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珉
(黃淮學院,河南駐馬店 463000)
目前,新媒體已經形成了一條神奇的信息交流 紐帶,改變了現有媒介和受眾之間的關系,深層次地影響著人類的經濟活動、社會結構、文化生態,深深影響著人們的語言生活。富有特色的新媒體語言日益豐富起來,給傳統語言注入了新鮮活力,但也“對現代漢語的發展造成很大的沖擊”[1]。新概念、新詞匯、新用法層出不窮,與目前的語言規范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新媒體語言的不規范性直接影響到人們對現代漢語的正確使用”[2],規范問題變得越來越尖銳,這種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語言規范問題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態勢下,來不及解釋就發生了變化,語言規范化問題顯得越來越緊迫。因此,對新媒體語言進行規范化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新媒體背景下出現的新語言現象,當前新媒體應積極調整研究視角,確立科學的語言規范觀,站在國家語言規劃的戰略高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討新媒體語言規范的現實意義及應遵循的原則,對語言文字規范提出切實的對策,把語言文字規范推向新階段。
首先,語言規范化促進文化的健康發展。語言和文化具有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沒有語言符號,就不能產生真正意義的文化。任何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之所以被代代傳承,主要依賴語言文字的歷史記載功能。文化的產生離不開思維,而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制約思維的方法、過程和范圍。然而,當思維發展到一定程度,語言不能滿足其需求并制約其發展時,便會促使人們改造和發展語言。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一些新語言、新詞匯、新的語言表達方式出現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體現了文化對語言的促進或制約作用。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有鼓舞、凝聚全國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傳播方式和載體,其規范化、標準化體現了文化的發展程度。語言的發展關系著文化的興衰,規范的語言能夠促進文化的健康發展,在新的文化競爭與融合中,我國亟須一個統一、普及、明確、規范的漢民族共同語來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生命,增強文化的競爭力。
其次,語言規范化推動語言學研究的發展。“穩定的語言規范是語言生態健康的重要標志”[3],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植根于語言本體,促進語言生態的健康發展,進而推動語言學研究的發展。語言的規范化與語言的產生可以說是同步發生的,為了交際的順利和成功,人們在運用語言和文字的同時會自發地制定規則,糾正錯誤,規范語言。同道德、意識等一樣,語言規范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群體共同逐漸形成的、人們自發遵守的準則和規范,這種自發的規范無疑植根于語言本體。語言文字是動態的符號系統,是伴隨著人類的社會行為而不斷發生變化的,對語言文字的規范化研究也要不斷跟上語言文字發展的步伐。語言規范化可以協調語言、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使其和諧發展,不斷推進語言學的發展和研究。
最后,語言規范化推動國家的發展。衡量一個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語言文字社會應用的規范化程度。語言文字的規范統一標志著一個國家的富強與民族的統一,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語言規范化對我國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都有重要意義。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的國家,國家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各民族間文化交流、教育的普及等都離不開語言規范化。我國建設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推行語言規范化,使用規范化的語言,能保證交際順利,信息、政令暢通,有利于語言文字的社會化應用;能保證各民族之間的交往順暢,有利于促進各民族的團結,維護國家統一;能促進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所以,語言規范化以及標準化程度關系到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進步。
以于根元先生為代表的學者們在解讀網絡語言時曾指出,“新媒體語言的規范是分層次的”[4]。語言不論以何種形式出現,其作用和價值就在于交際,衡量它的唯一標準是交際值,能否交際到位是衡量其是否規范的標準。中國的民眾千差萬別,學識、學歷、文化素養各不相同,不同的階層語言表達的形式也不一樣。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百姓大都根植于農村,言語交流常常注重口語化、通俗化。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學者則大多注重語言的規范性、學術性。年輕人則率性交流,不嚴格遵循傳統語言的規范,隨意搭配語言符號,隨意更改某些文字的既定意義。對應文化的層次性現象,新媒體語言規范也必須依照層次性原則進行,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匿名性的特征來循序漸進、層層滲透地傳遞規范的語言。
由于中國網民的層次性,新媒體語言也出現了高雅與粗俗相伴、規范與隨性并存、中文與英文互用、數字變意等良莠不齊的現象。專家學者對此褒貶不一。有的專家認為新媒體語言沖擊破壞了傳統語言固有的規范,不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擔心隨著新媒體語言的強大,中國傳統文化會漸漸失去自我。有的學者認為新媒體語言的任意組合、生造新詞是中國年輕人中西方思潮影響下而出現的畸形現象。也有學者建議客觀認識新媒體語言這一新生事物,畢竟每一種新生事物都在批判中成長。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離不開它的大氣磅礴、海納百川,其偉大的包容性也是中華文明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中斷的原因。所以,對待新媒體語言,我們也應當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去面對,尋找其存在的優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作為中華民族的新生語言而立足于世。
