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慶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自2016年印發以來,全民健康素養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幼兒的飲食習慣與身心健康存在密切聯系,筆者所在幼兒園設計了大班“食+”項目活動(見圖1),以食育活動為載體,以期發展幼兒的情感、態度、知識和能力等,幫助幼兒形成樂于分享、愛惜糧食的美好品德,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本文立足幼兒的經驗和興趣,聚焦“食+”學校支持、“食+”社區融入和“食+”地域融合的項目內容,探尋開放、融合、聯動的途徑,踐行“互融共聯”的食育策略,嘗試“食刻相伴”的食育評價,以期引導幼兒通過親身探索和實踐獲得融合式學習體驗。

圖1? 聯動式“食+”項目活動的探索流程圖
一、立足經驗,聚焦“目標指向”的食育內容
幼兒的學習是一種經驗的積累過程,“育心、育能、育品”是食育課程內容下的目標指向,意味著立足幼兒的經驗,追隨幼兒的興趣。食育課程內容主要從回歸自然、浸潤生活、傳承文化等方面進行選擇,充分發揮幼兒園內外、社區及其他多維資源的作用,讓幼兒在實踐中學習食育理念。
(一)“食+”學校支持:以幼為本,挖掘食育主題
挖掘食育課程的內容要遵循以幼兒為本的原則,基于幼兒的興趣。教師要參與幼兒的生活,觀察幼兒感興趣的事件。選擇與幼兒興趣相符的內容并以此為食育活動的主題,能夠促使幼兒主動參與,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二)“食+”社區融入:生活融入,創生食育聯結
生活是幼兒教育發生的場所和根基,是課程的基礎、來源和出發點。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在尋找豐富、開放且蘊藏著無限可能性的食育資源時,教師應與社區聯動,尋找幼兒與周圍生活的聯結,使幼兒了解藏在周圍自然資源中的飲食文化。
(三)“食+”地域融合:適時調整,拓展食育外延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幼兒園教師應在幼兒已有文化經驗的基礎上,采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各種活動,在地域融合方面,及時調整跟進,不斷拓展食育外延,讓幼兒了解飲食文化。
二、探尋途徑,踐行“互融共聯”的食育策略
在食育課程中,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帶領幼兒從大自然和社會中獲取豐富的課程資源。探尋適宜的途徑,踐行互生共長的策略是使幼兒獲得經驗的基礎。“食+”平臺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幼兒所獲得經驗的豐富性與多樣性。“食+”項目活動的開展,依托于園所文化下的“開放”平臺、社區文化下的“融合”平臺、地域文化下的“跨界”平臺。教師預設或捕捉幼兒的興趣點設置主題,再以項目活動的方式幫助幼兒形成可探究、可實施的策略,促進幼兒在活動中提高探究能力、分享能力、協商能力和表達能力,讓他們主動探索飲食文化。
(一)開放:聚焦主題,依趣開展食育雛形
主題活動是幼兒園的主要課程形式,以主題形式開展活動,能夠串聯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從而幫助他們生成新經驗。例如,在特定季節的主題下,筆者所在幼兒園開展了“香甜桂花糕”“冬藏柿子”“美味甜湯圓”“橘子大變身”等活動(見圖2)。秋季滿園桂花飄香,師幼以開展項目活動的方式探究如何將香氣與美食結合,保存住特定季節的饋贈。在開展活動時,教師要注意調動各個區域,投放多種材料,使幼兒在主題的引領下感受飲食文化。

(二)融合:統籌資源,食育與文化傳承
食育承擔著傳承和發展我國飲食文化的歷史使命。幼兒園食育活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不僅能豐富幼兒的認知經驗,培養幼兒的飲食習慣,發展幼兒的思想與情感,還有利于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幼兒園應充分挖掘與整合社會資源,進一步增強幼兒的文化傳承能力,喚起幼兒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認同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美食與民族文化的融合——民族大聯歡。如在國慶節期間,筆者所在幼兒園開展了民族大聯歡活動,引導幼兒探究民族美食類型、參與美食制作、品嘗美食風味,體驗不同的民族美食特色,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2.美食與民俗傳統的融合——“青香”青團。在清明節期間,筆者開展了清明主題活動,帶領幼兒認識艾草、尋找艾草、制作青團、品嘗青團,讓幼兒感受食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
3.美食與文明的傳承——“筷”樂時光(見圖3)。我國的飲食文化非常豐富,不僅蘊含養生之道,還有豐富的哲理。筷子是我國飲食文化中有別于其他國家的重要標志,學習使用筷子可以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讓幼兒了解筷子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筷”樂時光是以興趣和實際問題逐步推進的,以“用筷引入、筷子調查、用筷游戲、用筷打卡、文化鏈接”為線索,豐富幼兒的用筷經驗,促進幼兒傳承用筷文明。

