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
科學活動是實現(xiàn)科學教育目標的有效路徑,它是指幼兒運用自身的感官,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形式去探索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事物和現(xiàn)象,運用科學思維去發(fā)現(xiàn)科學知識和科學道理。良好的科學活動能夠幫助幼兒建立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技能、形成科學精神和提升科學素養(yǎng)。好的科學活動應當是富有情境的活動,是符合“活教育”理念的活動。本文基于“活教育”理念和情境教育理念,探討了幼兒科學活動的設計、實施與指導方法。
一、立足幼兒心理設計科學活動
“活教育”是陳鶴琴倡導的一種教育理念,他提出:“書本主義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我們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課本也是活的。”幼兒科學活動設計應當以幼兒為中心,立足幼兒的心理,激發(fā)幼兒的活力。
(一)探究性活動,激發(fā)好奇心
幼兒對陌生、新奇的事物和現(xiàn)象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好奇是一種學習動力,是科學學習的起點。幼兒一旦對某種事物和現(xiàn)象產(chǎn)生好奇心,他們的注意力就會聚焦,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從而主動探索其中的奧秘。在設計科學活動時,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使他們對科學內容和活動任務產(chǎn)生濃厚興趣。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性科學活動,將問題融入情境中,用疑問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合作性活動,喚醒合群心
幼兒喜歡與同伴玩耍,這是因為他們具有合群心理。合群是一種與他人一起合作的傾向,是參與合作學習的基礎。合群心理可以增加幼兒之間的交往互動,讓幼兒進行合作探究,提高探究效率。合作性科學活動一般難度較大,流程比較復雜,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對于一些能力較弱的幼兒來說,合作可以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進行深入探究。在科學教育中,教師應多設計一些合作性科學活動,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欲望,以提高教學效率。
(三)生活性內容,構建“活教材”
陶行知先生反對教“死書”,倡導教“活書”,他認為,“活的教育”正如魚在水里、鳥到樹林一樣。活的教育與生活不可分離,要想讓科學教育活起來,教師必須教導幼兒“活知識”,理應選擇生活性內容,構建“活教材”。生活是個百寶箱,現(xiàn)實世界里蘊藏著豐富的科學教育資源,科學活動內容應當從自然、生活中選擇。例如,春天的自然界滿是桃花、油菜花等,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欣賞美麗的景色,設計一些解剖花的活動,引導幼兒了解花的構造。
二、依據(jù)“真、美、思”實施科學活動
情境教育理念為科學活動實施提供了強力支撐。在實施科學活動時,教師應當依據(jù)“真、美、思”三大元素,突出情境的真實性、審美的愉悅性、活動的思考性,引導幼兒在情境中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和高效學習。
(一)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
情境是科學活動實施的載體,具有激發(fā)幼兒情感、促進幼兒認知發(fā)展等功能。有效的科學探索活動應當基于情境開展,教師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場景,將活動置于真實的場景之中,讓幼兒親身體驗。
真實情境是真學習發(fā)生的基礎,能夠促進幼兒發(fā)展,讓幼兒真實參與,喚醒幼兒生活經(jīng)歷,激活幼兒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需要真人真事、真問題真現(xiàn)象,把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簡單易學。在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時,教師可以將教學場所搬到大自然中,讓幼兒觀察體驗,到現(xiàn)實生活中探索科學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了解植物的一生,帶領幼兒一起種植植物,讓幼兒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探究種子發(fā)芽,陪伴幼苗長大,觀賞植物開花,等待植物結果。真實的科學活動情境,可以給予幼兒真切的體驗,激發(fā)幼兒科學探究興趣,增強科學探究效果。
(二)激發(fā)審美愉悅
科學活動的設計要堅持愉悅性原則,讓幼兒帶著美好的心情學習。同時,科學活動的設計要能激發(fā)幼兒學習動機,增強幼兒探究動力。科學活動不僅是一種探究活動,還是一種審美活動。好的科學活動可以讓幼兒在探索科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感受科學的魅力,體會科學的意境之美、神秘之美和理性之美。