社會是在不斷向前的,新媒體語言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結果,通過引導,新媒體語言會轉化成符合道德規范的、代表時代的標志性語言。新媒體語言的締造者和使用者大多是年輕人,在校學生居多。這些年輕人思維活躍,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較強,如果對新媒體語言以偏概全、全盤否認,勢必引起年輕人的反感。所以,對新媒體語言要找到其優勢,挖掘蘊含其中的智慧和精華,用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合理地引導。
引導年輕人正確使用新媒體語言,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首先,要堅持對年輕人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加強語言的規范化,推廣普通話。很多地方已通過開設國學課堂、組織國學進校園活動、利用社區街道的宣傳長廊等多種方式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倡導語言文明,恪守語言規范,豐富公民的語言知識,普及中國傳統道德修養,營造一個尊老愛幼、兄友弟恭、鄰里和諧的社會氛圍。其次,要充分利用最重要的教育主陣地——學校教育。當前,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已離不開新媒體,新媒體語言已走進課堂,成為校園傳播最快、使用最廣的語言。新媒體語言對校園文化的建設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校園文化作為整個現代化進程社會文化體系中一種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亞文化,是各種學術思想交流的園地,是各種文化匯總、碰撞的中心。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思考如何有選擇地接受并吸收新媒體帶來的新文化,如何汲取新媒體語言中的精化并將之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課內外的教育和引導來推動新型的校園文化建設,推動社會的發展。最后,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一個學生生存和依賴的最重要場所,原生家庭教育對于一個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做到規范文明用語、遵守語言發展規律、自覺踐行中國傳統文化,必能形成一個良好的語言氛圍,推動新媒體語言的規范發展。只要全社會都參與進來,重視新媒體語言的規范問題,人人都認為規范是必須的,自覺查找并改正,從根本上改變新媒體語言的不規范現象,就能使新媒體語言向著規范化和有序化的方向發展。
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不僅是一個符號系統,更是一個動態平衡系統,具有靜止穩定和動態發展兩個特性。語言的動態發展性體現在新的語言形式和新的語言現象上。新的語言形式和現象主要用以表現社會發展而不斷涌現出的新事物新現象,它生動地體現了語言的鮮活性,極大地豐富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語言材料,同時也強烈地沖擊著既定的語言規則。語言靜止穩定性體現在既定的語言規則上,要求語言不能肆意地更替和變動,以免影響人與人之間正常的語言交流和人際交往。新媒體語言就是在這種靜態和動態辯證統一的更替交換中發展起來的。鑒于語言的靜止穩定和動態發展的雙面特性,新媒體背景下的語言規范工作要遵循靜態和動態相結合、保持漢語言的相對穩定、促進其有序發展的指導思想,平衡好語言的鮮活性與語言的功能性之間的關系。
科學語言規范觀的確立要處理好兩個基本關系,即語言的穩定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語言的交際功能與其他基本功能之間的關系。20世紀50年代,針對語言的規范問題,學者提出了“純潔語言”的觀點。1997年,新的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了語言文字“服務”的語言觀點,它要求全體語言文字工作者能夠加強語言文字“服務于社會”的認識觀念和工作觀念。隨之,一批致力于語言文字研究工作的學者提出了“規范就是服務”的語言文字規范理念,于根元提出“語言是為語言使用者服務的,規范也是為語言使用者服務的”[5]。施春宏在其著作《語言在交際中規范》中提到:“語言文字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思維和認知工具,它的本質屬性就體現在服務上。”[6]有學者提出,純潔不是交際工具的語言,也不能作為考察、評價語言工具的指標……對語言純潔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這一追求是相對性的,不可能有絕對的純潔[7]。這種絕對性與相對性的把握和處理需要所有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學者、專家及制定決策的人士要衡量好二者之間的尺度。一味地保持語言的穩定與純潔而阻礙了語言的發展,是不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但從維護民族語言和國家整體利益的角度出發,保護語言的純潔性的觀點也是必要的。所以,要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既要維護語言的穩定以便于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也要承認語言的社會發展屬性。因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新的語言交際需求可能會損害部分語言的純潔性,但新的語言現象會更加鮮活有力地發揮著語言的社會服務功能。
語言有3種主要的社會職能,分別是交際功能、思維功能和文化功能。在其諸多功能之中,交際功能處于基礎核心地位。組成語言系統的各個語言單位常常只能在某一特定的“交際”環境中才能發揮它自身的作用,體現它自身的價值。除上述之外,語言還有很多其他功能。王蒙先生曾從不同角度談及語言的功能,他說道:“語言具有人性化功能、記憶功能、修辭手段功能、政治功能、審美功能、游戲功能等功能,有神學效應,有心理釋放和撫慰作用,還有一種發展人的能力。”[8]語言作為人們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一定地域族群民眾的文化、思維的呈現載體。因此,鑒于語言多種功能之間是主次、并存與發展的關系,要處理好交際功能與其他功能的關系,不能為了語言的“規范”問題而過度限制語言的交流與交際作用,同時也阻礙了語言的思維與文化傳承等其他功能。
