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婷
在貫徹立德樹人的目標及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下,近年來高考對歷史學科的考查不再傾向于單純的知識考查,而是更注重歷史素養和思維能力的考查,以往受到重視的答題技巧或是答題套路對高考成績的提升作用越來越小。如何在這一教學困境中尋求突破?基于“U型學習”模式的深度學習將為我們提供一種有效的教學路徑。
深度學習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深度學習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知識進行重新整合,進而深度理解和把握知識、發展高階思維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應與時俱進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U型學習”模式來自美國教育家杜威的經驗教學過程理論,杜威認為“書本知識具有不可教性,不能直接進行傳授,而需要讓學習者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華中師范大學郭元祥教授結合杜威的理論,提出了“U型學習”模式,即學習需要經歷還原與下沉、體驗與探究、反思與上浮三個過程,這是對知識進行初步關聯、自我加工且深度探究,再內化輸出的學習過程。
結合“U型學習”模式的內涵可知,“U型學習”模式強調課堂知識的深度構建與發展,這與深度學習所要求的批判性思維與高階思維培養不謀而合。以“U型學習”模式為基礎推進深度學習,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提升。因此,筆者嘗試運用“U型學習”模式對“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進行深度教學分析,以期構建出有效的深度教學實施路徑。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高中歷史統編版教材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中第二子目的內容。依據課程標準,要求“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教師選用“茉莉花”作為線索貫穿全文。茉莉花是隨著佛教一起傳進來的物品,最終演變成為代表中國的精神文化符號。通過了解茉莉花的傳播過程,學生既能體會到絲綢之路上佛教文化帶來的影響,也能深度體驗“茉莉花”所承載的特殊文化意義,從而感悟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學生首先要將書本知識還原為“經驗”,還原的過程即知識的“下沉”過程,這是與知識建立初步關聯并對其進行具象化的過程。
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是知識還原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師可基于教學內容開展情境教學,創設社會情境、學習情境、研究情境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準備(1):布置班級學習情境。
課前的課間播放大家熟悉的《茉莉花》鋼琴曲,并張貼提前請學生畫的茉莉花圖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教室里擺放幾株茉莉花盆栽或是插花)。
茉莉花作為教學與生活的有效連接點,能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知識有效下沉。課前《茉莉花》曲子和茉莉花圖畫,營造了與課堂相適應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神入”歷史現場,既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又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2. 關聯所學,具象知識
利用導學案、時間軸、歷史地圖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對知識建立初步關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課前準備(2):完成導學案相應內容(結合課本相關內容,梳理關于古代絲綢之路中西交往的內容)。

分類輸入輸出物質技術文化
關于絲綢之路等古代商路的交流內容,從初中到高中的教材(初中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高中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4課《西漢與東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都有所涉及。依據教材給出的“物質、技術、文化”三個角度對絲綢之路交流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梳理歸納,有助于學生直觀地掌握課程內容,這也是對知識進行初步“下沉”。
“U型學習”的第二階段是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是學生對知識進行“自我加工”、理解、對話、體驗與探究的深度關聯過程。關于絲綢之路交往的具體內容,教材里羅列的內容過多,不利于學生整體掌握。教師擬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化素材茉莉花作為線索重構文本,深度理解“商品”交流的內涵。
1. 信息技術,互動交流
教師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軟件,結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針對課前導學案的“梳理關于古代絲綢之路中西交往的內容”設置游戲,讓學生上臺在屏幕上根據預習情況完成“物質、技術、文化”三個角度的歸類。
利用交互式的教學軟件搭建師生互動教學平臺,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既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又能讓學習過程輕松愉快。
2. 認知沖突,強化關聯
沖突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材中某一事實的既定結論或學生對該事實的普遍認知,選取具有不同視角、相互沖突的材料來引起學生的認知不平衡。
材料一:2004年,在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演奏了《茉莉花》。2008年,《茉莉花》的曲調被應用于北京奧運會儀式上的頒獎背景音樂。
材料二:茉莉花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舶來品”……可以確定公元536年以后從印度和波斯傳入。
——以上材料整理自王佩弦《從茉莉花的傳播看絲綢之路的文化回流現象》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課前的《茉莉花》鋼琴曲及帶領學生欣賞班里張貼的茉莉花圖畫,了解以高潔品質為國人所熟悉、代表高尚人格節操的茉莉花其實是跟隨佛教傳入中國的“舶來品”。
教師運用沖突情境,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打破思維定式,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
3. 多向思維,素養立意
依據對教材的理解及對課程標準的解讀,教師可通過整合教材、思維導圖、信息技術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獲得新的學習體驗。
(1)教師呈現“茉莉花在中國”文字材料:
材料一:茉莉的佛書名為“華鬘”,指用茉莉花制作的花環,作為日常禮佛供佛之用。
材料二:(清)王士祿:香從清夢回時覺,花向美人頭上開。
