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愛芳
閱讀力就是學習力,閱讀是最好的童年陪伴。小學生的成長來自兩股力量:由內而外的個人創造,由外而內的意義構建。暨每一個個體,每一個孩子,由內而外的個人創造,和他們在閱讀中真實發生的由外而內的意義構建。這就使得教師要從語文學習規律的角度,著眼學生個體的發展,即以“立人”為核心,以促進小學生的語言和精神共同成長為目標,整合各種閱讀資源、生活資源和文化資源,進行一種開放而底蘊深厚的母語學習。目前學生的閱讀現狀是不如人意的,90%以上的學生在閱讀時,要么是獵奇式的消遣性閱讀,只追求生動的故事情節;要么是浮光掠影式的淺層閱讀,只是了解大意……這種走馬觀花式的閱讀,當然沒有什么效果。如何改變這樣的現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使課外閱讀成為學生內在的需求,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筆者嘗試從“深度閱讀”路徑優化的探究進行闡述。
教師可以就一本童書跟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進行坦率、真誠的對話,探索性地討論,甚至激辯,可以是人物,可以是事件,可以是某個文學知識點,可以是自己讀某個片段時的感受,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在分享中深入地思考,在分享中愛上閱讀。
進入一本童書,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詮釋類話題的討論。詮釋性問題是相對事實性問題而言的,事實性問題是指那些比較容易在書中找到定點答案的問題。例如,問書中的人、事、時、地、物的問題。相對事實性問題,詮釋性問題則需要讀者統整、分析、梳理書中的內容,然后依托文本得出自己的答案。比如在共讀《草房子》這本書后,老師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組,分別扮演小說里的四個重要角色。老師和“角色”們進行著各種對話,評比誰是“最調皮的孩子”“最英俊的孩子”“最有出息的孩子”“最幸福的孩子”。在一次次的對話過程中,學生回顧了人物和故事情節,重新感受人物并且升華了閱讀時的感受,對課前的閱讀產生了新的沖擊。
在交流一本童書,開放類的話題更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開放類問題是相對封閉性問題而言的,封閉性問題是指那些指向一個標準、統一的答案的問題,或者直接給出答案要求給答案尋求解釋的問題。而開放類問題注重學生從書中悟出自己的閱讀感悟,悟出適合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意義,注重學生自己的觀點。比如在和學生交流《夏洛的網》,引導學生通過對書的整體內容和精彩鏡頭做了一番梳理、回顧后,拋出“夏洛為了幫威爾伯付出了那么多,值得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討論熱情。
在交流一本書的時候,可以采用延伸性的問題展開討論。延伸性問題是相對陳述性問題而言的,陳述性問題可以直接在書中找到答案,多以“為什么”來開頭。另一類題目,是根據書中的內容延伸出來的,多以“假如”來開頭。比如聊《我的媽媽是精靈》這本書,用了三個延伸性的話題來展開討論。“假如是你遇到父母離婚的情況,你會采取什么行動去阻止?”學生的心靈總是美好的,他們想出的辦法都是極力挽留爸爸媽媽的婚姻,但不會像文中的小作者那么極端。其次討論的是“假如是你,你希望有這樣的媽媽嗎?”因為文中的精靈媽媽是無所不能。最后關注到故事的結尾,精靈媽媽還是離開了她們回到了精靈世界,“假如是你,你希望是怎樣的一個結尾?”學生都能夠從自己的角度很好地詮釋這些問題。與學生交流一本書,交流出對書的編寫的技巧,交流出對人物刻畫的認真思考,可謂是一舉多得。
