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育賢小學 董文霞
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的學科,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和“雙減”政策的落實,小學數學教學更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當前教育背景下小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素養,也是促進小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在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判斷推理能力以及理性思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習、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需要具備的重要技能。受傳統教學模式和主觀因素的影響,小學生普遍存在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的問題。本文從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注重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作業的多樣化設計,增強自主學習意識;以問題為核心,促進思維的活躍;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模式,提升學習效果等方面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分析,以實現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高質量開展。
其一,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學生具備自主學習意識,如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并積極與教師互動、做練習題時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課下能夠認真對待作業并積極地完成等。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二,有助于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作為教師,不僅要完成好教學任務,還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使命,引導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因此,在小學生看來,教師有時可能比自己的父母還要嚴格,會對教師產生一種“崇拜感”,教師也會給學生一種“威嚴感”,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師生之間關系的疏遠,學生在課堂上不敢發言、害怕出錯,課堂的參與度較低,與教師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導致數學課堂變得壓抑,不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教師以問題為核心活躍學生思維,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其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小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素養之一。在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下,學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理解與應用知識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并積累學習經驗,學會從多個角度解決同一個問題,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從而促進創新能力的培養。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會產生主觀能動性,有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多媒體設備具有容量大、便捷性、操作門檻低等特點,在教學中被廣泛應用。一方面,多媒體可以彌補用黑板寫板書的不足之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展示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創設情境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應用方式,就是將教學內容融入具體的某種情境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的方式很多,如創設問題情境、創設故事情境、創設游戲情境等,這些情境的創設能夠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由傳統模式向多元化模式的轉變,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例如,在《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小熊貓請朋友吃竹子”的情境圖:12 根竹筍和4 個盤子,并借助圖片介紹熊貓是我國的國寶,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進入情境后,有的學生便會自主思考:它們要怎么分呢?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提出相應的問題:“它們應該怎么分竹筍?”這時有的學生已經想到方法了,回答道:“把12 根竹筍平均分到四個盤子中。”教師接著提問:“平均分到四個盤子中是什么意思呢?”學生回答:“就是每個盤子里放的竹筍要一樣多。”教師要求學生和同桌利用手邊的學具擺一擺、分一分。通過創設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主觀能動性增強,主動進行思考、分析,從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大多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由教師總結,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思考方向,但長此以往,學生便會失去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意識,不敢大膽地創新思路,害怕出錯,不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將探究的過程由學生合作來完成,這種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更利于學生暢所欲言。通過小組合作,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對同一個問題表達不同的想法,想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在合作過程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促進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而且在素質教育目標指引下,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也是重要的學習素質之一,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這一優秀的能力素養。而數學科目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探究性,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主動探究活動,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科思維,強化學科意識,在小組成員合作中實現共同進步、取長補短的效果。
例如,在《混合運算》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小組中探討學習案例,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自主探究。如上午共有53 人進入閱覽室,中午有24人離開,下午又有38 人進入閱覽室,求當前閱覽室中共有多少人?學生探討例題,了解到解決這類問題需要用原來的人數減去離開的人數,再加上又進來的人數,進而理清混合運算的概念,學習沒有括號的算式,只有減法、加法或只有除法、乘法,都應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在學生合作討論學習對加減法混合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以繼續為學生導入加法與乘法混合運算,如每4 盒酸奶為1 組,3 組零3 盒酸奶共有多少盒?學生可以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并列出兩種算法,即4×3=12,12+3=15;4×3+3=15,顯然,后者更簡便。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了解到加法和乘法混合運算的知識,并學習了沒有括號的算式應先算乘除、后算加減。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應當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才能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嚴謹的學科,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處于直觀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理解起來存在難度,有的學生就是因為對知識缺乏真正理解,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不會舉一反三。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例相結合,促進教學生活化,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為具體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認知能力,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進行。
例如,在《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中,學生利用以往的知識比較容易進行整十、整百乘一位數的運算,但是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運算不應僅局限于整十、整百乘一位數,在不是整十、整百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運算需要進位時,很多學生容易忘記進位或忘記加上進位的數。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例相結合,引導學生理解算理,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根據實例列出算式“16×3”,教師引導學生試著列豎式計算或口算,并借助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豎式中的18 應該怎么寫,進位到哪里?”“豎式中的4 是怎么來的?”讓學生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注意易錯點。有的學生用口算的方法計算,教師提問:“18 是怎么算出來的?”“30 是怎么來的?”“最后為什么要用加法?”從而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識,理解算理。
作業是鞏固所學知識、加深知識理解的重要途徑,以往的小學數學作業以書面作業為主,內容比較單一,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降低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和效率,導致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因此,教師應當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在保留傳統書面作業的基礎上,改變單一的作業內容,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學生的學情,從而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提高作業效率。同時,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應該避免重復的低質量作業,否則會給學生造成學業壓力,影響學生的學習感受,對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益處不大。
例如,在《24 小時計時法》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24 小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表示方法,理解24 小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關系,并能夠掌握兩種計時法的轉換方法。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時刻并不陌生,家里的鐘表、鬧鐘等各種形式的時鐘都是學生學習該知識非常重要的工具,也非常容易獲得。教師可以設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作業,如分別用24 小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表示吃晚飯、上床睡覺和早上起床的時間;算一算從吃完晚飯到上床睡覺中間隔了多長時間等。還可以設計一些選擇題,如晚上七點用24 小時計時法表示為( )A.19:00 B.7:00 C.14:00 D.21:00。這樣的生活化作業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自主應用所學知識完成作業。另外,教師設計的作業要難度適中,符合學生學情,還要注重課前預習作業的布置。
小學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邏輯嚴密性的特征,要想認識這門學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必須提高對數學的認知能力。以問題為核心開展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數學的學習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基礎知識,并獲得進一步提升。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也會在課堂上針對某些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通過問題導入新課、突出重點、梳理知識點。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沒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教師也不能提問每一個學生,導致問題效果不是很明顯。以問題為核心是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設置相應的問題,不僅局限于課前導入和重點部分,使學生在整節課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促進思維的活躍。
例如,在《角的度量》教學中,進入新課時,教師設疑:“長度和面積都有大小,并且都可以用工具來度量,角也有大小,是不是也能用工具來度量呢?”在新課講授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標準角來度量角,教師提問:“用某個標準長度來測量某線段的長度,用某個標準的面積來測量圖形的面積,那么,量某個角的大小,需要怎么度量?”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回答出:“需要用某個標準角去度量。”由此,學生利用手邊的學具進行操作。教師繼續對學生度量的方法進行提問,加深學生對度量角的方法的理解。在各個環節設置問題,以問題為核心開展教學,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學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學生的自信,對學生也是一種激勵。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以往的教學評價是教師對每節課課堂教學效果的總體評價,大多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且為結果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雖然有助于教師開展教學,但是學生對自身存在的問題缺乏一定的認知,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對自我的認識不足。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模式,有利于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點與不足,學會欣賞他人,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平行與垂直》教學中,除了采用教師對學生評價的模式外,還可以采用學生之間互相評價或學生自評等模式,小學生可能不會從非常專業的角度進行評價,但是可以在與同學互相評價的過程中知道自己在哪方面需要加強,還會借助評價回顧所學知識,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互評和自評能夠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將結果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當前教育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學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注重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設計多樣化的作業、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模式等,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