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宋維娜,于學民,劉 芳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 山東青島266001)
扁桃體及腺樣體炎癥或者過度肥大是一類發病率較高的耳鼻喉科疾病,兒童為高發人群,且在切除術后易發生出血。有調查資料顯示,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出血發病率高達2.7%~15.9%,主要分為術后24 h內的原發性出血以及術后24 h的繼發性出血兩種類型,對患者預后產生較大影響[1]。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是治療該類疾病的可靠方法,通過40~70 ℃的低溫電離能量達到破壞細胞的目的,且在治療期間不需要采用壓迫止血的方法進行操作,術后恢復速度較快,疼痛程度較輕[2]。部分患者在實施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有出血或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其誘發因素較多[3]。扁桃體腺樣體疾病多發生于低齡患兒中,其身體自控能力弱于成年人,術后出血風險也相對較高,一旦處理不當則會對患兒生命安全造成較大的影響[4]。現對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出血高危因素及干預對策進行分析,旨在進一步降低術后出血發生風險。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20年2月1日~2022年3月收治的108例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手術治療后出血情況,時間為1個月。按照是否出現術后出血分為術后出血組25例和術后未出血組83例。納入標準:經過術前檢查可觀察到阻塞平面位于口咽部或者鼻咽部,符合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操作標準;年齡4~18歲;患兒家長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正處于炎癥疾病發作期;無法有效配合本次調查或因各種原因導致的臨床資料缺失者。術后出血標準:結合患兒無法配合局部麻醉的止血特征,將低溫等離子刀行扁桃體以及腺樣體切除術后的出血情況分為1~4級,分別為:1級為采取了止血處理,實施抗炎藥物或者未進行任何治療自行止血或者在吸出凝血塊之后自行停止流血;2級為氣管插管,在全身麻醉條件下止血;3級為對頸外動脈進行結扎以達到止血的目的;4級為術后出血嚴重已經對患兒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5]。
1.2 方法 全部患兒術后均接受適當的霧化消腫以及抗生素預防感染、止血藥物等預防治療,術后6 h患兒可以進食后給予冷流質飲食,每次進食后給予復方氯己定含漱液常規漱口,保證患兒口腔清潔,以促進切口愈合;期間觀察患兒呼吸、出血以及假膜生長情況,術后密切隨訪1個月。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制訂并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對策。

2.1 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出血的單因素分析 見表1。

表1 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出血的單因素分析
2.2 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見表2。

表2 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操作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手術方式,為施術者提供了相對無血的手術操作視野,且無需對手術器械進行頻繁的更換,從而達到減小術中出血的目的[6]。但有調查資料顯示,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仍然具有一定的出血風險,對患者的預后造成不良影響[7]。
本次研究中,我們對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出血高危因素及干預對策進行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術中止血不夠徹底、術后感染、飲食不當、出血時間較早以及存在明確的活動性出血被認為是影響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分析原因:①年齡。患兒術后出血量通常與年齡關系密切,結合本研究結果發現,年齡較低的患兒更容易發生術后出血,原因是低齡患兒通常存在扁桃體及腺樣體炎癥,之后更容易發生纖維化,與周圍組織粘連緊密且不清晰,這也導致了手術操作時容易造成較大的術中損傷,加之扁桃體下極等重要部位通常存在暴露不佳的情況,更容易導致止血不徹底情況的發生,或對舌根以及咽縮肌等造成影響。要求醫護人員對年齡較低的患兒引起足夠的重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8]。②術中止血不夠徹底。術中止血不徹底也會導致術后出血風險的發生,原因是術中止血不夠徹底,切口張力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患兒與成年人相比本身情緒不夠穩定,血壓波動幅度也相對較大,這也導致了患兒更容易煩躁,發生血管擴張,最終導致術后出血的發生[9-10]。因此,在實際臨床工作當中,對于頸部比較粗短、下頜短縮、舌根肥厚的患兒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避免這些因素導致的術中止血不徹底情況的出現。一旦發現術中止血不徹底的情況,需要立即采用鼻內鏡輔助將扁桃體切除,或者由醫護人員快速準確的實現徹底止血,從而避免造成術后出血風險[11]。③術后感染。患兒術后發生感染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術后出血的發生,原因是若患兒發生感染,創面愈合速度也會相對減慢,此時創面暴露過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切割難度,這也會導致過多的切除四周組織,增加術后出血的發生[12]。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需要加強對患兒身體指標的檢查,避免隱匿感染病灶,增強血常規的檢測,并提高抗感染的治療,同時避免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13]。④飲食不當。若患兒術后存在飲食不當的情況,例如大口或者快速進食較硬的食物,則會導致創面發生牽拉或對創面造成損傷,進而引起出血的癥狀。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需要采取淺顯易懂的方法向患者講解如何正確飲食以及妥善的處理方法等,并強化患兒家庭飲食運動等方面的輔助操作。⑤出血時間較早。出血時間較早,患兒術后出血風險也較高,與既往研究[14]報道基本一致,但具體作用機制尚未明確。⑥存在明確的活動性出血。除了上述幾點主要高危因素,存在明確活動性出血點也可作為影響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醫護人員通過采用松開開口器、升高血壓、吸引器吸引觸發出血以及內鏡檢查來尋找隱匿出血點并進行有效的處理,從而達到降低術后出血風險的目的。
綜上所述,年齡、術中止血不夠徹底、術后感染、飲食不當、出血時間較早以及存在明確的活動性出血被認為是影響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通過對高危因素進行分析并制訂針對性的干預對策,可達到降低低溫等離子刀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出血風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