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憲剛 魏育濤 劉曼曼 宋成偉▲
1.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山東濟寧 272011;2.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山東濟寧 272011
胸腔鏡手術(thoracoscopic surgery,TS)因創傷小、術后康復快已在胸外科廣泛應用[1]。雙腔氣管插管全麻單肺通氣技術一直被認為是TS 的標準麻醉方法,其優點在于可提供相對靜止、開闊的術野,能有效保護健側肺,為術者創造良好的手術環境[2],但也常導致氣管插管相關氣道損傷、機械通氣相關肺損傷及肌肉松弛藥殘留所致肺部并發癥增多等弊端[3-4],影響患者術后轉歸。非插管胸腔鏡手術(non-intuba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NITS)是指術中使用不侵入氣管的聲門上氣道裝置,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在區域阻滯和靜脈鎮靜鎮痛麻醉下實施TS[5]。NITS 可降低氣管插管全麻相關并發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近年來已逐漸應用[6-7]。然而,NITS 目前并未常規開展,主要是因為麻醉風險高,其優勢、安全性及能否確實改善預后尚未得到充分論證[8]。喉罩置入方便,對呼吸道刺激小,有利于術中保持氣道通暢,用于NITS 具有明顯優勢[9]。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麻在TS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選取2022 年1 月至6 月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行TS 患者60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75 歲;②體重指數≤30 kg/m2;③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為Ⅰ或Ⅱ級;④手術時間≤2 h。排除標準:①同側胸腔手術史;②預計困難氣道;③廣泛胸腔粘連;④反流誤吸高風險;⑤合并嚴重心肺腦系統疾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1 倫審研第0027 號),入組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手術均由同一組麻醉醫師和外科醫師完成。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患者入室后開放靜脈通路,監測生命體征。兩組均于麻醉誘導前0.5 h 行胸椎旁阻滯:患者取側臥位,無菌原則下低頻探頭平行于肋間隙置于T5橫突水平,識別橫突、肋橫突上韌帶及胸膜,以平面內技術進針至胸椎旁間隙,注入0.375%羅哌卡因20 ml。確定阻滯效果后行全麻誘導。
觀察組:靜脈注射丙泊酚1~2 mg/kg、舒芬太尼0.2~0.4 μg/kg 行麻醉誘導,置入喉罩并連接麻醉機。術中泵注丙泊酚2~6 mg/(kg·h)、瑞芬太尼0.03~0.08 μg/(kg·min)維持麻醉,保留自主呼吸,吸入氧濃度100%,氧流量3~5 L/min。打開胸腔待肺萎陷后以2%利多卡因10 ml 行肺表面麻醉及1%利多卡因2~3 ml行迷走神經阻滯。術中若出現縱隔擺動或嗆咳,適當加深麻醉;若出現呼吸抑制或暫停,適當減淺麻醉,給予手控通氣。以上情況經處理后無明顯改善中轉插管全麻。
對照組:靜脈注射丙泊酚1~2 mg/kg、舒芬太尼0.2~0.4 μg/kg、順苯磺酸阿曲庫銨0.2~0.3 mg/kg 行麻醉誘導,置入雙腔氣管導管并連接麻醉機行機械通氣。麻醉維持同觀察組,每隔0.5 h 追加順苯磺酸阿曲庫銨0.1 mg/kg。打開胸腔前行單肺通氣,吸入氧濃度75%,氧流量2 L/min,潮氣量4~6 ml/kg,呼吸頻率12~16次/min。
兩組術中維持腦電雙頻指數45~60,并根據情況追加舒芬太尼,縫皮時停用全麻藥,對照組手術結束前0.5 h 停用肌松藥。術畢戴喉罩或氣管導管送麻醉恢復室,術后均行靜脈自控鎮痛。
①比較兩組術中情況,包括手術時間、插管前后平均動脈壓差值、插管前后心率差值、術中全麻藥用量、最低脈搏血氧飽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最高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etCO2)、術野暴露評分(1 分:術野暴露滿意;2分:術野比較清晰,肺塌陷一般,無需中斷手術;3 分:術野暴露較差,肺塌陷不滿意,需中斷手術;4 分:術野暴露差,無法完成手術,需中轉氣管插管)[10]、縱隔擺動及嗆咳發生率。②比較兩組麻醉前(T0)、開胸后30 min(T1)、關胸后30 min(T2)動脈血氧分壓(arterial oxygen pressure,PaO2)及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aCO2)。③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包括術后拔管時間、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胸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④比較兩組術后麻醉相關并發癥及肺部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多個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的以中位數(M)和四分位數(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曼-惠特尼U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未見縱隔擺動發生。觀察組插管前后平均動脈壓差值、心率差值低于對照組,術中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對照組,最高PetCO2及嗆咳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最低SpO2、術野暴露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
整體分析發現:兩組PaO2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aCO2時間、組間及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兩組不同時間點PaO2兩兩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1~T2時,對照組PaCO2高于T0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同時間點PaCO2兩兩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T1時,觀察組PaC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各時間點血氣分析指標比較(mmHg,)
表3 兩組各時間點血氣分析指標比較(mmHg,)
注 與本組T0 比較,aP<0.05;與本組T1 比較,b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cP<0.05。PaO2:動脈血氧分壓;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1 mmHg=0.133 kPa
觀察組術后拔管時間、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胸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麻醉相關并發癥及肺部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術后麻醉相關并發癥及肺部并發癥比較[例(%)]
隨著快速康復外科及微創理念的發展,NITS 日益成為臨床研究熱點。與氣管插管全麻TS 比較,NITS在技術上更具挑戰性,其最大風險為氣道安全性差,易導致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縱隔擺動及嗆咳反射[11],不利于臨床推廣。因此,探索氣道安全性高的麻醉方式對NITS 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最低SpO2、術野暴露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最高PetCO2高于對照組,T1時PaCO2高于對照組,但均在允許性高碳酸血癥范圍內[12],提示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麻可有效用于TS。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未見縱隔擺動,雖然觀察組嗆咳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但多發生在迷走神經阻滯前,迷走神經阻滯后嗆咳得到改善,未明顯影響手術操作,與Anile 等[13]研究結果相符。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對照組,插管前后平均動脈壓差值、心率差值低于對照組。提示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麻可減少TS 術中全麻藥用量,降低插管反應。以上結果與既往研究[14-16]一致。原因可能在于喉罩操作簡單,置入和維持不需過深麻醉,氣道安全性、可控性好[17-18],且術中短暫呼吸抑制或暫停,也可通過喉罩手控通氣糾正;胸椎旁阻滯鎮痛效果確切[19],聯合肺表面麻醉和迷走神經阻滯為TS 提供了完善的區域阻滯,減少麻醉藥用量的同時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NITS 最大優勢在于降低圍手術期并發癥,促進快速康復[2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麻醉相關并發癥及肺部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拔管時間、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胸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既往多項研究[21-24]也得出類似結論。本研究觀察組全麻藥用量降低,可能是造成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低的因素之一,加之術中不用肌松藥,維持較淺麻醉,從而能使患者術后早期拔管和下床活動時間縮短。喉罩置入不需要暴露聲門及進入氣管,可避免對氣道的損傷。觀察組術中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健側肺功能接近正常生理狀態,可一定程度上避免機械通氣所致肺損傷,降低術后肺部并發癥風險[25]。但本研究尚存在樣本量少、有選擇性偏倚、未對患者遠期轉歸進行評估等局限性,仍需多中心、大樣本研究進一步驗證。
綜上所述,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麻用于TS 具有減輕誘導期插管反應,減少術中全麻藥用量,降低術后并發癥,促進快速康復的優點,臨床應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