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心 王娟玲 孫新坡
摘 要: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理念。既要堅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又要確保融入過程自然、融入量和占用教學時間的適度。將課程思政融入BIM技術應用教學中,可以幫助高職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將專業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工作落到實處。
關鍵詞:BIM技術;高職院校;課程思政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當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2020年5月,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作出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作為職業教育的主力軍,高等職業教育更應該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經世致用的應用型人才”作為基本目標,將“做人第一、能力至上”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積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科、教學、教材以及管理體系中。
BIM是近年在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興起的新技術,是一個項目的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數字表達,可以實現工程項目的精細化建設與管理,在傳統土木行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課題組所在的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緊跟行業需求,及時開設了BIM應用技術課程,并采用占市場份額90%以上的BIM建模軟件Revit授課。由于BIM技術還處于大范圍推廣階段,人才資源稀缺,而近年發布的新型職業崗位中就有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因此很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和學習這一先進的成圖技術,規劃其未來職業的發展方向。
課題組深挖土木交通類課程的特色元素,融合職業道德、崗位職責、大國工匠等思政內容,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道橋、城軌專業BIM技術應用課程為例,在教學設計、課程實施等環節,采用校企合作、以賽促學等多種方式,探討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方法和途徑,并通過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評價機制檢驗教學效果。
一、融入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時代的發展要求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新時代教育下的新思想、新理念與新要求是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二)專業課程建設發展需要
從全球數字化發展趨勢和發展背景來看,BIM技術是一種提高管理效率的技術,在設計、施工、運維等各個階段對建筑物進行模擬,使其可視化,從而提高精準度,讓建筑項目在建設周期內減少失誤。比如,“BIM+裝配式”助力了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順利交付,兩所醫院以小時計算的建設速度在萬眾矚目下演繹了新時代的中國速度。我國實現新階段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專業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課課堂教學模式陳舊
工科專業課課堂教學大多以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專業知識較為單調枯燥,難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還存在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不夠的問題。
(二)專業課教師思政教育功底不強
專業課教學以理論和實踐教學為主,而思政教育需要發揮引發共鳴、啟迪思想、觸動靈魂的動心動情作用。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要有專業知識儲備、思想政治素養和德育引領能力。然而,大部分專業課教師不善于挖掘專業課蘊含的思政元素,無法有效將思政育人元素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教學中。
(三)缺乏融合效果評價機制
雖然各類課程都在大力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以便更好發揮其育人功能,但思政教育的內容普遍較為寬泛,存在主觀隨意性。對于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育人效果,目前尚無統一有效的考核辦法和評價標準。
三、BIM技術課程思政實施途徑
(一)形成“思政”和“育人”協同機制
課題組依托土木交通類專業特點,以立德樹人為著眼點,制定課程思政育人工作方案,將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的有機統一。
BIM技術課程基于思政體系和教育教學方案,按照自身特色全方位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優化專業課課程設置,建立健全課程思政管理體系,將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資源有機結合,形成“思政”和“育人”雙管齊下的教學模式,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協同機制。
(二)整合資源,豐富課程思政教學內涵
做好BIM技術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結合課程的育人目標,挖掘育人元素、尋找思政點。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任課教師要善于挖掘育人元素并巧妙融入,使學生在潤物無聲中受到熏陶。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要培養學生按照建模標準規范構件命名的習慣,從而培養學生嚴謹務實、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的精神。
充分發揮應用型專業特色,在BIM技術課程教學中引入大量示范性及有代表性的實際工程案例,從法律法規、職業道德、經濟性、安全性等不同角度出發,豐富課程思政教學內涵,并將思政育人元素融入BIM技術課程教材內容和教學大綱中,作為重點章節、課堂講授內容和學生考核的知識點,使BIM技術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建立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這樣既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又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
四、BIM技術課程思政具體實施
BIM技術課程采用主題式思政育人的方式,不斷豐富實踐教學途徑,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及崗位實踐能力。實踐教學途徑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案例觀摩學習實踐,第二類為優質比賽實踐,第三類為基于實驗、實訓基地的實踐。
在案例觀摩學習實踐中,任課教師引入BIM技術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激勵學生樹立學以致用、報效祖國的理想;在技能實習環節,帶領學生觀摩學習校企合作單位生產一線的先進技術,如橋梁結構加工、智能焊接機器人、智能工地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在優質比賽實踐中,任課教師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比賽,如成圖大賽、建模大賽等,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同時,任課教師制定科學合理的集訓時間表,充分利用中午、晚上及節假日等一切空閑時間幫助學生提升實踐能力。
在基于實驗、實訓基地的實踐中,任課教師充分利用實驗室及實訓基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比如,設立BIM創新教學實訓中心,通過實踐幫助學生提高認知能力、加強技能訓練、豐富專業知識儲備。
五、人才培養質量評價
人才培養質量是多方協同育人長期積累的結果,任何一種育人舉措的落腳點都是學生。在BIM技術課程思政教學實施后,學生在課堂上更加積極活躍。課前能及時結合BIM技術課程資源預習,課中認真操作、積極交流,課后及時提交作業進行復習和鞏固。課題組所在學校建立了“人才培養—學院測評—畢業生頂崗實習跟蹤—實習單位評價—反饋改進”評價機制,評價指標圍繞專業技能水平、合作與協調能力、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心理素質及抗壓能力等指標進行,考查BIM技術課程思政教學對立德樹人效果的貢獻度,以便更好地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就業率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
課題組對BIM技術課程思政教學進行了研究與探索,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實施途徑,在專業課思政育人方面,不斷提高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素養,引導學生樹立“為國興土木”的學習理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今后,課題組將進一步創新探索,積極落實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從而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孫文娟.職業院校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融合策略研究:以運輸管理實務課程為例[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9(4).
[2]楊波,剛丹,張壇柳,等.課程思政視角下BIM軟件應用課程教學實踐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7(17).
[3]張泳,付君.BIM技術及應用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步驟與方法[J].高等建筑教育,2019(6).
責編:初 心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土木工程卓越學術建設及學術成果促進實踐的研究”(編號:JG2021-1070)
作者簡介:李德心(1984— ),女,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鄭州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地質災害形成機理與防治;王娟玲(1972— ),女,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道路橋梁專業的教學;孫新坡(1978— ),男,四川輕化工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山地災害形成機理與防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