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洋
(青島大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竹笛作為我國的民族樂器,歷史悠久,音色明朗透亮、優美婉轉,演奏技法也豐富多樣,流傳至今有著大量的優秀作品,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珍寶。受地域環境、文化特點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竹笛演奏技法和演奏風格形成了最具影響力的南、北兩派,隨后又逐漸出現了極具地域特點、兼具南北兩派技法風格的山東笛派、新派等。竹笛獨奏曲《沂河歡歌》便是山東笛派代表曲祥先生的優秀代表作。
1945 年曲祥先生出生于山東煙臺,是我國著名的竹笛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他的創作和演奏風格深受山東地域文化影響且部分作品融合南北兩大竹笛流派的特色,還借鑒了西方長笛的演奏技巧,極大地提升了竹笛的舞臺表演力,他對山東笛派的發展有著重要貢獻。曲祥先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竹笛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沂河歡歌》《向往》《走進快活嶺》《金色的山東》等。
《沂河歡歌》是曲祥先生于1973-1974 年創作的竹笛獨奏作品。當時,曲祥先生被派到沂蒙地區采風、體驗生活,而沂河是沂蒙地區的象征。沂河兩岸的秀麗風光以及沂蒙人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活潑爽朗的性格為曲祥先生帶來了靈感,他將極具地域特色的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和《趕牛山》巧妙地運用到曲子中,使整首曲子具有濃郁的山東韻味。曲子可分為引子、快板、慢板、再現段快板四個部分,歌頌了沂河兩岸的秀麗風光表達了對我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表現了沂蒙山區人民歡快的勞動場面、建設美好家園的雄偉壯志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
曲祥先生作為山東笛派的代表之一,他的曲子具有濃郁的山東地域風格特色。竹笛曲《沂河歡歌》中開門見山地使用指顫、吐音的演奏技法體現出山東人民直接、爽朗的性格特點,也體現出曲子粗獷豪放的特點;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雙吐演奏、前八后十六以及附點等節奏型的吐音演奏使曲子具有歡快活潑、熱情奔放的風格特點;歷音、剁音等演奏技法的運用使曲子的山東地域風格特點更加濃郁;倚音、波音、疊音等演奏技法的運用體現出本曲細膩委婉、溫婉深情的風格特點,結合力度較強的短暫快速指顫、打音、滑音技巧,使曲子兼具南北風情。
竹笛的演奏技法十分豐富,可將演奏技法分為氣、指、舌三個方面。曲子《沂河歡歌》中的演奏技法有指顫、氣顫、吐音、歷音、剁音、倚音、波音、滑音、疊音、打音等。曲中演奏技法的運用充分體現出了竹笛演奏技法氣、指、舌三方面的高度配合以及技法巧妙運用對曲子情感表現的影響。
譜例1 《沂河歡歌》指顫譜例

譜例2 《沂河歡歌》慢板譜例

竹笛曲《沂河歡歌》中使用了較多手指演奏技法,包括指顫、歷音、剁音、倚音、波音、滑音、疊音、打音等。這些演奏技法豐富了曲子的表現力,同時也提升了演奏難度。
1.指顫
指顫是指手指像發電報一樣在音孔上快速均勻地反復彈奏。曲子引子部分在一連串流水般的音符過后便運用了這一演奏技法。隨著指顫由慢漸快,演奏力度也由弱到強,為人營造一種沂河水流淌、由遠及近映入人們眼簾的意境,也表示沂河兩岸的秀麗風景即將展現在聽眾面前。緊接著,倚音處運用了快速短暫的指顫,開門見山地引出了《沂蒙山小調》的旋律,表現出山東人民直爽的性格特點,旋律高亢嘹亮,直接將人帶入到沂蒙山雄偉壯觀的景象中;譜例1 曲子再現段快板中二拍子與三拍子交替演奏部分的每一小節第一拍的重音都運用了力度較強的指顫,二拍子與三拍子交替演奏加以指顫的恰當運用使再現段的節奏感更強,起到了烘托氛圍的作用,曲子表達的情緒也更加激烈,大量指顫的運用將曲子的情緒推向高潮,更好地體現出沂蒙人民熱烈、愉快、積極勞動的歡快場面。
2.歷音、剁音
歷音是指由低音向高音或由高音向低音快速音階級進吹奏的演奏技法,有上歷音和下歷音之分,其在曲子中的運用可以烘托曲子粗獷、豪放、熱烈的氛圍;剁音是在裝飾音即將吹出的一瞬間和將氣息全部爆發出來的瞬間,手指極速演奏,這一演奏技法干脆利落、有爆發力,能夠產生一種粗獷、豪爽的音響效果。曲子前后兩段的快板部分中均兩次運用了歷音接剁音的演奏技法,增強了曲子的跳躍感和靈活性,兩個極具北方特色演奏技法的連用使得人們歡快的勞動場面更加鮮活、生動。