規范與標準是一對范疇內的名詞,有規范必有標準,有標準才能加以規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與管理同樣也離不開語言文字應用方面的諸多系列規范標準。應用于語言文字信息化服務的規范標準的制定、推行及完善工作已然成為信息化時代我國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務。20世紀中后期,美國著名信息經濟學家Jacob Marschak認為,語言是人類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語言具備價值、費用、效用、效益等經濟活動中的工具屬性”[9]。漢語資源信息化建設已經取得了良好發展,我們身處互聯網新時代,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應將“互聯網+漢語資源”“互聯網+漢語規范”建設得更好。借助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豐富漢語資源庫的種類,擴大影響范圍。目前,漢語資源建設的App產品較少,以漢語規范規則為內容的App更是少之又少,亟須加強建設。后續我國應該成立更多的國家優秀語言資源庫,將漢語規范的科學觀、規范原則融合于漢語資源建設之中,加快信息化語言資源庫的更新豐富,使國家語言資源的信息化平臺建設日臻完善,保障多媒體時代我國語言文字科研工作與規范工作的順利開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現代漢語及規范工作的全方位、多層次、多維度的需求。
人們日常交流的語言輸出與輸入行為屬于國民的個人行為,但在具體運用語言這一方面,必須使用統一的國家語言規范標準。就國家層面而言,漢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工作的推行和開展需要國家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給予法律層面的支持和保障,使漢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工作有法可依。“網絡語言的立法問題成為語言政策的重要內容”[10],當下專家學者提出的網絡語言立法提議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需求的體現,對語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深遠影響。在新的社會和新媒體環境下,出臺新的語言法律法規,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范標準,并在實施的過程中保持適當的靈活性,不斷修改與完善,以保障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范使用,以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都應該引起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
我國辭書傳統歷史悠久,成果卓著。辭書的發展除了要考慮、考量和解決它與現階段語言文字規范之間所存在的沖突、相悖、包容性等問題,還必須以高瞻遠矚的眼光與未來宏達的格局規劃辭書的信息化發展問題。辭書的編寫方面要充分研究和利用已經建成的、已經投入使用的各種與漢語言有關的語料庫、知識庫,借助網絡平臺開發自動編纂語文辭書、編校語文辭書等提高編撰效率的軟件。利用網絡加強辭書編者與讀者之間的互通和交流,及時發現、解決所存在的問題。鑒于紙媒版辭書內容不能時時更新、不能下載、不能檢索等局限性,新媒體時代的辭書應當有數據庫的開發觀念,辭書的傳播形式不僅局限于書本,更應以一種處于動態的、不斷更新的數據庫模式呈現在大眾面前,電子版辭書成為辭書編輯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辭書不同于其他書籍著作,一般人通讀的概率很低,新媒體時代的辭書應該具備網絡服務意識,建立網絡服務機制和平臺,在網絡上設置“備查”功能,充分發揮其滿足個性化需求的作用。總之,未來辭書的編輯、編撰、出版和閱讀都要緊跟新媒體時代信息化的步伐,多渠道全方位地推進辭書的規范化和現代化。
學校是師生聚居地,是知識傳播的重要場所,是普及語言文字知識的重要陣地,是開展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主戰場。教師們要在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的教學活動與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播、普及、滲透漢語言文字規范化的重要性,向學生全面普及漢語言文字的規范標準的使用方法。在耳濡目染、時時熏陶的過程中,學生會自覺意識和認識到漢語言文字規范化的重要性,自覺規范地運用漢語言文字,他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以蝴蝶效應的方式影響到更多的人規范使用漢字。加強語言規范的教育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學校要開展常規性的語言宣傳,以此來加強學生的語言文字規范意識的培養。其次,學校在日常教學中,提升語言使用的質量,盡力展現漢語言的魅力,以此激發學生對漢語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體會到在學習漢語言時的樂趣,才能讓文化真正地傳承下去。最后,教師需要定期參加培訓,不斷接觸和學習新的規范的新媒體語言,并將這些新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健康、規范地使用新媒體語言,形成正確的語言觀,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培養學生規范使用漢語言文字的意識和擔當。
語言的規范是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基石,是我們當下語言生活中的重要議題之一。對于新媒體語言,我們應該采取客觀、公正、辯證的態度和做法,既不過度反對和歧視,也不否認新媒體語言為社會語言注入的活力和生機。語言形成與發展的原動力源于社會生活的需求。除了滿足人們的日常交流之外,語言主要用于描述和反映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狀態。時代的發展必定引起人們生活習慣和狀態的變化,因此語言規范也常常需要跟進時代、跟進生活。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適度創新會為其注入新鮮血液,保證它的活力,因此要科學合理地制定語言規范的原則與準則。對于新媒體語言,要更加注重加強對共時語言的觀察與闡釋,注重歷時語言變異的討論與引導,要遵循“變化之中有穩定,穩定之中有發展”的規律,因勢利導,確保語言文字的有序傳播與文明傳承,讓新媒體語言得以健康、和諧、蓬勃、規范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