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富媛
對于處于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教師要注重提高家園合作的質量和幼小銜接的科學性,全面優化幼小銜接中的家園合作體系。同時,教師要從不同角度推動家園合作深入發展,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推動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本文分析了幼小銜接中家園合作的現狀,并提出了優化幼小銜接中家園合作的建議。
一、幼小銜接中開展家園合作的重要性
家園合作可形成較好的教育合力,發揮家長與教師的雙重引導作用,幫助幼兒做好進入小學的心理準備。幼兒園與家長、小學進行深入合作,從知識銜接、生活銜接、行為銜接及習慣銜接等方面入手,對幼兒升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幼小銜接中全面性、系統性地開展家園合作,從幼兒升入小學的心理適應及家庭教育的嵌入層面入手,開展幼兒園、家長及小學三方的互動交流,對提升幼兒綜合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二、幼小銜接中家園合作現狀調查——以A幼兒園為例
(一)A幼兒園介紹
A幼兒園坐落于C市的中心地帶,東鄰人民大街,西鄰重慶路商業街,周邊有百花園、牡丹園等自然生態公園。該幼兒園建立于2018年,為雙語類型培養幼兒機構,并與附小教育緊密相連,有豐富的附小教育經驗。整個園區分布合理且規模較大,相關設施配備齊全。該幼兒園將班級劃分為小班、中班、大班,側重主題互動、生活常識、體育運動等方面的教學,并有針對性地開設了特色活動,如科學實驗、科普宣傳、戶外拓展等。
(二)家園合作方式及內容
筆者對A幼兒園進行走訪觀察發現,該幼兒園注重幼兒的成長教育,在成長教育中與家庭緊密合作,旨在培養幼兒樂觀、勇敢、自信的品質,質疑的精神及溝通交流的能力,并在家園合作中最大程度降低園方的主導性,以家庭為核心,形成了較為科學合理的家園合作架構體系。該幼兒園強調通過家園合作幫助幼兒完成幼小銜接,實施率性教育。具體的家園共建及合作內容如下(見表1)。
該幼兒園采用多種方式,搭建家園合作平臺,創新家園合作模式,借助分小組家長訪談、家長會、微信群、家長課堂、親子活動、家長委員會、幼小銜接家長講座等方式進行溝通,打造具有特色的幼小銜接家園合作體系。在具體合作中,該幼兒園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家園合作方式。筆者通過觀察及訪談,發現A幼兒園在幼小銜接方面整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家園合作方式及內容符合幼小銜接要求,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不足和缺陷,需要在日后工作中進一步完善。
(三)存在的不足及缺陷
1.具有形式化傾向,效果一般。筆者經過走訪觀察,發現A幼兒園在家園合作過程中依然以教師為主導,教師未能及時與家長就幼兒的行為表現及心理狀態方面的內容進行溝通,導致家園之間存在隔閡,影響家園共育的效果。
2.幼小銜接連續性不足。幼兒園與小學在育人理念、教育內容等方面有所不同。A幼兒園側重對幼兒的個性及行為進行引導,培養幼兒的探索意識及基礎能力,開展以體驗生活與培養情感為主的啟蒙教育。而小學教育主要以知識傳授、行為思想規范等為主,在啟蒙的基礎上開展規范性的知識教育。幼兒園針對幼小銜接的部分教育內容較為僵硬,家園合作效果不佳。
3.家長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不同。部分家長對家園合作模式了解不深,對其概念與內涵的本質掌握不足。部分家長認為,幼兒教育的責任主體為幼兒園或教師,自己只需要簡單配合,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屬于幼兒園的本職,自己只起輔助性作用。這種思想觀點導致家園合作的有序開展存在一定的困難。部分家長支持家園合作及相關工作的開展,但沒有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多為被支配者,全面聽從教師指揮,導致家園合作中家長的作用發揮有限。
三、幼小銜接中影響家園合作開展的主要因素
(一)缺乏家園合作理念
部分教師缺乏家園合作理念,沒有完善家園合作的開展步驟,也沒有對合作過程加以優化,在與家長溝通時存在應付、形式化等問題。
(二)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缺乏銜接
幼兒園教育以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及開發幼兒的能力為主,注重思想啟蒙、行為引導及良好習慣養成,強調培養幼兒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及探究能力。而小學教育主要在于知識傳授與講解,重在行為規范與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二者雖然在教育方向上一致,但在教育內容及教學形式上存在差異。二者在銜接上也同樣存在一定問題,導致家園合作難以深入開展。
