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辛欣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家庭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家庭教育不僅在兒童的成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還關乎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可以說,家庭教育不僅是一家之事,更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最根本的責任和使命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引導孩子學會做人。
有學者提出,要在家庭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讓孩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習得者、傳承者、弘揚者,這是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職責與使命所在。還有學者認為,傳統儒家家庭教育思想十分注重道德教育,青少年只有正確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和理念,本文將從經典蒙學讀物《弟子規》入手,挖掘其中富有現代意義的內容,以期為當下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經驗。
一、《弟子規》中蘊含的現代家庭教育內容
《弟子規》是一部從清朝康熙年間流傳至今的蒙學教材,原名《訓蒙文》,由清朝學者李毓秀所作,后經賈存仁(一說賈有仁)修訂改編,命名為《弟子規》。整篇文章根據《論語·學而》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編纂而成,主要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處世、求學時應有的禮儀規范。由于《弟子規》的內容易理解,對兒童的行為規范有引導價值,且朗朗上口、易讀易記,不少幼兒園、小學低學段紛紛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引導兒童誦讀經典,以期達到規范兒童日常行為的效果。除了學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自覺、積極地引入《弟子規》,讓兒童在生活中理解、認同蒙學經典的內容和精神,能夠更好地幫助兒童樹立規范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可否認的是,《弟子規》中的部分內容已經不適用于現代教育,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弟子規》時,要有批判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其中適應現代教育的文本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中指出,要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這十六字方針明確了我國家庭建設的根本目標和方向。其中,“相親相愛”“向上向善”的家庭建設目標在《弟子規》的文本中有大量體現,下面筆者將從這兩個方面闡述《弟子規》中蘊含的現代家庭教育內容。
(一)相親相愛的家庭關系
《弟子規》中“入則孝”和“出則悌”這兩部分內容具體闡述了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能夠指導家庭成員建立相親相愛的關系。一個和諧的家庭中不僅有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還有子女對父母回報的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孩子對父母最基本的尊敬。“出必告,反必面”,也就是說,日常出門、回家要先向父母打招呼;“身有傷,貽親憂”,即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憂。這些都是子女力所能及的、孝順父母的事。在兄弟姐妹之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即兄長要對弟弟友愛,弟弟要對兄長恭敬,這是兄弟姐妹間相處的根本之道;“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即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將親情放在首位,不能把錢財看得過重,不說過分的話去傷害自己的親人,這是兄弟姐妹之間關系和睦的保障。《弟子規》中蘊含著諸多對現代家庭關系的啟示,這些內容對于建設相親相愛的家庭關系具有促進作用。
(二)向上向善的家庭風尚
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重點不在于系統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在于道德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也就是說,家庭教育要通過生活化、禮儀化、德行化的方式進行。《弟子規》中“謹”“信”“泛愛眾”這三部分從生活場景出發,列舉了兒童在具體事件中如何做到恭謹、誠信、友善,以構建向上向善的家庭風尚。
“謹”這部分內容對兒童的日常生活習慣提出了具體要求。“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提醒兒童要珍惜時間,刻苦學習;“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告訴兒童穿衣不應追求華麗,重在干凈整潔,穿著應與自己的身份和家庭實際情況相符,不攀比;“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告訴兒童在準備進入別人家門和房間時應做到的禮儀規范。“信”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導兒童講誠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同時,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語和措辭,“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泛愛眾”這部分指出“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教導兒童要樂于助人,要向有才華的人學習,而不是嫉妒、詆毀他人。“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教導兒童要做一個友善的人,不說他人壞話,不泄露他人秘密,多發現、多肯定他人的優點。
總而言之,《弟子規》中很多內容與積極、友善、正直的品質有關,這些內容對塑造兒童健全人格、構建家庭向上向善新風尚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弟子規》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啟示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最關鍵的因素。《弟子規》既是對兒童的教育,也是對家長的教育,它對現代家庭教育有著多方面的啟示。
(一)將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樹立科學教育理念
《弟子規》的核心思想是注重兒童的品德培養、行為養成,其總敘部分“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的內容,明確表達了育兒的觀點,即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培養孩子的根本任務。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充分發揮兒童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形成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品質。首先,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兒童良好的品行。“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對兒童的要求。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家長要恰當地“呼、命、教、責”,讓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及時教育、合理批評,而不能一味地溺愛孩子、一手包辦。其次,家長要對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如“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等,引導孩子樹立尊敬父母的意識。同時,借鑒“親所好,力為具”等內容,家長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請求,如向孩子要一份禮物、生病時讓孩子幫忙拿藥等,改變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引導他們關注父母的愛好、身體、工作等。
(二)注重自身發展,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在現代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的學習、習慣培養上,忽視了對自身發展的要求。《弟子規》是一部常讀常新的蒙學經典讀物,父母在帶領孩子誦讀經典的過程中,也會有很多收獲和反思。在讀到“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這句時,家長要反思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是否有過做不到卻輕易給孩子許諾的情況;在讀到“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這句時,家長要想一想自己是否一邊教導著孩子不能嫌貧愛富、喜新厭舊,一邊自身做出這樣的行為;在讀到“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時,家長可以想想在要求孩子讀書、學習時,自己是否有堅持閱讀、堅持學習,是否在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家長也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并在言行上嚴格規范自己,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三)注重規矩意識,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在現代社會中,規矩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一個有規矩的人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身的行為,能夠為創建良好的社會環境發揮積極作用。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學習《弟子規》對于培養兒童的規矩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有著重要作用。
三、《弟子規》在家庭教育中的傳承途徑
(一)親子誦讀,學習經典
《弟子規》等蒙學經典讀物的內容較為淺顯,語言朗朗上口,適合兒童反復誦讀。家長可以采取親子誦讀的方式,帶領兒童一起朗讀《弟子規》中的優秀內容。在文本理解上,家長不需具體解釋詞句意義,可以結合《弟子規》中的內容講述經典故事,幫助兒童理解。如讀到“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時,家長可以講述孔融讓梨的故事,幫助兒童理解文本。在親子誦讀的過程中,家長要以兒童為中心,結合兒童的興趣點寓教于樂,幫助兒童學習經典、領悟道理。
(二)結合生活情景,知行合一
《弟子規》中有大量與待人接物有關的禮儀常識,適合具體的生活情境。除了開展誦讀活動,家長可以將《弟子規》中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情境結合起來,創設與兒童已有經驗相互矛盾的情境,讓兒童在“兩難情境”下產生認知沖突,引導兒童思考、領悟、理解《弟子規》中的具體內容,并在現實生活中踐行《弟子規》的要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發揮社區力量,傳承經典
家庭教育離不開社區的支持,尋求群體關懷是家庭教育不斷發展的內在需求。在傳承經典的過程中,社區要發揮力量,通過組建蒙學經典學習共同體或者開展經典閱讀活動的方式,在社區創設傳承經典的大環境。一方面,家長能夠通過與社區其他成員的溝通,加深自身對蒙學經典的認識和理解,以免一葉障目或產生在教育道路上踽踽獨行的孤獨感;另一方面,兒童需要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踐行蒙學經典思想,從而加深對蒙學經典的理解,身體力行,傳承蒙學文化。社區積極開展蒙學經典學習活動,吸引學前兒童和小學低學段兒童及其家長參加,結成蒙學經典學習共同體,能夠使蒙學經典的學習充滿活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走進家庭。
(作者單位: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