(xiàn)實性重視審美對象的形式特征,追求關于審美對象鮮活的、當下興發(fā)著的審美感受。超越性趨向是指從審美的最高境界去理解事物,不拘泥于表象的外在形式,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感官刺激,通過自己的審美加工自由地抒發(fā)情感。[74]第四是“整體/局部”的向度。感覺、情感和智力活動中的整體性是指主體在認識過程中不僅認識事物各種成分、因素,還認識其內外結構、關系[75],與之關聯(lián)的審美活動的整體性體現(xiàn)在審美主體需求及其對對象感知和體驗時主體的欲望和情緒進入到客體,忽略審美對象色彩、造型、聲音等局部特征[76],反之則表現(xiàn)為關注某一局部特征。
以上對價值觀、審美價值觀研究進展的綜述反映了不同學科領域研究者對審美價值觀的關注,有較強的跨學科影響。但是近些年對審美價值觀的全景式研究更傾向于形而下的運用,對其概念的結構性分析比較薄弱。基于文獻的梳理和審美價值觀概念結構的層次化分析,對未來有關審美價值觀的研究會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啟示:第一,有利于促進審美價值觀的實證測量研究。從價值觀研究歷程看,概念的明晰有利于審美價值觀測量方法和工具的進一步探索和開發(fā)。前文概念層次的分析指出,在審美過程的各個階段,審美價值觀均能在四個指標層的區(qū)間內組成其反應特征,這種不同的組合能反映審美價值觀的多樣性、獨特性。第二,有利于促進審美價值觀在美育和價值觀教育中的實踐運用研究。具體而言,就是從理論、政策、環(huán)境和教學等方面研究,著眼于青年學生的教育實踐,利用積極高尚的審美對象建設審美價值觀教育的多重路徑。第三,有利于引導正確的社會審美價值觀。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個體對個性化的追求都會導致審美價值觀的功利化、表面化甚至庸俗化,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引導社會成員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