(三)教育思想較為傳統
幼小銜接中家園合作的本質在于共同促進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培養幼兒對小學學習及生活的適應能力,并將相關的小學教育內容融入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新的體驗和發展。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較為傳統,認為幼兒園是實施教育的責任主體,忽視了家園合作的重要性,沒有積極主動地配合、參與共育活動,還有部分家長較為盲從,雖然認同家園合作并積極參與其中,但過于聽從教師的指揮,無法根據自身實際對幼兒進行合理教育。
(四)家園合作形式較為單一
幼小銜接是幫助幼兒從幼兒園階段過渡到小學階段的關鍵環節,在銜接過程中,要注重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推動幼兒率性成長。但在實際的家園合作中,部分幼兒園缺乏針對適應能力培養的內容設計,開展家園合作的形式也十分單一。
四、優化幼小銜接中家園合作的建議
(一)加強與家長的合作溝通
幼兒園需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將幼兒在成長中面臨的問題和獲得的發展告知家長,讓家長第一時間知道幼兒的成長表現、學習情況及心理狀態。同時,幼兒園要針對自身實際情況,對家園合作模式、內容及方法等進行研究,并邀請家長共同討論,通過組織家委會的方式引導家長參與幼小銜接工作。幼兒園要根據小學教育的要求及環境布置等,完善家園合作的各項組織活動,加強對幼兒適應能力的培養。同時,幼兒園可以設計家園合作戰略實施方案,主動與家長、小學等進行交流,優化家長會、親子體驗活動、小學教育體驗活動等,構建完善的家園合作機制與體系。
(二)強化幼小教育的銜接
家長需改變以往的被動心理,主動與幼兒園進行溝通。幼兒園也需有針對性地開展共育活動,在家園合作中加強幼小教育的銜接。教師要注重素質教育,將其作為幼兒園、小學教育二者銜接的主體內容,通過組織家長會、開展親子活動等方式進行家園合作,與家長共同研討幼小銜接的合作教育內容,并借助親子科學活動體驗、親子植樹活動等加強幼兒與家長的互動,讓幼兒和家長一起完成任務,從而培養幼兒的生活探索意識、動手實操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等。教師與家長可以一同制定活動內容,并讓家長成為活動的實施主體。教師應作為引導者而非主導者,將空間留給幼兒與家長,讓幼兒在實操體驗中成長。
(三)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
目前部分家長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存在認知差異。針對該問題,教師要幫助家長轉變教育理念,讓家長樹立家園合作意識。教師要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闡述家園合作的重要性、可行性及有效策略。同時,教師要建立以家長為核心的合作模式,讓家長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活動,如組織家庭小課堂、家庭小實驗、家庭小運動會等活動,將小學的教育內容預先融入家庭教育。
(四)優化家園合作內容,構建指標評估體系
幼兒園要從實際環境設計及需求的層面入手,對原有的家園合作體系進行優化。教師不能隨意決定家園合作方式,應該在對各種方式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詳細思慮后靈活使用,如利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家長會。教師要提前將家長會的內容大綱文件發給家長,在家長會現場根據家長的反饋直接進行交流,并組織家長展開討論,這可以提高家長會的效率,促進教師與家長間的思想碰撞。同時,幼兒園可以在家園合作過程中構建指標評估體系,設置指標等級與內容,開展階段性評估,如幼小銜接的促進效果評估、幼小銜接的質量效果評估、幼小銜接的價值效果評估等,將具體的評估標準及指標內容融入家園合作。
結語
在幼小銜接階段,家園合作效果影響幼兒能力的發展。只有教師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動幼小銜接順利進行。家園雙方要攜手共育,更新教育觀念并保持一致,共同幫助幼兒了解小學教育,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作者單位:吐魯番市鄯善縣濱沙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