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哲
(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蘇州 215009)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洗禮,已然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根與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中國公民的重要責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大學生的培育過程中,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精神品質、創新素養、家國情懷意識,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著的優秀道德品質力量、與時俱進的學習創造力量、愛國奉獻和團結協作精神力量等,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就此而言,在高職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是落實五育并舉、立德樹人等理念的重要抓手,是培養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對高職院校而言,其主要辦學目標即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這就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提出了一定要求。對此,教師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將其與職業素養教育進行深度、有機的融合,切實實現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所謂傳統文化,即在某一區域的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所沉淀凝練出來的一系列精神品質、道德觀念、民族風俗、思維模式及行為特征等方面的總體表征。而中華傳統文化,指的就是中華民族在千年歷史長河奔流中所流傳下來的有關經濟、政治、思想、藝術等方面的物質文化及非物質文化的總稱。中華傳統文化經由5 000多年的歷史發展,其中凝聚了歷代先賢的智慧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品質,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教育意義。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主要指精神、思想方面的文化融入,旨在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形成良好引導,使其在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創造精神、奉獻精神、愛國精神等精神思想的指引下,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培養其良好的職業行為,切實提升其職業素養,為其未來就業奠定基礎。
職業素養作為高等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職院校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我國對于職業素養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的研究趨勢呈現增長態勢。根據國內學者對于職業素養的相關研究來看,其主要觀點認為職業素養是職業發展晉升的技術,具有一定的顯性表象的特征[1]。從根本上來看,職業素養主要指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涉及的職業技能與職業規范。有學者提出,相較于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核心作為專業技能之外的綜合素養體現著人最基本素質,在大學生教育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培養價值。總體而言,國內學者對于職業素養方面的研究逐漸起步,其中認可度較高的定義即:“職業素養”是指個體在職業過程中綜合素質的體現,是判斷人才是否可以勝任崗位的重要評價指標[2]。職業素養在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占據著重要位置。
近年來,教育部提出“五育并舉”理念,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人才的培養,這為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提供了具體的改革方向。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職業素養教育是其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崗位適應力,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提升,強化其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進而提高專業對口度,使其在畢業后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勝任相關工作,其實培養懂技術、愛勞動、能創新、講道德的全能型人才[3],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在實際職業素養教育的開展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順應新時期的教育改革方針,切實落實“三全育人”“五育并舉”和“立德樹人”等教育理念和教育任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由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其文化內涵深厚、分布廣泛,具有基礎性、根源性、多樣性、務實性和傳承性等多元特征,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藝術文化和科技文化內容。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滲透力極強,是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精神基石。中華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開拓進取、誠信友善、團結協作、愛國奉獻等精神文明,是維持中華民族競爭力和民族活力的重要精神品質體現,對于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啟示價值。對此,學校應科學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并將其與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充分融合起來,助推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涉及諸多人格、品質方面的內容,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有著一定的導向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總體表象,在幾千年歷史的發展中,道、墨、儒、法、兵等豐富的思想文化在我國境內交匯激蕩,造就了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勤勞自強、團結友愛、樸實厚道的優秀道德品質,這些優秀的道德品質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成為教化群眾的道德之力[4]。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這些優秀的道德品質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也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其中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習與性成”等理論,對于大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和道德品質的養成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我國長遠的歷史發展中,廣大中華民族勞動人民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和踏實的勞動力創造出了絢爛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經由一代又一代的創新傳承,才能夠延續至今,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軟實力內容。這些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蘊含著與時俱進的創造力量,對于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與教師要從高職教育的特點和當下的教育機制出發,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造力量充分發揮出來,助力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這一過程并不是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容進行簡單的復制,而是深入文化內涵,掌握其內在基因,從物質文化中挖掘出精神文化的卓越性[5]。基于這一過程,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創造能力的提高,讓大學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傳統文化,掌握文化基因,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奉獻和團結友愛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內容,彰顯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追求,為中國人民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從歷史角度來講,道家所推崇的“自然無為”思想及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學說,其中所蘊含的即為中華民族凝聚一致、萬邦協和的思想[6];此外,儒家思想中“先義后利”“公而無私”等思想理念也從家國層面倡導了忠于國家、崇尚民族的精神氣節[7]。在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愛國奉獻、團結統一的價值觀念已經深植于中華民族每一位人民的心中,成為國人的一種基本價值觀。此外,在我國歷史長河的發展中,也涌現了一批又一批的愛國志士,如古時的范仲淹、包拯;近代的吉鴻昌、楊靖宇;當代的焦裕祿、任長霞等,他們將終生奉獻于國家事業,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8]。將這些愛國奉獻、團結友愛的精神力量融入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中去,具有持久的價值和積極的當代意義,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形成“共同體”意識,幫助其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使其積極投身到祖國建設中去,促進祖國的穩定、長效發展。
