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荊娜
福建省南靖縣醫院婦產科 363600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發生在女性人群且發病率較高的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現代臨床研究指出子宮內膜在雌激素的過度刺激下發生病變與該疾病的發生存在緊密聯系,近年來相關研究發現了許多可能引發該疾病的高危因素,如肥胖、月經初潮早及絕經晚、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等[1]。該疾病發作初期一般無明顯特異性癥狀或體征,因此多數患者出現明顯臨床癥狀確診時已發展至中晚期,預后一般較差。因此,為改善患者預后,需要及早對該疾病進行有效診斷。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作為生長因子受體家族中的一員,其異常激活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存在密切聯系,且在腫瘤惡性程度判斷及患者預后評估等方面也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3(IGFBP3)能夠對血清胰島素水平進行調節,而與此相關的糖尿病、肥胖等代謝綜合征與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關系密切[2-3]。高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是一種即刻早期反應基因因子,深度參與了腫瘤的發生發展。基于此,本文對子宮內膜癌患者體內HER2、IGFBP3、Cyr61表達情況及對其預后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老年子宮內膜癌患者為研究組,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70.76±4.39)歲;體重指數(BMI)20~28kg/m2,平均BMI(23.82±0.78)kg/m2;病理類型:腺癌40例,鱗腺癌12例,透明細胞癌8例;FIGO病理分期:Ⅰ期27例,Ⅱ期20例,Ⅲ~Ⅳ期13例;分化程度:高分化31例,中分化19例,低分化10例。以我院同期收治的60例子宮良性病變患者為良性病變組,年齡60~81歲,平均年齡(71.50±4.80)歲;BMI 20~27kg/m2,平均BMI(23.96±0.85)kg/m2;疾病類型:子宮內膜息肉26例,黏膜下肌瘤34例。另以同期到我院進行體檢的60例健康志愿者為健康對照組,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71.12±4.95)歲;BMI 20~26kg/m2,平均BMI(23.71±0.69)kg/m2。三組年齡、BMI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研究組臨床診斷為子宮內膜癌,且經病理檢查確診;(2)年齡≥60周歲;(3)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2)精神異常者;(3)合并急慢性感染者。
1.2 方法 研究組與良性病變組患者在手術治療過程中或穿刺檢查時采集樣本,健康對照組人員在體檢過程中采集樣本。樣本送至實驗室后,用4%甲醛進行固定處理,之后用石蠟包埋連續切片,完成后進行脫蠟、覆水處理,行HE染色及HER2、IGFBP3、Cyr61免疫組化染色,陰性對照為PBS溶液染色,相關操作嚴格遵循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陽性對照分別采用相應已知陽性組織切片。結果判定標準:HER2在細胞膜進行定位:未見染色或細胞膜染色數量低于10%為“-”;細胞膜染色數量達到或超過10%,但染色比較輕微,且染色分布呈間斷性,可見不完整的環繞細胞膜為“+”;細胞膜染色數量達到或超過10%,且為弱至中度染色,染色分布呈連續性,可見完整的環繞細胞膜為“++”;細胞膜染色數量達到或超過10%,且為強染色,染色分布呈連續性,可見完整的環繞細胞膜為“+++”。IGFBP3在細胞質進行定位:未見染色或陽性細胞染色數量低于10%為“-”;陽性細胞染色數量達到10%~30%為“++”;陽性細胞染色數量達到31%~60%為“++”;陽性細胞染色數量超過60%為“+++”。Cyr61在細胞質進行定位:未見染色為“-”;陽性細胞染色數量低于10%為“+”;陽性細胞染色數量達到10%~49%為“++”;陽性細胞染色數量達到或超過50%為“+++”。研究組患者均隨訪12個月,統計HER2、IGFBP3、Cyr61陽性與陰性患者存活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HER2、IGFBP3、Cyr61陽性率比較 三組HER2、IGFBP3、Cyr61陽性率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三組HER2、IGFBP3、Cyr61陽性率比較[n(%)]
2.2 子宮內膜癌病理特征與HER2、IGFBP3、Cyr61陽性表達的關系 子宮內膜癌患者年齡、病理類型、組織分化及病理分期與HER2陽性有關(χ2=10.873,P=0.001;χ2=8.254,P=0.016;χ2=6.511,P=0.039;χ2=6.667,P=0.036);病理分期、病理類型與Cyr61陽性有關(χ2=14.190,P=0.001;χ2=19.083,P<0.001),與年齡、組織分化無關(χ2=0.747,P=0.387;χ2=0.511,P=0.775);病理類型與IGFBP3陽性有關(χ2=7.907,P=0.019),與年齡、組織分化、病理分期無關(χ2=0.134,P=0.714;χ2=1.619,P=0.445;χ2=1.534,P=0.465),見表2。
2.3 子宮內膜癌患者預后與HER2、IGFBP3、Cyr61陽性表達的關系 HER2、Cyr61陽性患者1年生存率與陰性患者相比均更低,IGFBP3陽性患者1年生存率與陰性患者相比更高,但組內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子宮內膜癌發作早期癥狀、特征不明顯,容易被患者忽視,臨床檢查也容易漏診,導致大多數患者病情發展至中晚期后才確診,不僅使臨床治療難度大幅增加,同時也對患者預后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近年來臨床對該疾病的早期檢查診斷方法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5]。HER2正常情況下處于非激活狀態,但當相關因素對其產生刺激作用時,其表達會出現異常變化或結構發生改變,將與HER2有關的信號通路激活,在腫瘤細胞的增殖、轉移等過程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其表達情況在多種惡性腫瘤中出現異常,通過檢測該指標可評估患者病情、臨床療效及預后情況。IGFBP3能夠調節胰島素功能,該物質進入組織主要通過兩種形式,即旁分泌與自分泌,不僅能夠對胰島素的生物利用度進行調節,并且對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生物利用度也具有相似的調控作用[6-7]。Cyr61表達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生長因子、激素等,該物質參與機體組織修復等過程,其生物學特性較為復雜,且能夠發揮多方面的作用。Cyr61能夠使天冬氨酸特異性半胱氨酸酶-3的活性增強,可對細胞增殖產生抑制作用,使細胞凋亡進程加快,同時對細胞有絲分裂等過程具有促進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HER2、Cyr61陽性率與良性病變組、健康對照組相比均更高,同時IGFBP3陽性率與良性病變組、健康對照組相比更低(P<0.05),提示子宮內膜惡性病變的發生發展可能與HER2、Cyr61表達升高及IGFBP3表達下降有關。進一步研究發現,病理類型與子宮內膜癌患者HER2、IGFBP3、Cyr61陽性表達均相關,此外年齡、組織分化及病理分期也與HER2陽性表達相關,而病理分期也與Cyr61陽性表達相關,該結果提示HER2、Cyr61表達升高,IGFBP3表達降低,腫瘤惡性程度一般較高,具有較強的侵襲能力[8-9]。另外,從隨訪1年生存率來看,較HER2、Cyr61陰性患者,陽性患者1年生存率更低,同時較IGFBP3陰性患者,IGFBP3陽性患者1年生存率更高,提示在子宮內膜癌患者預后評估中可將HER2、Cyr61高表達與IGFBP3低表達作為影響因素,但其組內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考慮可能與本次研究納入病例較少有關。
綜上所述,HER2、Cyr61、IGFBP3在老年子宮內膜癌患者中表達異常,其異常表達與病理類型、病理分期等因素有關,且與患者預后存在一定聯系。