在交流一本書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表達特點,例如,找出一句表達作者想法的句子,從人物態度和想法的改變談情節的發展,找出“言不由衷”的例子,欣賞細膩的風景描寫,找出故事的高潮,找出故事的暗示,找出關鍵性的一句話,探討日記和信在文學中的運用,討論事物所象征的意義,談故事中的巧合……我們在交流《35公斤的希望》時,圍繞主人公多多前后變化的原因展開討論,然后引發深入的思考:最關鍵的原因是爺爺還是多多自己?學生能夠從自己理解的角度來自圓其說。最后回到多多在自己的成長中做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給格朗尚中學的校長寫了一封信,而這封信恰恰安排在書中最中間的環節,至此,學生明白了這是故事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在一次次的交流中不僅對多多這個人物形象有了更徹底的了解,而且對創作的角度也有了認知。
在和學生交流一本書的時候,可以借助閱讀單的介入,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策略,并在填寫閱讀單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提取信息能力、推斷解釋能力、整體感知能力、評價鑒賞能力和聯結運用能力,真正做到深度閱讀童書,從而促使學生閱讀力的提升。
童書所存在的信息是豐富的,教師就整本書可以讓學生去提取直接陳述的信息和隱含的信息,并且能在多個文段中提取信息進行簡單概括,以至于對整本書有一個完整的了解。《一百條裙子》這本書的主人公旺達·佩特羅斯基是沒有正面和讀者接觸的,她的形象是在瑪蒂埃細膩的心理描述中漸漸豐滿起來,那么旺達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筆者設計了一份閱讀單(圖1)激發學生對主人公旺達的關注,學生在書中的多個片段中逐漸提取所需的信息,直至完成這份閱讀單,學生對旺達也就有了全面的認識——具有繪畫天賦,熱愛畫畫,會寬容別人的一個女孩子。這些形象的建立都來源于學生自主閱讀的收獲。

圖1 《一百條裙子》閱讀單
整本書的情節是豐富的,它們之間可能是層層推進的,有著密切的關聯;也可能是有著前因后果的關系,缺一不可。這就需要學生在閱讀整本書時能利用文本信息,對相關問題做出合理解釋,或者是推斷并預測結果,做出結論。《女巫》是在講述女巫們為了消滅小孩,想用秘密配方使小孩變成老鼠。書中不僅僅是“我”變成了老鼠,那個貪吃鬼——布魯諾·詹金斯也變成了老鼠,還有那些女巫們也全都變成了老鼠。那么,這三者變成老鼠的場景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源于這樣的思考,于是設計了一份比較式的閱讀單(圖2),學生為了能找出這三者變成老鼠場景的異同點,回到書中找到描寫的情節,進行比較閱讀,當學生在交流中得出這三者的異同點時,他們的閱讀也就有了深度。

圖2 《女巫》閱讀單
學生在閱讀一本書時會有自己的感受,同一本書,教師閱讀和學生閱讀,關注點不同,獲得的感受也會不一樣;同樣地,學生的閱讀感受與作者想要傳遞的信息也不相同。教師在學生整本書的閱讀中要引導學生對書的價值、主題、結構、表達等方面做出判斷、評價和欣賞,推進學生深度閱讀。《動物莊園》講述農場中理想的莊園和現實的莊園差距,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距?在閱讀單(圖3)上就安排了這樣的話題,還引導他們去思考如何改變這樣的現狀。學生能夠在閱讀單上各抒己見,學生在發表第二個問題的見解時,更是具有批判質疑的眼光:要廢除領導人的制度,要削去拿破侖的權利,恢復它的平民身份;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人人和平相處,各取所需,要不誰領導都不能解決這樣的局面。

圖3 《動物莊園》閱讀單
學生在閱讀整本書時,能夠將一些情節聯結到自身的生活,聯結到身邊的某些人,會大笑,會流淚,會深思,這是一種聯結運用能力。教師適時地借助閱讀單來幫助學生聯結,讓他們學會創意運用。《湯姆的午夜花園》這本書中,讓學生聯系故事情節,來描述一下湯姆的午夜花園其實就是什么?(圖4)學生聯結書本,聯結自己的生活感知,不約而同地認為這花園其實就是湯姆的樂園。在這個花園里,湯姆無憂無慮,不用擔心外面的一切因素,可以在屬于自己的世界里,去探索、去發現、去經歷一些有趣的事情。
童書的閱讀永遠應該成為兒童閱讀的主體,因為童書最合乎兒童生命成長的情感需要,最符合兒童的語言。通過童書的閱讀,學生能在當中找到他們自己的生活、他們成長所需要的養料、他們心靈所需要的東西,并在此過程中得到語言能力、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