教師應采取必要手段,對科學活動進行藝術處理,增強直觀感受,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唯美的意境,創(chuàng)新科學活動內容,豐富科學活動形式,將科學探究活動與審美實踐活動融為一體。例如,在引導幼兒了解動物時,筆者在組織幼兒探究動物如何利用材料筑巢作為庇護所的內容之后,開展了“制作人工鳥巢”活動。在活動實施過程中,筆者先利用課件向幼兒展示了燕子、喜鵲的巢穴,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欣賞,了解不同鳥類對庇護所的不同需求,認識鳥兒與人類的關系,再讓幼兒帶著愉悅的心情制作鳥巢。
(三)開闊思維空間
科學活動不僅要培養(yǎng)幼兒分析、抽象、聯(lián)想、歸納等基本思維,還要培養(yǎng)幼兒模型建構、推理論證等思維方法。科學活動既要具有趣味性,更要具有啟發(fā)性,要能夠引導幼兒思考,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
設計科學活動要立足科學思維培養(yǎng),堅持跨學科融合理念,開闊幼兒思維空間。教師可以在科學活動中滲透STEAM教育理念,把科學、技術、工程、藝術與數(shù)學有機融合,引導幼兒用科學思維、技術思維、工程思維、藝術思維和數(shù)學思維等設計和制作作品,提高幼兒的綜合思維能力與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我給鳥兒安個家”活動中,筆者先引導幼兒圍繞鳥兒的習性、生活的環(huán)境、筑巢的材料、巢穴的結構、安放的時間和地點等展開自由討論,從多角度思考和設計鳥巢的結構,然后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動手制作鳥巢。該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還有效培養(yǎng)了幼兒的思維能力。
三、用“活教育”理念指導科學活動
“活”的科學活動,需要“活”的教師和“活”的幼兒,需要教師大膽放手,靈活運用教學手段,進行巧妙而有效的指導,鼓勵幼兒積極投入科學活動中,引導他們進行高效探究。
(一)手腦并用,讓幼兒智慧做
科學實驗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門課程之一,因為他們有機會自己動手操作。實踐性科學活動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愛動的天性,幼兒可以采取擺弄、制作、實驗等方式探究科學知識。教師要多開展一些操作活動,激發(fā)幼兒的操作興趣,讓幼兒手腦并用、智慧操作、高效活動。
手腦并用的科學活動是“做”與“思”融合的過程。教師要為幼兒搭建動手操作的平臺,為幼兒提供實踐操作的空間,讓他們獲得充分的感知體驗。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自主設計活動方案,發(fā)展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在實踐探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引導幼兒對活動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推理,或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歸納、整理。例如,在引導幼兒操作電路暗箱時,為了訓練幼兒的科學思維,筆者設計了兩個層次的活動,第一層次的活動是“學解暗箱”,為幼兒提供現(xiàn)成的暗箱,讓幼兒運用檢測器檢測,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繪制出暗箱里的電路圖。第二層次的活動是“制作暗箱”,幼兒分組設計制作暗箱,然后小組之間交換破解暗箱。第二個層次的活動難度更大,幼兒要先提出問題,然后再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解決問題,這有助于促進幼兒的思維發(fā)展。
(二)構建支架,使探究更高效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現(xiàn)在既是想講活的教育,就要知道兒童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我們要設法去輔助他,使他能力發(fā)展。”科學教師應當成為幼兒科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幼兒的科學探究助力,針對幼兒的個性差異,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助和指導,為他們構建學習支架,引導他們進行高效探究。
雖然幼兒具有濃厚的科學探究興趣,但他們的探究能力較為薄弱,他們的科學探究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實驗操作缺乏一定的規(guī)范性。高效的科學探究活動不僅需要教師大膽放手、鼓勵幼兒獨自操作,還需要教師指導示范。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講解示范、點撥啟發(fā),使幼兒明確活動目標,學會自主設計活動,學會正確使用儀器,養(yǎng)成科學的探究習慣。教師也可以為幼兒提供活動導單,使問題由難變易,讓活動由復雜變簡單。教師還可以成為幼兒的合作伙伴,參與幼兒的活動,引導幼兒繪制圖稿,和幼兒一起動手組裝實驗裝置,開展實驗探究。有了教師的指導,加上學習支架的輔助,科學探究就能夠增效提質。
例如,在引導幼兒“學解暗箱”環(huán)節(jié),筆者從兩個維度給幼兒提供輔助,為他們的高效探究保駕護航。一是引導幼兒猜測:“如果暗箱里連接的是小燈泡,檢測器里的小燈泡會怎樣?如果暗箱里連接的是電池,檢測器里的小燈泡又如何變化?”二是指導幼兒檢測,為幼兒講解、演示檢測器導線怎樣與暗箱的觸點連接,做到交叉檢測、有序檢測,并向幼兒提供實驗記錄單,以確保檢測科學有序。指導實驗方法與提供實驗記錄單能夠讓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更加高效。
結語
好的科學活動應當是富有情境的活動,是符合“活教育”理念的活動。好的科學活動能夠引發(fā)幼兒的好奇心,激發(fā)幼兒的探索精神,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