材料三:茉莉花有巨大的藥用價值,再加上嶺南地區是瘴癘比較嚴重的地區,廣府人經常用其提煉花油以及熏制香酒香茶。
材料四:(宋)楊萬里寫詩《茉莉》贊頌:“茉莉獨立更幽佳。”
材料五:《茉莉花》又名“鮮花調”,最初是清代以來流行小調,由明清時期的俗曲發展演變而來。
——以上材料整理自王佩弦《從茉莉花的傳播看絲綢之路的文化回流現象》
問題設置:結合材料,歸納茉莉花的社會用途。
(2)教師播放自制視頻材料“茉莉花的西傳”。文字內容:
1768年,法國哲學家盧梭首次編輯收錄了《茉莉花》,但沒有關于曲譜的記載。
1804年,跟隨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的約翰·巴羅回國后用五線譜記錄了《茉莉花》的旋律,并把歌詞翻譯成英語。這是民歌《茉莉花》在西方出版的最早版本,《茉莉花》開始為歐洲音樂界所知。
1911年,英國作曲家格蘭維爾·班托克把《茉莉花》寫成了一首二部卡農,后又以此為基礎,寫成了《兩首中國歌曲》之一的《茉莉花》。
1926年,意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創作的名劇《圖蘭朵》在米蘭首演,多次出現《茉莉花》的旋律。
1942年,何仿結合《鮮花調》,通過對原詞原曲進行推敲整理修改,1959年形成現在的民歌《茉莉花》。
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推薦《茉莉花》,并將其推薦為亞太地區的音樂教材,并在許多重大場合演奏:2001年,《茉莉花》在上海APEC會議文藝晚會上演唱;2004年,在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演奏了《茉莉花》;2008年,《茉莉花》的曲調被應用于北京奧運會儀式上的頒獎背景音樂。
——以上材料整理自王佩弦《從茉莉花的傳播看絲綢之路的文化回流現象》
問題設置:
①結合“茉莉花在中國”及“茉莉花的西傳”發展過程,概括茉莉花在傳播過程中的三次角色變化。
②通過茉莉花傳播的歷程及所學知識,思考哪些群體為文化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材料可得,茉莉花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后,在中國經歷了從“植物花朵茉莉花(禮佛貢品、婦女頭簪、花油香茶、文人雅好)——民歌小調《茉莉花》——精神文化‘茉莉花’”的角色轉變,并在這過程中完成了“物種交流——本土化——文化創新——文化回流”(文化交流中流出去又流回來的現象,稱為“回流”)的發展過程,在當今成為代表中國、代表東方的精神文化符號。在商品流動的過程中,伴隨著“人”(商人、官員、使團、文人、僧人等)的流動,促進著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并且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和民族特色創造出新的文化,最終影響世界。
教師發揮教學的主體性功能,結合學術研究前沿成果(文化回流現象)重構課程文本,以“茉莉花”作為媒介,深度體驗“商品”在交流中所承載著的文化內涵。教師通過問題鏈層層推進設問,把學生的思維推向縱深處,讓學生對“文化交流”內涵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認識,在理性上對知識有更深層的體驗。
4. 家國情懷,立德樹人
選用與課程相結合的多媒體資料,營造歷史情境,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
教師播放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八分鐘”小女孩演唱《茉莉花》的視頻,結合思維導圖對本課程內容進行總結。
問題設置:闡述“北京八分鐘”里小女孩演唱《茉莉花》這一表演環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教會”,還要注重學生在情感及理性上的“悟”。
“北京八分鐘”小女孩站在大紅燈籠上用純真的聲音演唱《茉莉花》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及對民族文化的自信之心,學生感受到中國人民以茉莉花為載體所表達的純潔、善良、熱情好客的品質,深刻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通過前面的探究、感悟等環節,學生腦海中形成的知識比較零散,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將點狀的知識及時進行系統化、結構化的整合,體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歸納、提煉認知過程中尋找學習的規律。通過思維導圖,學生歸納出對“商品的文化交流”內涵的深度理解:商品本身是文化的載體,蘊含著創造者所代表的精神文化,反映了我們的觀念意識、精神追求、審美情趣、價值取向和文化心理,具有民族性,各國文化隨著商品貿易的流動以及“人”的帶動傳播到其他地區,并在交流與借鑒中向前發展。最終,師生完成對本課教學重難點及學習聚焦內容的突破,學生深刻體悟到“絲綢之路等商路不僅是商貿路線,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在深度學習里,教師要善于創設體驗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教學邏輯與情感邏輯里去發現和感悟。只有這樣,學生獲得的才是真正具象而又生動的知識,最終達到知識與情感上的豁然開朗。
“上浮”的環節,即反思性思維的過程。經過反思性思維,將經過“自我加工”的書本知識進行個人意義的升華和表達。
1. 升華表達,高階思維
課后學習任務:選擇一種有特色的商品,從“文化交流橋梁”的角度闡述該商品在貿易活動中的作用。
要求:4~5人小組合作完成,并在下一節課進行成果展示,可采用PPT匯報、劇本演繹、演講等形式。
探究學習結束后,教師布置適當的練習,有助于學生繼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小組學習成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必然要再次對知識進行思考和整理,這其實是對知識再次內化的過程,將書本知識真正轉化為個人知識。最終的輸出采用“表達運用”的方式,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知識的生成、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語言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最終達成高階思維。
“U型學習”模式下的深度學習,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以及教師教學中的引路人作用。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的學習經歷還原與下沉、體驗與探究、反思與上浮三個過程,完成了對知識初步關聯、深度探究、內化輸出,并最終獲得情感及理性上的豁然,“獲得對知識的意義增值,而不是對符號的簡單占有”。
運用“U型學習”模式開展深度學習,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它符合新課程改革對核心素養及立德樹人的價值要求,給予了學生一個完整的認知與情感過程,同時提升了學生的高階思維和人文素養。對教師來說,為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具體解決方案,給予深度學習有效的路徑引領。但需要注意的是,“U型學習”模式的三個過程,并不是獨立割裂的三個過程,而是三者緊密相融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節,它能讓我們的課堂顯得更豐厚、生動又具象。
總而言之,基于“U型學習”模式的深度學習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希望“U型學習”模式能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切實可行的深度學習路徑,真正做到有效構建深度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