學生要廣泛地閱讀適合他們的童書,當學生有一定的生活體驗之后,成長到一定階段以后,他們需要通過童書去了解自我。筆者經常選用對比性的閱讀,讓學生學會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交流《我要做個好孩子》一書,抓住兩個問題來討論:你覺得在金玲成長的過程中,誰對她的影響最大?說說理由。答案五花八門。我們在同樣的時間閱讀了同樣的一本書,為什么選擇的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會不一樣的呢?學生各抒己見。這樣的話題,學生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感悟進行深度思考,繼而發表自己的見解,整個討論過程都是興致盎然。
學生的童書閱讀,不能是純粹的知識學習,除非是學生主動的、積極的、自發的。筆者會把那些知識,帶入生動的生活場景、創造場景、科學場景中。由作品走進大自然,或者進行實驗以驗證書中所描述的自然現象。比如在交流《森林報》,學生了解到森林里的動植物在一年四季五彩繽紛的生活中,感受到春的歡樂、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憂傷。他們帶著觀察的眼睛走進大自然,去辨別野菜、韭菜和麥苗的不同;去關注燕子為孵小寶寶而辛勤地壘窩;去認識書中介紹的花草樹木……學生帶著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走進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他們已經愛上了《森林報》,愛上了大自然,甚至有些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自然現象也記錄下來,成了自然筆記。
童書閱讀應該進行的是真實、真切的情感和思想討論,而文學和生活中的真善美都會打動學生,筆者創設有問題中心的觀點,讓學生不斷地回到文本,回應生活中、生命中實際產生的真實問題,進行必要的語言體會。而《波普先生的企鵝》這本書中企鵝的到來,讓波普先生一家有了極大的變化,那么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哪些呢?有些變化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冰箱的改造,為的是庫克上校有一個棲息的地方;也有些變化是要學生不斷地閱讀這本書,找到變化的細節進行概括,比如這么多的企鵝帶給波普一家很大的經濟負擔;同時這些企鵝也給波普一家帶來極大的快樂……這些變化在和學生的交流討論中概括,那么學生對這些變化也就了然于心。
在閱讀交流中,筆者帶領學生用經驗去穿透、回歸根本的問題,讓學生用閱讀報告、演講、辯論、表演等方式去生成運用,鼓勵學生用閱讀的方式主動去解決問題。《忠犬八公》這本書中的八公是一條狗,它和主人上野英三郎教授的感情非同一般,每天總是去涉谷車站送教授上班,準點去涉谷車站接教授回家。哪怕教授在學校里突發心臟病辭世,再也等不到教授,它仍然一如既往地堅持每天往返于涉谷車站等候教授。這一等,就等了九年;這一等,也等盡了八公的一生。很感人的故事!和學生一起看了這部電影,也一起就著話題交流了這本書。學生都被八公的忠誠感動,筆者適時要求他們給八公寫一寫頒獎詞,情動而辭發,學生寫下感人的頒獎詞:十年的堅持,只做一事,堅持的身影,堅持的故事無不令人動容。十年的等待,終其一生,等出的是忠誠,等出的是無盡的感動。每個學生當眾宣讀頒獎詞,在宣讀中又重溫了感人的故事,八公的形象深入人心。
綜上所述,小學生“深度閱讀”童書的路徑優化,是基于教師對童書的深刻解讀,以多維度的話題討論,引領學生帶著問題去持續閱讀一本童書,甚至是反復地閱讀一本童書,尋找關鍵的信息為己所用,聯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獲得閱讀感悟,從而培養學生的深度閱讀意志,久而久之,拓寬學生閱讀的視野,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鍛煉學生的閱讀品質,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