(三)聯動:多維推進,深入開展食育活動
幼兒收獲經驗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通過確定主題,選擇項目活動內容,再進行規劃籌備,引導幼兒圍繞某個項目活動內容進行合作探究,采用多維聯動的方式(見圖4),滲透多元飲食文化教育,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1.集體活動導引,豐富幼兒多元體驗——認識色素。幼兒常常見到白色的水餃,在以蔬菜為主題的活動中,幼兒認識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并且知道蔬菜有不同的顏色。為了讓幼兒了解植物為什么有不同的顏色,筆者所在幼兒園開展了集體活動“有趣的植物色素”,引導幼兒探究色素藏在哪里,幼兒通過親身實踐,探索色素的存在,從而為后續活動奠定基礎。
2.親身實踐操作,助推幼兒深度體驗——包彩色餃子。彩色水餃、彩色面條是幼兒日常生活中見過、吃過的。經過前期知識經驗的積累,幼兒探究發現植物色素的存在,在制作彩色水餃的活動中,進一步將植物色素與面粉融合,見識彩色水餃的神奇。
3.探索餃子新模式,給予幼兒全新體驗——餃子大調查。為了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筆者所在幼兒園開展了多種活動,如“我喜愛的餃子”“我設計的餃子形狀”等,引導幼兒了解餃子文化。在餃子的制作活動中,教師向幼兒講解相關知識,“餃子”寓意闔家團聚,再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感受傳統美食文化。在制作現場,幼兒忙得不亦樂乎,各種形狀的餃子充滿著幸福和甜蜜的味道,幼兒圍坐在一起品嘗親手制作的水餃,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體會快樂。
三、盤點反饋,體驗“食刻相伴”的食育評價
“食刻相伴”的食育評價是以美食體驗為主的評價模式,借助多種形式的記錄和評價,幫助幼兒在回顧、總結、反思的過程中不斷積累食育經驗。在食育評價中,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借助打卡、繪制菜譜、光盤行動等方式,及時盤點和反饋,不斷采取開展項目活動的形式幫助幼兒積累食育經驗。
一是點贊式評價:食光正好之美食評價。點贊式評價是指幼兒綜合運用多種表征方式表達自己對食物的興趣、喜愛程度、想法和意見等,如“我的午餐時光”“光盤小勇士”“光盤請亮燈”“節約之星”等。
二是個性化評價:食光隧道之美食播報員。個性化評價是指幼兒結合每周食譜,進行個性化播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介紹菜譜,如“餐前小主播”“播報小能手”等,通過播報了解各種食物材料,知道每種食材的營養成分、色澤、氣味等,明白食物的來之不易。
三是優化式評價:食光之旅之我的菜譜我做主。優化式評價是指幼兒成為“我的菜譜我做主”的評價主體,通過自主制定今日菜譜、為最喜歡的菜譜打星,不斷優化菜譜的制定,在食光之旅中積累制定菜譜的相關經驗。
四、思考
幼兒是主動且有能力的學習者,親身體驗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在聯動式“食+”項目活動中,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立足幼兒的經驗與興趣,融合了項目內容、多種策略、不同評價方式,從飲食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三個維度審視食育活動,總結出以下教學經驗。
一是關于幼兒:樂探究——收獲食育成果。引導幼兒參與主題探究活動,聚焦“育心、育能、育品”的目標,可以讓幼兒收獲食育成果。例?如:學會用餐禮儀、文明就餐;在食物搭配過程中欣賞美的藝術;在小菜園種植和娃娃廚房的嘗試過程中提高自主能力、勞動能力等。
二是關于教師:善發現——提供食育策略。教師需要整合多維資源,運用多項策略,及時梳理幼兒感興趣的食育問題,提供恰當的食育策略支持,引導幼兒進行探索和嘗試,幫助他們積累項目活動經驗。
三是關于課程:巧整合——梳理食育內容。基于“育心、育能、育品”,幼兒園開展“食+”項目活動要突破傳統活動中經驗零碎化、情境單一化的問題,逐步探索開放、融合、聯動的食育實施策略,設計豐富多彩的食育項目內容。這樣,幼兒能夠自由體驗、愉悅探索、深度學習,教師也能夠了解幼兒、支持幼兒,不斷創新,提高食育課程質量。
(作者單位:海鹽縣秦山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