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成功的精神密碼,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任務。探索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實現路徑,有助于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促進課程教學的改革創新,激發學生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奮進力量。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政課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偉大建黨精神,并將其概括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激勵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篳路藍縷、踔厲奮發,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載入史冊的偉大成就。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以下簡稱“原理”課)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原理”課的可行性
偉大建黨精神源自對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仰。“原理”課作為一門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思政課程,決定了偉大建黨精神能夠與“原理”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相互融通,能夠在融入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實現共融共促。
(一)與課程教學目標相契合
“原理”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正如李大釗所說,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其主義在世界上發生影響,必須要研究如何把理想應用于環繞著他的實境。二是培養學生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政治情懷,使他們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并愿意為之努力奮斗。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構筑起的精神長城,包含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能夠育人鑄魂,與“原理”課的教學目標高度一致。
(二)與課程教學內容相融通
2023年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科書,新增了“發展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這部分內容。這一變化,符合“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的原則,符合“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工作要求,為開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原理”課提供了根本指引和前進動力。偉大建黨精神中蘊含的價值信念,與“原理”課涉及的真理與價值、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及其實現等教學內容相互融通。
(三)與課程教學過程相統一
偉大建黨精神以精神力量回應時代需要,“原理”課同樣需要回應現實關切。在“原理”課的教學中,學生需要從問題出發,學會剖析現實問題。偉大建黨精神所反映的也是建黨初期的革命先烈們勇于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光輝歷史。“原理”課的教學過程,尤為重視培養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旨在引導學生立志明德成才,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力量。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本身就要求青年學生要接受精神的感召,自覺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二、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原理”課的重要意義
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原理”課,既能推動紅色精神的弘揚與傳播,也能促進課程教學的改革創新,更能增強學生對黨的領導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激勵學生賡續紅色血脈,樹立強國有我、擔當奉獻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一)推動紅色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以思政課為載體,推動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是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辦好思政課的重要性,殷切希望思政課能發揮鑄魂育人的功能,努力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時代新人。“原理”課在思政課教學體系中地位特殊、意義重大,理應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深刻寫照,彰顯了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原理”課教學,能夠實現課程教學與精神引領的雙向互動。
(二)促進課程教學的改革創新
偉大建黨精神是我們黨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追求共產主義理想的精神凝練。研究偉大建黨精神,探索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原理”課的實現路徑,一方面有利于拓寬“原理”課教師的理論視野,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促進課程教學的內涵式提升。另一方面,偉大建黨精神也為“原理”課提供了新的內容選擇,為教學改革貢獻了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素材資源。因此,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原理”課,能夠有效推動課程教學方式的創新,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紅色精神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
(三)激勵學生賡續紅色血脈
在課程教學中,主動融入偉大建黨精神,能夠幫助學生筑牢信仰之基,激發昂揚斗志;能夠幫助學生學會從黨史中汲取智慧,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主動把青春奮斗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中;能夠幫助學生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做理論上清醒、政治上堅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原理”課的實現路徑
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原理”課,需要多措并舉,從融入課程教學的精度、深度、溫度和廣度入手,探索出一條共融共促的實現路徑。
(一)精度:要及時更新教學素材
“原理”課教師要圍繞偉大建黨精神充分挖掘相關教學資源,及時結合教學內容,更新教學素材。要積極研究教學,歸納總結偉大建黨精神與現有課程教學體系的結合點,提升兩者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增強融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內容體系,做到根據教學內容,適時融入教學素材。比如,在講授“導論”部分時,可以融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結合李大釗等先輩的偉大事跡,選取影視作品《覺醒年代》中的經典片段,讓學生學習了解革命先輩選擇馬克思主義后,毅然投身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偉大事業的歷史故事,使學生深刻體會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感召力,從而激發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和認同。
(二)深度: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偉大建黨精神與“原理”課能否實現共融共通,取決于教師的能力和水平。這就要求“原理”課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專研教學技能,練就一身“真功夫”“硬功夫”。
第一,加強“原理”課教師的理論培訓。組織教師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學習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積極參加與偉大建黨精神相關的學術論壇,真正做到學懂弄通。第二,重視實踐提升。組織“原理”課教師去紅色教育基地調研考察,為講好偉大建黨精神積累鮮活素材。第三,注重培養“原理”課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鼓勵教師有目的地開展科學研究,加強對偉大建黨精神的研究闡釋,以科研帶動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三)溫度:要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師要創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這就需要教師在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原理”課的過程中,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融合,不斷豐富課堂形式,增加課堂溫度,提升融入效果。
第一,注重啟發式教學。可以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生展開互動問答,啟發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讀偉大建黨精神。第二,強化體驗式教學。通過創編情景劇、召開學習分享會等活動,讓學生展示“我眼中的偉大建黨精神”,幫助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中領悟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要義。第三,開展專題式教學。利用專題式講解,幫助學生建立對理論知識的系統把握。比如,設置“馬克思主義與偉大建黨精神”教學專題,對相關知識點進行串聯梳理,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四)廣度:要提高實踐育人成效
偉大的建黨實踐孕育產生了偉大建黨精神。想讓學生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強化對偉大建黨精神的認同,就必須拓展融入的廣度,運用好社會實踐,提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程教學的育人成效。
第一,舉辦研學游學活動。紅色景點是生動的體驗課堂,應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讓學生到實踐教學基地參訪學習,在研學游學中接受偉大建黨精神的熏陶。第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在志愿服務實踐中,激發和培育學生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第三,開展調查研究活動。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要引導學生通過實地走訪、現場調研的方式,加深對黨的革命精神的理解。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李愛琴,齊興嶺.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基本內涵及時代價值[J].理論探討,2023(3).
[3]張傳泉.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3(2).
[4]曹楠,陳旭.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理論導刊,2023(2).
[5]鄧文錢,宋劍.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24).
責編:司 哲
作者簡介:張玉瑩(1993— ),女,新鄉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