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幼兒園教育要保教結合,保育和教育兩手抓。這就要保育員轉換角色,從過去單一的管、保,轉變到保、教,做好引導、管理、教育工作。幼兒園的保育員要學會轉換角色,除了保護幼兒的安全、關心幼兒的一日三餐,還要擔起教育幼兒、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責任,要與幼兒一起學習、一起游戲、一起活動,在“保”中滲透“教”,在“教”中落實“保”,把幼兒當朋友,當自己的孩子,采用更加科學的、符合幼兒成長規律的教育方法,更好地助力幼兒的成長,開發幼兒的智力,提高幼兒園教育的質量。本文探討了培養保育員的角色轉換意識的具體策略,以供參考,為落實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打好基礎。
一、從改變保育員的稱呼開始滲透角色轉換意識
保育員是幼兒園的主要工作者,擔任著保護幼兒、教育幼兒的責任。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部分幼兒園對于保育員的稱呼、稱謂還停在過去,幼兒對保育員的稱呼不是統一的,有的幼兒叫“阿姨”,有的幼兒稱“老師”。基于此,筆者認為,促進幼兒園保育員的角色轉換,首先要從稱呼、稱謂的轉變開始,要統一給他們正確的稱謂——教師,讓幼兒稱呼他們為“老師”,這在強化保育員的職業認同感、歸屬感的同時,還能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不要小看這種稱呼的轉變,這會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會讓保育員的責任心隨著歸屬感的增強大大提高,能促進保育員向教師的方向不斷努力,全身心投入幼兒園的保育和教育工作,更用心地服務幼兒,陪伴幼兒成長,啟迪幼兒智慧。
二、在日常管理中滲透角色轉換意識
(一)在午餐時教幼兒衛生常識
筆者觀察發現,幼兒園雖然為幼兒設置了一日三餐,但是部分幼兒會在家吃早餐和晚餐。因此,保育員可以選擇中午這一大部分幼兒都在園用餐的時間點,借助用餐契機,在陪伴、照顧幼兒用餐時開展衛生教育。
例如,有一次,一名幼兒把掉在桌子上的飯撿起來放到嘴里,筆者看到了馬上制止。部分幼兒對此產生了好奇,與筆者發生了如下對話。
欣欣:老師,爸爸媽媽不是說不能浪費嗎?
洋洋:老師,掉在桌子上的東西為什么不能吃?
筆者:爸爸媽媽說不能浪費是對的,不浪費是我們的好品質。但是,掉在桌子上的東西已經沾染上了眼睛看不見的細菌,吃下去后,我們可能就會鬧肚子,甚至生病,所以不能吃。
琦琦:老師說得對,我爸爸也說了,掉在地上、桌上的東西不能吃。不能吃沒有清洗的東西,比如剛買的水果。在還沒有洗手之前,也不能用手抓東西吃,這些都會不小心把細菌帶到肚子里。
筆者:琦琦,你說得很對,為你點贊。還有一句話是“食不語,寢不言”,告訴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那我們是不是要趕快吃飯,不再說話了呢?
這不僅讓幼兒在進餐的時候增強了衛生安全意識,還強化了保育員的角色轉換意識。保育員不再只是看著幼兒吃飯,還能抓住機會教育幼兒,告訴他們怎么吃才更健康。這樣有意識地進行角色轉換的嘗試不僅能鍛煉保育員的教育能力,還能增強其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助于提高幼兒園的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二)在午休時培養幼兒的責任心
幼兒的年齡小,紀律性較差,在午休時間嘰嘰喳喳愛說話。為了保證幼兒互不干擾,快速入睡,保育員要做好管理工作,引導幼兒安靜午休。
例如,當部分幼兒在午休時間交談而不睡覺時,筆者就會上前引導他們,讓他們知道午睡的時候說話是不對的。
筆者:小希,你現在不能說話了,會吵到其他小朋友的。
小希:我不和別人說話,只和童童說。
童童:嗯,我們兩個悄悄地說。
筆者:不是和誰說話的問題,而是不應該在別人睡覺的時候說話。要不你說一句,他說一句,你們想想,是不是就鬧哄哄了?鬧哄哄了誰都睡不成了。不睡午覺對身體不好。按時午睡、保持安靜,是對你的身體健康負責,也是對寢室紀律負責,對其他小朋友負責,是不是?
