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英
紙藝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紙藝活動需要幼兒對紙進行撕、剪、折、貼等一連串動作,它作為一項需要手腦并用來完成的活動,深受幼兒的喜愛。紙藝活動具有結構性強、操作空間大、有安全保障等優點,非常適合小班幼兒。紙藝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受美、體驗美和創造美,同時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教師應為小班幼兒創建適于開展紙藝活動的優良環境,向幼兒提供豐富的紙藝活動素材,提高幼兒對紙藝活動的興趣,使幼兒在豐富多彩的紙藝活動中保持身心健康發展。
一、創建優美的紙藝環境,引發幼兒的興趣
紙藝是一種民間藝術,當前幼兒較少有機會接觸紙藝,教師必須為幼兒創建一個良好的紙藝環境。例如,筆者所在幼兒園將往屆幼兒留下的畫作貼在班級的墻壁上,幼兒入園可以看到用各種彩紙剪成的小花、小魚、中國結等,用彩紙折的草莓、蘿卜、玉米等。幼兒很容易被這些漂亮的作品所吸引,從而對紙藝活動產生興趣。
二、兼顧紙藝活動的藝術性和游戲性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紙藝活動是一種游戲活動。但如果將該活動簡單定位為游戲,就無法體現其承載的教育意義和藝術價值。因此,教師要兼顧紙藝活動的藝術性和游戲性,利用藝術性激發幼兒的藝術美感,利用游戲性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紙藝活動具有操作空間大、隨意性強等特點,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充足的創作空間,鼓勵幼兒制作自己喜歡的作品。為了避免紙藝活動過于隨意、缺乏組織性和系統性,教師要提出基本要求,使幼兒在兼具游戲色彩與藝術色彩的紙藝活動中得到有針對性的引導。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展示成品,讓幼兒觀察理想狀態下的作品,然后講解相關技巧等。例如,某節課的課程目標是讓幼兒用紙撕出一個圓形,然后在圓形上作畫。筆者先利用多媒體展示成果,然后引導幼兒思考如何才能用紙撕出一個圓形。在幼兒討論確定方案后,筆者親自示范,讓幼兒直觀地觀察、學習手撕圓形的方法。總之,教師既要給予幼兒足夠的自由,使他們在紙藝活動中感受到快樂,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使幼兒在紙藝活動中提高藝術創作能力。
三、運用多樣的方法,發展幼兒的技能
(一)形象生動的語言
折紙活動涉及邊對邊折、角對角折、向中心線折等專業名詞,小班幼兒難以理解這些枯燥的專業術語。因此,教師應使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幫助幼兒理解術語,讓幼兒在區域游戲中鞏固練習。例如,在教授幼兒“正方形兩邊對折”時,教師可以告訴幼兒“把紙的兩邊小臉親一親,對對齊”,并將對角折稱作“頭碰頭”、向中心點折稱作“關門”、沿中心點張開稱作“開門”,等等。教師運用游戲語言可以激發幼兒對紙藝活動的興趣,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折紙技巧。例如,在折紙活動“小貓”中,筆者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一步步引導幼兒,將三角形變為小貓的“頭”。盡管幼兒的動手能力較弱,作品不是那么完美,但幼兒都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朗朗上口的兒歌
陶行知曾講,要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紙藝活動中,教師應經常利用一些兒歌幫助幼兒掌握技巧。小班幼兒的年齡較小,身體協調性不足,他們不知道怎么拿剪刀,甚至剪不出直線。對此,筆者在活動中,教導幼兒學唱童謠《五指歌》:“大拇哥、二拇弟、三妹妹、四兄弟、小妞妞來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同時開展手指游戲,讓幼兒邊朗誦童謠邊配上動作:“小剪刀,往前伸,兩個山洞上下站;大拇哥鉆進上洞,二拇弟和三妹妹鉆下洞,上下山洞碰一碰,小弟小妞喊加油。”幼兒一邊唱童謠,一邊練習,快速記住了正確握剪刀的方式。在開始練習剪直線時,筆者組織了開火車游戲,配上兒歌“啊嗚,啊嗚,剪刀寶寶肚子餓;啊嗚,啊嗚,張大嘴巴咬一咬;啊嗚啊嗚,啊嗚啊嗚。”這不僅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還讓幼兒在實踐中掌握了更多技巧,逐漸提高了動手能力。
(三)富有趣味的情境
小班幼兒的年齡較小,且注意力不集中,他們易受外部環境影響。在紙藝活動中,他們常常做了一會兒就沒興趣接著做了。為使幼兒保持興趣,教師應為幼兒創設有趣的情境,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游戲情境中掌握一些簡單的撕、剪、折等技能。例如,在撕紙活動“小路”中,筆者先帶領幼兒走鵝卵石小路,讓他們觀察鵝卵石的外形特征,再引導幼兒幫助小白兔鋪彩色的“小路”。幼兒都想幫助小白兔,他們認真地把紙撕成一塊塊“大磚頭”,再把“大磚頭”變成“小鵝卵石”,粘貼在自己畫的“小路”上。當幼兒完成后,他們都開心地說:“老師,我幫小兔子鋪好小路了。”又如,在剪紙活動“面條”中,筆者展示了娃娃家的娃娃,告訴幼兒“娃娃說肚子餓了,想吃面條,請小朋友來做面條,好不好?”,幼兒興高采烈地幫娃娃剪“面條”,并爭先恐后地送給娃娃吃。在操作時,由于有了情境的引導,幼兒都非常認真,他們積極地參與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快樂學習。