3.倚音、波音、滑音、疊音、打音
倚音、波音在竹笛作品中十分常見,起裝飾作用,能使曲子韻味更足;滑音有上滑音和下滑音,是手指在音孔上慢慢打開或慢慢閉合而形成的;疊音是當吹奏兩個連續同度音型時,在吹奏后一個音的時候手指快速抬起上方二度或三度音一并落下的演奏技法;打音是指在吹奏本音時手指極速地打一下下方的音。譜例2 曲子慢板部分是《沂蒙山小調》的變奏,其旋律優美、富有歌唱性,表現的是一位老前輩向人們講述沂蒙故事的情景,在這一部分中大量運用了倚音、波音、疊音等演奏技法。這些演奏技法的運用使曲子更加深情委婉,將老前輩講述故事時的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生動地刻畫出來,且滑音、打音和快速短暫指顫的運用,使溫婉細膩的曲子又增添了濃郁的山東地域色彩,表現出人們對家鄉沂蒙山水的熱愛之情。慢板第二遍反復時,第三句的指顫為虛顫,且力度由弱漸強,音響效果由遠及近,情緒越來越激烈,像是沂蒙英雄故事講述到了關鍵、高潮部分,揪著人們的心直至情緒完全爆發出來。隨后運用短小的指顫弱奏引出旋律,給人無限的遐想、思考,一種意猶未盡、憧憬之情油然而生。
吐音是竹笛演奏中最常用的一種舌部演奏技法,包括單吐、雙吐、三吐、頓吐、碎吐等。單吐為“T”,雙吐為“TK”,三吐是節奏為前八后十六或者前十六后八的“TTK”或“TKT”,節奏感極強,似馬蹄聲。頓吐是比單吐時值更短的演奏技法,干脆利落;碎吐是舌尖頂在牙齒中間的一種類似雙吐的演奏技法,雙吐舌頭靠后、力度大,碎吐舌頭靠前、更放松,是一種比雙吐更快的演奏技法。曲子前后兩段快板部分是曲祥先生以淄博民歌《趕牛山》為素材改編而成的,其中的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以及附點節奏型等部分運用了單吐、雙吐、三吐、頓吐的吐音技法,四種吐音結合的使用增強了曲子的跳躍感,將人們辛勤勞作的歡快情緒表現得更加生動、豐富。其中兩個對答式樂句運用了吐音、倚音和滑音的演奏技法,將人們在田間勞作的豐收場面表現得更加輕松活潑;樂曲最后十六分音符處運用了碎吐這一演奏技法,使旋律線條如流水般流暢,這一演奏技法比雙吐更快、更激烈,如沂水般奔流而下,情緒也越來越高漲,表現出山東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的堅定信心。
氣顫是竹笛演奏中常用的演奏技法,依靠氣息的顫動制造波浪般的音響效果。曲子中二分音符的長音處常用氣顫這一演奏技法使曲子更加優美、深情、富有歌唱性。尤其在譜例2 慢板部分的長音處適當運用氣顫音,將老前輩見證沂蒙地區偉大變革、講述沂蒙故事的深情體現得更加生動。且慢板部分有很多高音弱奏,音響效果悠遠,營造出悲壯的氣氛,牽動著人們的心,表現出了人們對家鄉的熱愛以及對英雄的敬佩之情。
演奏技法和情感表現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巧妙運用竹笛演奏技法在曲子的情感表現中至關重要,恰當地運用演奏技法能使曲子的情感表現得更充分,但若只注重演奏技法而忽視情感表現,那么演奏出來的作品還是缺少韻味。演奏技法是演奏者演奏曲子的基礎,情感表現是作品演奏的最終目標。演奏技法的恰當運用能使曲子情感更豐富,曲子情感的充分表現則會提升演奏者演奏能力。因此,只有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將樂曲想表達的情感內涵抒發到極致。
在我國傳統吹奏類樂器中,竹笛的演奏技法非常豐富。竹笛獨奏曲《沂河歡歌》作為曲祥先生的典型代表作品,曲子高亢嘹亮、熱情奔放、樸實直接、大氣豪放,還具有細膩委婉、溫婉深情的特點,形成了南北融合的獨特風格。曲子中通過開門見山的指顫技法,豪放粗獷的歷音、剁音、打音技法,快速激烈的吐音技法,委婉細膩的倚音、波音、滑音、疊音技法,飽滿深情的氣顫音等技法豐富了曲子的情感層次。曲子歡快熱烈、豪放大氣又委婉細膩的旋律與演奏技法的巧妙運用,將沂河兩岸秀麗景象、作者對我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和沂蒙人民歡快勞動、建設美好家園的雄偉壯志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竹笛的各種演奏技法在曲子中可謂是點睛之筆,不僅能夠豐富竹笛在舞臺上的表現能力,恰當地使用竹笛獨特的演奏技法還能將曲子的情感等表現到極致,但我們也不能只注重演奏技法而忽視曲子真正的情感內涵。演奏技法和情感表現是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只有做到將二者巧妙結合,才能將曲子演繹得更加完美,使更多人喜愛竹笛,傳承竹笛、發展竹笛,積極地推動我國甚至世界音樂的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