從近些年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崗位的對接現狀來看,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不斷改革,作為兩者結合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高職教育同時兼具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需要在滿足高等教育要求的同時,彰顯職業教育特色,重視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育,培養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但就目前高職院校的職業素養教育情況來看,其一,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普遍存在文化根基的缺失情況。一方面,大學生普遍剛剛開始接觸社會,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在這一階段中,受限于文化素養的不足,容易導致其在進行職業目標設置時偏向短視,功利化嚴重,難以形成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意識缺失;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根基的缺失,很多大學生對于事物的分辨力不足,導致其在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下,容易受到物欲文化、功利文化等不良文化的影響,導致其自我認知出現偏差,價值觀念混亂。其二,在精神文化層面,當代大學生表現出了較弱的文化歸屬[9]。在社會多元文化思潮的滲透下,高職教育體系中,傳統人文教育相對消減,導致當代大學生與傳統文化之間逐漸出現斷聯情況,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人格修養和高雅文化情趣的培養,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就業觀和職業觀形成,對學生未來的職業方向選擇造成了不良影響,不利于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目前來看,高職學生對于就業和擇業普遍處于茫然和懵懂的狀態,創新意識和實踐技能不足,加之自我認知的偏差,致使學生在進行職業規劃時未能找準自身的定位,缺乏自己的立場,進而導致隨意就業、職業規劃混亂等情況時有發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璀璨的文明、厚重的歷史及豐富的內涵,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素材。具體來講,傳統文化中包含有恪盡職守、勤勞勇敢、兢兢業業等工匠精神,高校領導需要借助課堂渠道來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因此,高校需要依托本土文化資源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以此來有效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情感動態和思想變化來探尋融入傳統文化的合適契機,進而能夠在此過程中端正學生的思想和改變他們的態度,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念和職業態度,最終可以約束學生的道德品質、規范他們的行為舉止。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與各種優秀代表人物、先進事跡相關的視頻和資料,如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和政治家包拯、抗戰英烈楊靖宇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焦裕祿等,從而能夠感染和引導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使其可以在榜樣的驅動下踐行職業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成為他們創業、就業中的強大動力和精神力量[10]。
現階段,伴隨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國家朝著國際化的方向不斷發展,與此同時,學生的盲目追捧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造成沖擊。為改善這一現狀,高校應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主陣地作用,更加關注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體來講,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特點和傳統文化優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專業課程講解中,有效培育和發展大學生的職業素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闡述和理解職業素養的內涵與價值,從而能夠實現傳統文化與課程內容的有效融合,最大程度地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培育學生職業素養上所起的積極作用。比如,高校可以在設置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時嘗試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聞雞起舞”“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及“張良拜師”等文化典故,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目標、端正從業態度并為之艱苦奮斗的現實意義,進而能夠結合自身的綜合能力和就業傾向對未來的職業發展進行合理規劃[11];高校可以與地方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并將校企合作實習納入課程教學任務,要求學生以班級為單位來進企參觀和實習,借此機會豐富他們的實踐經驗,鍛煉他們的實踐技能,為他們后續擇業與深造奠定堅實的基礎;高校還可以圍繞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來開發傳統文化校本課程,最終能夠深化大學生對修身養性、鞠躬盡瘁、任勞任怨等職業素養維度內涵的認知和理解。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涌現出各種先進技術與設備,并在各個領域中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成效。基于此,為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內能夠有效宣傳和廣泛傳播,高校還可以借助先進技術與設備來構建網絡互動平臺,以此來促進傳統文化的全方位融入和貫通。學校領導和教師需要掌握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技巧和注意事項,嘗試將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文化教育整合起來,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其能夠在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中提煉職業品質。具體來講,高校可以建立線上網絡平臺、線下實踐平臺及競賽平臺。其中線上平臺包含有微信、微博、B站、知乎、小紅書及各類網站等,旨在吸引學生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思考和探究。在此基礎上,高校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及職業技能相關的元素,并以此為基點進行適當拓展和延伸,結合廣播站宣傳、海報及宣傳欄宣傳來增加其宣傳力和影響力,實現職業教育的全面發展。線下實踐平臺和競賽平臺需要具有突出的互動性和開放性,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熱情和潛力,讓他們能夠在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創新中不斷提升職業素養。比如,高校可以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比賽等,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就業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業動力,最終實現職業素養的有效培育。
職業精神、職業品質及職業技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弘揚了中國勞動人民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精雕細琢、一絲不茍及堅持不懈的職業精神。為此,高校教師可以將傳統優秀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旨在有針對性地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比如,以非遺文化為主題來開展各種活動,創辦篆刻、扎染、刺繡和榫卯等社團,或者是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12],使得學生能夠沉浸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最終全面培育他們的職業素養。高校可以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節,在此活動中宣傳書法、國畫、古詩詞、民族服飾等傳統元素,引導學生在臨摹字帖、臨摹國畫、背誦古詩詞及展示不同工種服飾的過程中領悟所包含的職業精神和職業品質,形成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精神。或者高校圍繞“職業精神”這一主題來整合影視資源或名人傳記素材。比如,讓學生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大國工匠》及《極地》等紀錄片,使得學生在深刻理解職業素養內涵的基礎上,將其外化于自己的言行舉止,最終能夠實現職業素養在高校階段的有效滲透。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中,職業素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育人任務,對于學生專業能力、崗位適應力等方面培養具有積極意義,有助于培養高質量、高素質、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精神內容,如優秀的道德品質、學習創造觀念、愛國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等方面,均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有著一定的價值影響。就此而言,高職院校及教師應該積極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的融入價值,根據當前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展開策略探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職業素養教育有機融合起來,切實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在實際教學中,學校教師可以從轉變學生認知態度、融入課程教學內容、構建網絡互動平臺、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等角度出發,推進大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促進學生道德修養的有效提升,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進而實現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