(四)由易到難的深入
陶行知說:“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小班幼兒剛剛了解紙藝的內容,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發展特點,引導幼兒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例如,在撕紙游戲中,筆者先教孩子撕出“面條”“雪花”“小草”等簡單的線條,再逐步過渡到指導他們撕出“西瓜”“雞蛋”“小旗”等圖像,最后再讓幼兒嘗試“小花”“房子”等復雜圖形。在剪紙時,筆者先讓幼兒隨意剪,鼓勵他們大膽地使用剪刀。在幼兒逐步熟悉了剪刀的使用方法后,筆者為幼兒提供了一些小紙條,并在上面畫好直線,讓幼兒練習剪直線,在他們掌握了一刀剪后再學習二刀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連續剪、剪曲線。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技能慢慢地得到了強化。
(五)耐心細致的指導
因為小班幼兒的身心發展尚不健全,動手能力較弱,所以教師要耐心細致地引導他們。在活動中,教師如果無法顧及全體幼兒,就應對幼兒進行個別輔導。在幼兒活動的過程中,如果教師過早介入,幼兒就會缺乏獨立探索、思考的時間,只能被動地跟學教師的動作;如果教師介入過晚,幼兒可能因為不會操作而失去興趣。因此,教師必須選擇恰當的時間對幼兒進行指導。例如,在折紙活動中,幼兒嘗試自己看著示范圖折喇叭花。皓皓看得很認真,一步一步折,在折喇叭花時遇到了困難,嘗試了幾次都不成功。筆者馬上介入,引導皓皓仔細觀察步驟圖和范例,并親身示范。在筆者的支持、鼓勵、引導下,皓皓成功折出了喇叭花。教師在合適的時機介入,并耐心地指導幼兒,不僅可以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引導幼兒獨立探索、解決問題,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與探索能力。
(六)操作習慣的養成
教師要把幼兒的安全放在首位,引導幼兒在紙藝活動中養成正確的操作習慣。在開始的幾次活動中,幼兒可能會出現亂丟廢紙、亂放東西的情況,教師要教授幼兒處理廢紙、使用剪刀的方法,讓幼兒學會有序擺放桌上的材料。對于剪下來的廢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它們捏成小紙球后,再放進垃圾簍里。教師要提醒幼兒將剪刀統一放在薯片罐子里,把剪刀頭朝下,在拿取剪刀時按照先后次序,當使用結束后,馬上將剪刀放回罐子里。同時,在傳遞剪刀時,必須把剪刀的刀口合起來,用手握住剪刀頭,再遞給其他人,絕對不能把剪刀頭對著同伴。通過教師多次反復示范,幼兒能夠漸漸掌握正確握剪刀的方法,并養成正確的操作習慣。
四、展示幼兒的紙藝作品,增強幼兒的信心
因為幼兒的創作水平有差異,所以有的幼兒完成的紙藝作品非常出色,有的不太如意。幼兒會拿著自己的作品詢問教師:“老師我的作品好看嗎?我的還沒有拍照呢?”教師要學會欣賞,從每件作品中找到閃光點。當幼兒自己動手、動腦,創造性地完成一件作品后,教師應給予幼兒肯定和鼓勵。例如,筆者所在幼兒園創設了一個“特色紙藝墻”,經常展出幼兒的優秀作品,用幼兒的作品來裝飾教室、美化環境,并組織幼兒一起欣賞、評價。每次呈現幼兒的新作品時,他們就會圍上來說:“這是我剪的,好看嗎?”“這個是我折的!”當家長來接幼兒離園時,幼兒總是把家長帶到作品前,邀請爸爸媽媽一起欣賞。另外,筆者所在幼兒園還把幼兒的作品應用到游戲中,如將幼兒剪的“面條”“水果”放置在娃娃家,將動物頭飾、臉譜應用到游戲表演中。這樣既豐富了游戲材料,又展示了幼兒的紙藝作品,提高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五、加強探索性紙藝活動的開展
紙藝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自主創作空間,教師在組織小班幼兒參與紙藝活動時,既要注重培養幼兒的藝術品鑒能力,又要注意發展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彰顯紙藝活動的探索性。簡而言之,教師要帶領幼兒一起拓寬紙藝活動的范圍,使身邊的素材成為幼兒發揮創造力的工具。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觀察身邊哪些事物能用來創作紙藝作品,如報紙、廣告紙、彩紙、皺紋紙、衛生紙等。例如,幼兒可以將皺紋紙搓成紙繩,裝飾塑料瓶;將報紙撕碎泡水,通過攪拌制作出報紙漿。除了這些紙質材料,身邊的廢舊物品也能變為素材,供幼兒進行操作,如紙盒、紙箱、紙碗和紙杯等。幼兒可以在這些立體的材料上進行加工,通過繪畫和使用各種可粘貼的材料,創造一個個童話世界,如藍色海洋、魅力天空、神秘城堡等。在幼兒的思維碰撞下,在幼兒的靈巧雙手中,廢舊的材料可以創造一個個生動的歡樂世界。
結語
陶行知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紙藝活動中,幼兒能夠快樂地創作、愉快地學習。紙隨心動,心隨指動,一張小小的彩紙,經過幼兒小手的撕、貼、折,可以變成精美的作品,這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協調能力,還可以讓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培養他們的專注力和意志力,發展他們無限的創造力。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楓橋觀楓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