接著,筆者做睡覺狀,引導幼兒入睡,并在一旁觀察,督促他們午休。
保育員要肩負起教育責任,及時抓住教育契機,將教育工作滲透在幼兒日常管理中,對幼兒適時進行引導,這不僅能促進幼兒的成長,強化幼兒的責任心,讓幼兒遵守紀律,還能在角色轉換中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助力幼兒教育教學質量的
提高。
(三)在放學時培養幼兒的紀律性
筆者觀察發現,下午家長來接幼兒放學的時間,是幼兒最興奮,也是紀律最松散的時候。幼兒看到家人后會非常熱情、激動地往前趕,出現排隊時打鬧、推推搡搡的情況。這不僅讓隊伍變得不整齊,還存在安全隱患。針對這種情況,無論是幼兒園教師還是保育員,都要及時引導幼兒、教育幼兒,培養幼兒的紀律性。
比如,有一名幼兒在排隊時大聲喧嘩,還對前面的小朋友推推搡搡,筆者看到了,及時走過去與幼兒進行溝通。
筆者:小哲,不能大聲說話。要讓爸爸媽媽來接你時,看到你遵守紀律的樣子。
小哲:老師,我知道了,我不說話了,說話不好。
筆者:你剛才是不是推冬冬了?在排隊的時候不能推其他小朋友,你萬一把他推倒了,把他哪里磕著碰著,是不是不好?他自己會疼,他的爸爸媽媽也會心疼。同樣,要是有人把你碰倒或推倒,把哪里碰破了,你的爸爸媽媽也會心疼的,是不是?
幼兒園保育員要利用恰當的時機,對幼兒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不要僅僅制止,如“不許說話,排好隊”“你不能推搡前面的小朋友”等,而要在及時管理的同時向幼兒講清楚道理,這樣既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能培養幼兒的紀律意識。保育員對幼兒開展紀律教育,能在教育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強化自身作為教育者的職業認同,從而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更有責任、更有愛心,更好地服務幼兒,助力幼兒成長。
三、從各個方面提高保育員的教育教學能力
要真正強化保育員的角色轉換意識,使其把角色轉換落到實處,就要從各個方面提高保育員的教育教學能力與素養,真正增強他們的身份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為優化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礎。
(一)保育員親身參與教育工作
任何經驗都是在實踐中積累的。作為保育員,要想實現角色轉換,就要積極參與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把理論知識融入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積累教育經驗,從而真正為幼兒教育工作添磚加瓦、注入活力,推動幼兒教育工作的開展。
一次,筆者所在班級的李老師在組織幼兒玩游戲,部分幼兒趁李老師不注意時說話、打鬧。筆者及時走上前與幼兒交流,讓幼兒知道在課堂上或在老師講話時,不能說話。
筆者:丹丹,剛才李老師講了什么?
丹丹:沒聽到。
小宇:我也說不清楚。
嘉嘉:剛才李老師讓我們在游戲時注意安全、不要推搡、互相幫助、注意合作。
筆者:丹丹,當老師講話時,我們最好不要說話,要不然老師講了什么你就不知道了,到時候別的小朋友都會,你不會,怎么辦?
保育員要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確保教學活動的連貫性和有效性,當課堂中出現意外狀況時,保育員也要及時進行處理,這樣不僅能幫助教師維持課堂紀律,提高教學效率,還能積累教育經驗,強化自身的角色轉換意識。
(二)幼兒園要做好對保育員的培訓
幼兒園要想提高保育員工作的責任心、專業度,不僅要強調角色轉換的重要性,讓保育員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還要定期組織專業培訓,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具體來說,首先,幼兒園可以讓保育員跟著園內有豐富教育工作經驗的教師一起工作,或者請經驗豐富的教師定期為保育員開展專業教育培訓,讓他們向保育員傳授教育學專業知識和教育經驗;其次,幼兒園可以組織保育員參加專業的理論知識培訓與學習,幫助他們提高幼兒教育專業理論水平;最后,幼兒園可以邀請其他幼兒園的優秀教師或者幼兒教育方面的專家來園進行專題講座,通過開展科學、有效的幼兒教育經驗分享活動,幫助保育員提高工作能力。幼兒園要在實際行動中為保育員的專業成長提供幫助,在教育實踐中滲透保育員角色轉化意識的培養,切實幫助保育員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與教育能力。
結語
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作為從事幼兒園保、教工作的保育員,其工作重心早已不只是簡單的管孩子、保障孩子安全等方面,而是轉向了引導和教育。在進行基礎管理的過程中,保育員通過講道理等方式,讓幼兒知道不同行為的對錯,能夠提高幼兒的自我管理意識,讓幼兒慢慢學會自我管理。使教育滲透在日常的管理中,可以促進幼兒園教育的發展。為實現角色轉換,保育員要意識到保教工作的重要性,增強自身的責任心,主動融入班級的教育教學工作,與幼兒共同進步,為幼兒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甘肅省清水縣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